梁玉华
汉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它记录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它是技能,也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基础工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书写习惯,能正确、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由此可见,写字教学是小学阶段的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和书写习惯,还要激发学生的书写兴趣,从而提高书写水平与速度,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进而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快乐写字,终身受益。下面谈谈快乐写字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儿歌吟诵引路,养成良好习惯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良好的书写习惯不仅有利于书写的规范,也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书写习惯包括正确坐姿和握笔姿势。为了给学生写字提供良好的土壤与养料,我在每次写字教学前,都要带领学生用短小上口、喜闻乐见的儿歌引路,提醒学生“练字先练姿”。
如坐姿歌:
头放正,肩摆平,小腰挺直勿前倾。
双脚平稳力均衡,保护眼睛不放松。
养成读写好习惯,天天都是好学生。
握姿歌:
老大老二对对齐,手指之间留缝隙。
老三抵在笔杆下,老四老五抱成团。
一尺一寸一拳头,牢记心田不忘记。
让学生边唱歌边调整自己的坐姿和握姿,及时检查对照纠正,教师也随时跟进指导,这样的训练使正确的写字姿势在这一唱一做中得到了反复训练强化。
二、白板动态演示,激发观察兴趣
示范是写字教学的先导。在写字教学中,教师若在黑板上机械地重复点、横、竖、撇、捺,学生就会感到乏味、无趣,并且由于书写材料和空间的限制,不能把知识点示范清晰,特别是一些难点与重点,更加难以突破,往往影响了教学效果。为了使学生观察得更清楚,学习兴趣更浓厚,教师若利用电子白板大屏幕的放大功能将田字格及生字放大,并将汉字书写的动态过程展示给学生,特别是重点和难点部分的动态提示反复强调,这比教师在黑板上当堂书写更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其中汉字书写时的主笔定位、点画轻重、行笔急缓、构结疏密的提示,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常言道:写字没有巧,笔画安排好。通过步步观察,细细思考,学生从中学会了观察(整体—局部—整体),掌握了笔顺规则(从上到下为主,从左到右为辅;中央凸出先写,右上有点后补……),头脑中形成了可参照的“书写形象”,这样写起字来就有格可依,有架可搭,笔画正确无误,字形流畅美观,从而切实提高了写字成效。
三、精心安排书写,感悟字形之美
小学生年龄小,手指关节发育还未成熟,如果长时间、大量地练写,精神会疲劳,注意力会分散,这样不仅起不到练字效果,反而会使学生兴趣尽失。因此,教师若精心设计写字练习,做到“少而精”,会让学生在一点一滴中对写字产生兴趣。教学中,在考查学生对生字的观察效果和仿写水平时,教师可以采用练评结合的教学方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操作如下:通过白板演示后先叫两三个学生在白板的“田”字格内书写生字,再让全体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来发表见解,并提出修改方案;再利用电子白板的“移动”功能,不断优化字形结构,摆正笔画位置;最后让学生在练习簿上凝神静气地书写两个生字。这时你会发现学生此时的字写得端正、美观、整洁多了。这样的教学,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激活了学生思维,同时使教师及时得到了反馈信息,并有针对性地矫正学生的不良书写行为,从而促使学生书写得越写越好,兴趣越来越浓。学生在学习中也学会了观察、合作、探究,体悟到了汉字的美感,体验到了新型技术的魅力和学习的快乐。
四、搭建展示平台,提高书写水平
为了使学生不产生懈怠心理,确保孩子的写字热情,教师应该对孩子每次的书写进行评价,评价的侧重点要着眼于书写质量、孩子的点滴进步,并不失时机地加以表扬和鼓励。这样,可以让学生看到自身价值,增强自信心,提高写字兴趣。教师还应定期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展示书写才能,如在班级内开展书写“擂台赛”,评选班级“书写小明星”,将学生的优秀作品和报纸杂志上的优秀书法作品张贴在教室“学习园地”和楼道“书画文化墙”等,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学会品评,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还要鼓励孩子积极参加适合的书写大赛和书法考级活动,让他们在更高平台上展示书写才能,让优秀孩子更自信,积极性更持久,其他孩子心生羡慕、精准校正、创先争优。
汉字书写是一项十分精细的活动,要想把字写好,只有做到全神贯注地观察字形结构,准确控制运笔的轻重缓急,做到脑、眼、手并用,养成沉着镇静的习惯,才能写出一手端正、规范、整洁的汉字;只有坚持不懈地练字,才能提高自身涵养,从而养成做事认真、做人严谨的良好习惯。我相信,只要我们教师精心施教,就一定能够达到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就一定能使学生轻松徜徉于小学写字乐园。
参考文献:
[1]赵家财.也谈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J].黑龙江教育(小学),2011(3).
[2]刘建.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贯穿识字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