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曦
摘 要:一直以来,数学都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常态教法是“满堂灌”,常态学法是“题海战”,学生的大脑成了知识的容器。长此以往的结果是学生的思维被定势,固步自封,最终使学生对数学畏而远之。这无疑是老师不愿意看到的。因此,改革数学教学,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求异思维、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环,是极其重要的。
关键词:数学;思维;兴趣;方法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良好的思维能力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基础。在学校教育中,任何学科的学习,归根到底都要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我在教学工作中,常常听到老师有这样一些抱怨:学生的举一反三能力太差了;教一道题就会一道题,稍微变化一下条件,就不会做了;只是一味死学。诸如此类,归结于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弱。学习能力弱,学习成绩自然不理想,老师纠结,学生苦闷。我也有类似的困惑。细想之下,我觉得是教学目标有偏差。一直以来,数学都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一般是“满堂灌”和“题海战”,学生成了知识的接收器,导致思维定势,最终使学生对数学畏而远之。这无疑是老师不愿意看到的。因此,改革数学教学,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求异思维、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环,是极其重要的。
一、激趣促学,诱导学生参与探索
兴趣是一切活动动力的源泉,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获得持久不衰的学习数学的动力,就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1.联系生活,启发学生思维
数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与生活密不可分。教学中,我一方面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一方面使学生能接近数学。比如,学习“轴对称”时,我让学生观察教室,看看哪些地方是符合轴对称原理的;甚至让学生思考,人是不是一个轴对称图形,课堂上我还亲自演示:左手与右手,左耳与右耳……,以此类推,学生还说到了剪纸艺术,明白了轴对称原理和其中蕴含的美感,提高了学习兴趣,开启了心智和思维。
2.直观教学,降低学习难度
学习是一个动脑动手的过程,如果课堂上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解,即便讲得再精彩细致,学生也是被动吸纳知识,容易疲劳迟钝。为了给数学提趣,我在常规作业之余,也时常给学生布置一些动手动脑的作业,让学生利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创新设计,学生有的做出了“勾股定理教具”,有的用废弃光盘做出了“毛毛虫”,还有的利用平行四边形原理,做出了“百变图”……这种作业一般两周布置一次,分组进行,一组出一个作品。这种作业形式,很受学生欢迎,既开启了他们的思维,又在合作中分享智慧,还活跃了学习方式,可谓一举多得。
3.肯定激励,让学生享受成功,滋长自信
一个好老师,一定是一个会表扬学生的老师,换个角度,好孩子是夸出来的。适度的激励能带给学生自信和勇气,及时的表扬是持续学习、积极思维的动力。教学中,数学成绩最容易呈现两极分化,那些爱数学的学生,可谓乐学不疲,正是因为他们在学习推理过程中,尝到了成功的滋味,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教师要常常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适时肯定激励,激励表扬就是学生学习的添加剂、助燃剂,能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保持长久的兴趣。
二、授之以渔,交给学生开启智慧的钥匙
“教是为了不教”“学会不如会学”,学习方法是学生探寻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能发挥主体性,积极投入到学习中。
1.多“读”
读书,是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方法,读中有思,读中有惑,读中有得。但常规教学中,一些老师总认为,读只对文科学习有用,像数学这种理科科目,读不读无所谓。我认为这是错误的。学生不读教材,只上课听讲,老师的讲解低效甚至失效,学生阅读教材就是对学习内容如定理概念和解题过程等的直观理解认知,在读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过程、筛选重点、把握关键,这又是对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2.重“议”
议论甚至辩论,在知识的掌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明辨是非对错。在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说错了也没关系,说错了,矫正过来就是。尤其是概念教学,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更应积极引导学生议论探讨。
3.勤“思”
学贵有思,思而有得。思考是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化和提高的过程。养成思考的习惯,思考自己的解题过程,思考学习的知识点,思考解题步骤等,思考连接了知识,使得数学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得到巩固,形成系统。
教无定法,我们在教学中要明确教学目的,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不为教而教,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在培养学生的同时,我们也要不断探索,以找出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伊红,钟旭天.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全自正.数学就这么有趣[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