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胜红
计算机多媒体采用文字、声音、色彩、动画、图形等方式传递信息,将学生的视、听、触觉等都调动起来,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数学知识的内化和深化,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人就计算机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谈几点体会:
一、运用多媒体的声像效果,创设探究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数学课直白的提问、复习、引入新课,平淡无奇,不如运用多媒体的声光、色形、图象的翻滚、闪烁、定格及色彩变化、声响效果创设一些情境,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和生动的故事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引人思索的问题结合起来,更能有效地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
比如,“探究性活动:镶嵌”,我先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把学生引进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并提供了边长相等的3~24边正多边形,配上不同颜色,鼓励学生设计一、二个地板的平面镶嵌图,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学生经过设计,排列出的图案千姿百态,互动过程中逐步探究各种问题,交流表达,对比归纳,总结出规律结论。
二、运用多媒体的动画技术,化抽象为直观,解决教学的重(难)点
计算机具有动画演示功能,动静结合,声色兼备,一旦恰当地加以运用,就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发挥学生各种感官的协调作用。比如“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静态的图像很难体现x、y和点(x,y)之间的关系,进而上述三者的关系更是难以用言语表达清楚。于是,我和学生运用几何画板设计了两组动画:
第一组动画是让由函数y=2x-3所确定的直线自左向右一点点动起来,当变量x由小到大变值时,与之对应的函数y值也不断改变,屏幕上表示x、y数值大小的线段长度与颜色在不停地变化,旁边跳动的数字更能说明y值与0的大小关系,整条直线被轴分为上、下两部分,在满足y>0,y=0,y<0的情况下,x的取值范围一目了然;
第二组动画是利用计算机所特有的信息处理功能直线y=ax+b(a>0)的变化,通过动画的重复播放,学生很快发现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只与相应的一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横坐标有关,而这个点的横坐标恰好是相应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根。这样有效地解决了教材的重(难)点,让学生掌握了利用一次函数图象求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
三、运用多媒体的演示功效,变静止为动态,揭示“问题的内涵实质”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非。”在图形的动态问题教学中,传统教学方法一般只随机地抓住运动过程中的某个状态,再借助于这个特定的状态讨论有关规律。事实上,这样的教学对于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并不理想。
比如上图,在△ABC中,BC边长为8 cm,BC边上的高AD为5 cm,求一边在边上的内接矩形的最大面积。我借助多媒体中的“几何画板”作图,再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拖动点H(根据作图过程而定),感受随着点H的移动,矩形EFGH的形状随之怎样改变,同时屏幕上显示的矩形EFGH的面积如何随之变化,这样揭示了问题的实质,学生把题目分析透彻了,顺利地解决了问题。
四、运用多媒体的容量功能,深化课堂训练,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训练是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解题能力的活动,利用多媒体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训练,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提供大量的不同层次的训练题,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反馈了信息。比如“反比例函数图象”,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前在黑板上画好平面直角坐标系,然后课上列表、描点、连线,花费时间很多且学生对点的位置关系看不清楚(常有误差)。但如果利用“幻灯片”让学生填写表格中相应的值。
x … 0.5,1,1.5,2,2.5,3,3.5,4,4.5, …
y … …
通过边口答边出现数据,再在直角坐标系中分别设计各点的进入方式,点击动态连接各点,用红色强调图象(双曲线)的出现,可再次重复,使学生清楚明白如何画函数图象,并举一反三,画出其他函数的图象。
总之,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使得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当然,计算机多媒体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并不能取代传统教学的优势,如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富于人情味的及时交流,教师组织起来的探究问题的活跃氛围等。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计算机多媒体与传统媒体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我们的课堂更活泼、更生动、更有效。
参考文献:
[1]马芳英.合理运用多媒体优化高中数学课堂教学[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9(6).
[2]韩容梅.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J].文理导航(中旬),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