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物言志手法中“物品”如何巧妙联系到“人志”

2016-12-01 09:22董云
新课程·中旬 2016年9期
关键词:物品阅读教学方法

董云

摘 要:在教学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文章时,往往很难从“物品”巧妙地过渡到“人志”上,针对这个问题,结合教学经验,总结出了几种教学这种文章的方法,即出示背景法、故事勾联法、层层追问法。

关键词:阅读教学;托物言志;方法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是南宋词人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梅花的孤独、凄凉、饱受摧残却不与百花争春的高洁品质,实质上写的是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我们把这种手法称作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作者将自己的“志”寄托在某个具体的“物”上,于是这个具体的“物”便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表达理想、志趣、感情、意愿的寄托者。作者通常在文章中会对这个“物”进行具体的描绘,从而达到表情达意的需要。苏教版七年级到九年级教科书中就有不少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文章,如七年级下册虞世南的《蝉》、周敦颐的《爱莲说》、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八年级下册中郭沫若的《石榴》等。这种手法多运用于古诗文、散文中,由于比较含蓄,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亦有困难。

困难之一就在于学生难以辨别托物言志这种手法和象征、托物寓意之间的区别。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很难搞清楚这几者之间的具体区别。困难之二就在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难从“物品”巧妙过渡到“人志”上。就自己的教学经验而言,每每教到这样的文章时就犯难,总感觉在从“物品”过渡到“人志”上比较晦涩,不能水到渠成,像是老师强行灌输给学生的知识。

对于这类型的文章教学,笔者也一直在反思总结,在教学中做了一点浅层次的探究,发现了一些适用的方法,具体如下:

1.出示背景法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我们在教学每一篇文章时,要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了解作者本人的身份、地位以及创作时的处境、心情和人生经历,这会对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对于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文章,更是这样。以虞世南的《蝉》为例:“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通过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塑造了一个身处高处、饮食清露、不靠外力声音仍能响亮远播的形象,可是这和作者有什么关系呢?那么通过虞世南的背景介绍,便可知道作者的用意。虞世南曾与兄一起投奔杨广,得到重用,虞世南勤奋好学,沉静寡言,从不趋炎附势,贪财好利。再后来李世民夺位,召虞世南为官,地位与房玄龄所差无几。但他从不傲慢,踏踏实实。后来他作为功臣之一,画像被悬挂在凌烟阁,名声远播。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通过背景介绍,学生就能联想到作者其实是咏物言志,表明自己立身高处,靠的完全是德行高洁,也只有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他之所以能够居高致远完全是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是靠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教者在教学时适时地出示这样的背景介绍,学生理解起来自然就顺畅多了。

2.故事勾联法

2016年3月我校语文教师奔赴江苏海安参加全国古诗文教学(初中学段)专题研讨会,笔者有幸聆听了刘铁梅老师执教的一节古文课《爱莲说》,深受启发。《爱莲说》是一篇典型的托物言志的文章,想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意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刘老师在处理这一环节时很是巧妙。她让学生从写莲的句子里挑出一个能概括莲形象的字写在黑板上,然后经过分析留下了四个:清、直、香、净,紧接着多媒体呈现了周敦颐的四个小故事,让学生把这个字和作者的四个故事一一对应起来。笔者听到这里,不觉默叹刘老师这一环节处理真是精妙,让学生轻易地就明白作者写莲实则在写自己,莲的清洁、正直、美名远播、高洁的品质也是作者的品质,文中说“莲,花之君子者也”,那么我们也不难理解,周敦颐,君子也。这样的巧妙勾联,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说”这种文体。

3.层层追问法

这种层层追问的方法建立在文章中对作者的“志”有所表露的基础上。以刘禹锡的《陋室铭》为例:教者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即文章从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写出了陋室的什么特点?为何又提到诸葛庐、子云亭?通过诵读文章,学生能够概括出作者从自然环境的清幽、交往人物的不俗、生活情趣的高雅三方面写陋室不陋,接着又写到诸葛庐、子云亭暗示陋室不漏,那么教者继续追问,作者竭力渲染陋室不陋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再次阅读文章,应该可以从文中找到一句话:“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之所以不陋,全凭居住者品德高尚,能够安贫乐道、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这也才是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情感。层层追问,步步递进,切中要害,作者的写作目的于追问中也渐渐浮出水面。

当然,戏法人人会变,巧妙各有不同。即便是同样手法的文章,它们也有各自的不同处,在教学时,我们应具体文章具体对待,正所谓教无定法。我们真正要做的就是让学生理解、通达、收获。

参考文献:

[1]周虹云.浅谈托物言志的主要表达方式[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2).

[2]曹保顺.托物言志需注意[J].同学少年,2011(7).

猜你喜欢
物品阅读教学方法
称物品
“双十一”,你抢到了想要的物品吗?
谁动了凡·高的物品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可能是方法不对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捕鱼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