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与人格——中学文言教学的双重指向

2016-12-01 08:47孙新华
新课程·中旬 2016年9期
关键词:审美人格中学

孙新华

摘 要:文言文的解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已经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今初中语文课堂对于文言文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相对于已经达到了一定古代汉语理解水平的初中学生而言,此时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意识渗透与人格培养是相当合时宜的。审美与人格作为中学文言教学的双重指向,是文言教学的两大重要任务。

关键词:审美;人格;中学;文言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阶段,文言文的出现越来越频繁,学生对于文言文的接触也越来越多。古文,作为古代文人学者的思想结晶、文化结晶,对于后人的借鉴意义以及思想启迪是长久而深远的。初中教材中选定的文言文,毫无疑问都是非常有学术价值的教学素材。

但是,中学生想要真正透过古文字去理解和感受时隔上千年的古代文人的人格魅力与文辞之美,是比较困难的。本文针对初中文言语言教学实例,分析解读初中文言教学的双重指向——审美与人格,分别从文言教学中的人格指向、文言教学中的审美指向、文言教学中审美与人格的融合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希望对当代中学文言教学有所指引,也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尽一点绵薄之力。

一、文言教学中的人格指向

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文言教学始终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不论是相对于升学考试而言,还是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了解与士大夫阶层传统文学内涵的理解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经典的文言作品,不仅有厚重且隽永的文字,同时也蕴含了当代作者的人格与情怀。为了有助于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课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课本中体会作者的人格魅力。

笔者在具体文言课程教学中,分别针对每一篇文章作简要的时代背景介绍和人物个人经历分析,联系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产生原因有更清晰的了解,而且对于学生理解课文也是大有裨益的。

《出师表》(诸葛亮)就是体现作者人格与情怀的经典作品,这是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刘禅上书的表文,该文表现了作为一代名相诸葛亮的忠诚之心,也表达了对于刘禅治国所寄予的厚望。按照前文分别从时代背景和人物经历来分析:

首先,作品产生于刘备病卒于白帝城之际,此时蜀国内外交困,诸葛亮临危受命,以丞相的名义承担了蜀汉的全部实际责任,在蜀国力量不断增强之后,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而后主无能,昏庸无志。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孔明始终秉承兴复汉室的使命,竭力辅佐后主。

其次,结合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的历史典故,简要总结刘备之于孔明,如鱼得水。孔明是个知恩图报的人,感激刘备的知遇之恩,尽力辅佐刘备,并在刘备病逝之后仍然尽心竭力地辅佐后主刘禅。

由以上两点可总结出作者在此种境地下写的《出师表》所蕴含的人格内涵,其中自然包含了作者的人格魅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若能够重视作品背景对于学生学习兴趣及理解的积极作用,自然能够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怀,激发学生的向往之情与敬仰之情。那么文言教学中的人格指向也就达到了。

二、文言教学中的审美指向

一旦在文学作品中谈及文字的审美,自然离不开唐诗宋词这两大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其实,审美远不仅仅停留在唐诗宋词之中,古代散文中的审美也是非常高雅的。

立足于初中语文课本,首推审美必然要说到王维。在七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中有一首王维的五言绝句——《竹里馆》,近代著名文人汪曾祺曾经表达过,他所追求的美,是自然的和谐之美。而王维的这一首《竹里馆》正是自然之音。谈到我国诗词,历史相当悠久,诗词是古代文人最常见的情感表达方式,从诗三百《诗经》到后代的唐诗、宋诗、宋词,诗词之美,美在情感的流露。

以九年级上册《望江南》(温庭筠)为例,教案中曾解析到“此词以江水、远帆、斜阳为背景,截取倚楼顒望这一场景,以空灵疏荡之笔塑造了一个望夫盼归、凝愁含恨的思妇形象。全词表现了女主人公从希望到失望以致最后的‘肠断的感情,情真意切,语言精练含蓄而余意不尽,没有矫饰之态和违心之语,风格清丽自然,是温词中别具一格的精品。”

通过文字,不仅能够看到作者所看之美景,还能够体会作者所悟之美情。情美景美,对于学生审美意识的提高,对于学生终身发展及审美取向是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的。

三、文言教学中人格与审美的融合

初中文言教学中,审美与人格是相对于文言文教学而言的双重指向,是教学的重点所在,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应仅仅局限于某一方面的指导,而应该在练习全文的同时,既做到人格指向,又做到审美指向,二者结合方是全面的教育。

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文言文“智取生辰纲”这一课时,仅仅停留在某一方面肯定是不够的,《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而“智取生辰纲”是《水浒传》中的重要章节。

教师在备课这一课文时,需要大量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北宋末年的国家状况与人民生活状况,在充足的背景介绍之后,需要对该文段中的主要人物,包括杨志、吴用、晁盖等重要人物进行介绍。让学生对宋江梁山泊团队的整体精神内涵及宗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在帮助学生了解当时代人民生活状况的同时,让学生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情怀,以及作者对于“替天行道”梁山口号的深层次解读。

只有让学生充分理解文言作品的人格与审美,才能真正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曾媚英.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提升[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1(1).

[2]吕峰卉.审美与人格:初中文言教学的双重指向[J].生活教育,2011(3).

猜你喜欢
审美人格中学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在多解中学创新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