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佳煜
摘 要: 现有的阅读理解对题型的归纳存在很大的逻辑问题,造成学生阅读理解的诸多障碍。对各种题型按信息量要求的多少,划分为单信息和多信息题型,化繁为简,不再陷入现有题型划分的思维漏洞,使题型的划分更简单、明晰。依据这种划分方式,解题技巧化繁为简,使用关键词定位,快速回归原文,找到有效信息,做出正确的选择。
关键词: 单信息问题 多信息问题 关键词定位法
阅读理解的能力对于高考自是不言而喻的。考纲对于阅读理解有如下要求:要求考生能读懂有关日常生活话题的简短文字材料,例如公告、说明、广告及书﹑报﹑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章,并从中获取相关的信息。根据这种要求考纲的同时还要求学生具备以下能力:理解主旨和要义;理解文中具体信息;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词义;作出简单判断和推理;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
在编制试卷的过程中,为了体现对这六种能力的考查,以及在具体复习过程中更具归纳力,人们又常常把试题归纳为以下四个大类:主旨大意;细节理解;词义猜测(包括指代判断);推理判断。
可是,这样的归纳是否合理,在具体使用过程中是否更容易让学生掌握且提高做题效率呢?在实际教学中,当笔者每次带领学生分析阅读理解的题型时,学生都能对主旨大意及词义猜测题快速做出判断,但是推理判断和细节题就多有混淆。这两种题型分析正确率不到50%,甚至有些辅导材料的说法也相互矛盾。其实不是学生理解不了,也不是专家各执一词,问题的根源在于题型划分不合理。主旨是相对于细节而言,都是对文字内容进行主题与支撑、总体与具体的逻辑划分,这是一组相对概念。而词义猜测是细节理解的一种,和细节理解是包含关系,即它属于细节题的一个子集。推理判断不是针对内容的一种划分,而是逻辑学对于形式的划分,推理的对象包括对内容的推理和细节的推理。通过分析发现,这种约定俗成的划分把根本不是并列关系甚至是包含关系的题型以并列的方式并存。这就是为什么学生掌握较差、专家各执一词的原因。题型归纳本来是要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但因为逻辑关系混乱,反而造成现实中学生对题型分析的障碍,从而影响阅读得分。
鉴于此,笔者对题型做了更精简的划分,根据题干对解答一道题所需的信息数量的多寡划分为:单信息问题和多信息问题。单信息问题就是题目只要求找到某一个具体的特定信息,比如寻找文章的主旨大意,或者文章里某个具体细节信息,可能是词义猜测或是其他。比如2015年全国二卷A篇中,都是对于某个具体信息的提问。21题问作者感觉上当受骗的原因,22题是词义,23题是问如何让它(电视机)再次工作,24题问作者写作的基调,都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信息。多信息题目则是要求一次性找到四组不相关信息,多是分布于文章不同段落的具体细节信息。最典型的多信息题目就是“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not)true?”之类,但是现在的正式考试中,尤其是高考中,都以更隐蔽的方式提问。比如2015年全国二卷中的27题:“What are people advised to do at mealtimes?”四个选项的实质仍然在判断哪个陈述是正确的,但是避开常规问法,和文章具体信息相结合进行设问。选项来源分布情况如下:A.Eat quickly.信息来源于第四段。B.Play fast music.信息来源于第四段。C.Use smaller spoons.信息来源于第五段。D.Turn down the light.信息来源于第二段。多信息题目因为信息覆盖面较大、耗时较多,为控制试卷的整体难度,此类型题目数量极为有限。
这种“简单粗暴”式的划分有什么实际意义吗?它可以帮助学生摆脱繁杂的题型划分,不再纠结于某道题是细节还是推理的思维bug,让复杂问题简单化。同时,简化解题方式。单信息题目解题方法是关键词定位法,即利用题干关键词,快速回归原文定位,一次看一句,一句不够下上句。同样以2015年全国二卷A篇21题为例,题干关键词是“fooled into buying”,利用这三个关键词,立刻找到原文,但是原文“I let a salesclerk fool me into buying a discontinued model”只是题干的重复,没有关键信息,紧接着看下一句“...at seventy-five dollars less than I had paid.”正确答案出现了。如果关键词所在的句子没有正确答案的话,下一句出现正确答案的几率大于上一句。多信息题目的解题方法就是把关键词定位法重复四遍,只不过关键词不在题干而在四个选项中。
题型归纳的本意是便于学生找出规律,以点带面,节约时间,提高效率。但是如果归纳本身出现问题,结果只能适得其反。笔者试图以贴近学生的直线型思维模式,化繁为简,以更便捷的方法帮助学生阅读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