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过程优化

2016-12-01 19:56李艳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6年11期
关键词:小格钟面联欢会

李艳

编者按:山东省青岛市实验小学作为一所百年名校,立足“轻负高效”的办学特色,开展“适切教育”的研究探索,始终担当着教育教学改革的领跑者。在信息时代更是紧抓时代前沿,充分应用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来改变传统教学。本期将推出系列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示该校在信息技术与各科教学相融合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和特色,以期各位读者能有所借鉴。

【摘 要】本文认为只有有效地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现重难点的突破,根据课堂中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应对,才能唤起学生探究的意识与欲望,从而很好地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关键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过程优化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1-0020-03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注重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数学一定要和生活联系,但生活的内容不能都直接搬到数学课程中来,数学课程中的生活问题要有目的和原由。如何处理好生活与数学课程之间的关系,情境问题是关键。”情境,在《辞海》里的解释为:一个人在进行某种活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由此可以这样理解数学情境,它就是指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活动时所处的学习环境。小学数学《情境串教学法》对每种课型都有一个很好地流程解读,对数学教师设计教学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笔者所执教的市公开课《时分的认识》一课,是《义务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信息窗1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钟表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的。在这之前,学生知道了“整时”“半时”和“大约几时”几种认识时刻的方法,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时、分,为今后学习年、月、日等知识打下了基础。本信息窗以元旦联欢会为主题,呈现了联欢会及各个节目开始的时刻,引发学生提出关于时刻的问题,引入对时、分知识的学习,旨在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情境学习

《时分的认识》作为一节概念教学课,在初次解读教材时,笔者并没有深刻体会到情境串理念下概念教学流程建构的清晰性,而是按部就班设计了大量的小组拨钟面活动。试讲之后,感觉课上得特别累。这节课所涉及的知识点多,每个知识点的出现普遍让人感到很突兀、很独立,环节之间的过渡和知识点间的连接都不尽人意,学生还要大量追忆过去庆元旦的场景。一节课下来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而且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不强烈,被动学习的痕迹太重。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过于烦琐,还导致了拖堂,连课堂总结部分都没有完成。

1. 未使用信息技术课件设计的教案

师:“六一儿童节”是我们最快乐的节日!希望小学三(2)班的同学在这天举办了“六一联欢会”,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师:联欢会就要开始了,谁知道开始所显示的时刻是几时几分?

生:8时30分。

(板贴表面并板书:8时30分)

师:前面我们学习过有关钟表的知识,谁还记得?跟大家介绍一下。

生: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有时针、分针;学过整时、半时、大约几时。

师:同学们对前面的知识学习得很扎实,真棒!

甚是苦恼的时候,笔者又认真深入研读了《情境串教学法》“概念教学的基本流程”,忽然茅塞顿开,“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下建立起来的,这个结构不是机械和僵硬的,要因人、因材、因时等客观因素而合理、灵活运用,可进行必要的调整、增删、穿插、整合。” 笔者意识到,根据这个理念,《时、分的认识》的教学流程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和创新,并要恰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地进入情境学习。

2. 使用信息技术设计的教案

师:前一段时间我们学校举行了综艺节联欢会,大家还记得吗?(播放照片)通过大家脸上洋溢的笑容,我知道同学们很喜欢这些节目,对吗?下面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联欢会开始的时刻。(课件出示联欢会开始时刻的图片)

师:你能读出这个时刻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贴钟面并板书:8时30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说出:先看时针,再看分针。)

就这样,根据学生刚刚过完的综艺节这一生活实际,在情境导入部分加以改变,将“元旦联欢会”改成了本校举行的综艺节,利用FLASH技术让钟面的形式自然的出现,让孩子们轻松快速地进入到了情境学习,节省了导课时间,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根据学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举一反三

1. 尝试

在最初设计“理解时分关系”这一环节时,笔者根据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直接引入观察认识钟面的活动,研究1小时=60分钟的知识。本以为学生很喜欢的观察活动,却发现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大部分学生认为8时31分这个时刻不是很难读,并没有迫切地想要再来重新认识钟面的需要,这时强加给学生“再来一起观察钟面”的活动,感觉很“僵硬”,学生学起来也索然无味,教学环节上出现了衔接的不流畅。

2. 思考

在几次试讲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于“第一个节目开始的时刻8时31分”的读出比较轻松,并没有很大的困难,因此也没有产生必须再次观察钟面的需要。“如何进一步突破认识钟面的必要性”成为我思考的重点。

3. 创新

基于这种情况,为了让学生更加体会到认识时分的必要性,笔者最终决定增加选用一个教材中不曾出现的、更难读的“8时52分”这个时刻作为突破口让学生尝试读一读,引出认识钟面的必要性。

师:你是怎么知道多了1分钟?

生:因为没有正好指在6上,是多了1个小格。

师:(边指边说)哦,他发现这里还多了1个小格,大家都看到了吗?他观察得可真仔细啊!

(利用多媒体将表盘迅速拨出8时52分钟面)

师:这个时刻你还能读出吗?(找3~4名学生试读,发现学生遇到表达困难)

师:他们说的对吗?看来要想准确、快速读出这个时刻的确是有些困难,但是同学们观察到了钟面上还有一些小格,那咱们一起来研究研究,好吧?

(板贴8:52的钟面,进行观察钟面的活动)

4. 反思

这个环节的设计,最初是因为笔者没有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只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强加给学生的活动。“8时31分”作为这节课的新知,面对“大部分学生都能脱口而出,而小部分学生也是人云亦云地能跟着读出”的实际情况,在学生没有迫切地想要再来重新认识钟面的需要时,硬要求学生“再来一起观察钟面”,没有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所以效果也不理想。

记得《情境串教学法》中有这样一段话:“当学生产生探究欲望和具备了一定思考基础之后,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造学习数学的生动场景……”正是有了这样的认识,在这部分教学中笔者进行了创新,增加了试读“8时52分”作为新知教学的突破口,利用多媒体课件快速随机交互的出示,满足了课堂上学生学习的需要,自然进入对钟面的进一步探究。

(1)认识钟面。

师:仔细观察钟面,有多少个大格?多少个小格?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把你的发现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观察钟面,进行小组交流、汇报。)

学生大致能说出:每个大格里面有5个小格,钟面上共有60个小格,也就是60分钟。教师进行电脑演示,验证学生的发现。

(2)观察分针,认识1小时=60分钟。

通过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分针的变化,从12开始走到1、2、9、11分别是几分钟。

从教学效果看,这样的设计找准了教学的起点,真正做到了“心中有学生”。根据学生可能出现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这样做既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从实际出发自然地引出了对概念的理解,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制作的课件,运用“放大”“放慢”等功能,形象再现了时与分之间的关系,激起了学生对新知的探究兴趣,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及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体验、感悟、内化概念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为了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要设计与学生实际关联密切、感兴趣的数学活动。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引导学生体验1分钟的长短的活动,对学生进行了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教育。

体验1分钟(利用1分钟的FLASH制作的有声表面,在学生动手操作时,再现一分钟的时间,帮助学生体会概念)

师:那1分钟有多长?在1分钟的时间里我们都可以做些什么呢?估计一下,1分钟你能做多少道口算?写几个汉字?脉搏能跳动多少下?

师:大家估计的准吗?下面就让我们来体验一下1分钟的长短。

师:在四人小组那儿都有一个任务条,请你任选一个。

师:(活动结束)谁来说一说你1分钟都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生1:无聊,太慢了。

生2:做了10道题、写了15个汉字、脉搏跳动了80下,感到时间过得太快,不够用。

师:1分钟的时间里有的同学做了这么多事情,有的同学什么也没做,白白浪费就会觉得很可惜,所以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要珍惜时间,珍惜每1分钟。

教研中我们常常思考“怎样才能使教学更有效”,通过这个片段的教学,笔者认识到:只有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教学设计才能真正体现它的有效性。为了使学生建立1分钟的时间观念,在对1分钟体验前,设计了先让学生估1估“1分钟都能做什么事情”的谈话活动,使学生有了一定的预测后,再进行与实际关联密切、感兴趣的数学活动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借助课件中的钟面时间再现,学生严谨地进行小组活动,如“口算”“写字”“数脉搏”“坐好等待”等,在交流中使认识层层深入,更加体会到时间的宝贵。

四、总结与反思

通过这节课,笔者深刻地体会到要想把课上好,必须先“深钻教材”,并要“以学生为中心”才能达到“有效教学”,而利用信息技术就可以很自然地达到这个教学目的。深钻教材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当教学中不能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探究兴趣时,首先就要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然后再读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并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背景,寻找可以真正引发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的突破口,利用信息化技术的随机出示功能来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从而做到真正用教材,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前面提到的有关“8时52分”作为新授突破口的选择,就是基于这样的理解和思考。

杜威曾提出“学生中心说”,他认为:儿童是教学的出发点,教育教学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教学过程是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和认识有关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灌输既定知识的过程。现在提出以学生为中心,是吸收了其合理成分而形成的新教育观念。如在设计认识钟面的环节,最初的设计只考虑到了教师的主导性,学生跟着老师教案思路走,预设性太强,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的兴趣点。后面经过研磨的设计则完全是分析了学生的已有知识,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学习倾向和交流倾向后,由学生的认知基础出发,根据课堂中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应对,从而唤起了学生探究的意识与欲望,很好地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实际教学,笔者深深明白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深层含义。

经过再次的试讲,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高,课堂节奏张弛有度,教学重难点突出……由此可见,只有做到深钻教材,并借助信息化技术优化教学过程,同时以提升学生数学素养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会随之得以提升,才能切实做到有效的教学!

(编辑:赵 悦)

猜你喜欢
小格钟面联欢会
小小联欢会
正确的钟面时间
精彩的联欢会
林小格,下一站春暖花开
亲子联欢会
这个极简的壁钟,连钟面都省去了
数字联欢会
AClockMaze
安小格的夏天
一年级单元同步自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