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
自理能力是指人们在生活中能自己照料自己的一种行为能力,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简单地说,就是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幼儿自理能力的形成,对于今后生活将产生深远的意义。从小自理能力强的孩子,进入社会后生存适应能力就会更强。一些幼儿自理能力较差,父母包办的较多,依赖性特强,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培养的难度比较大。在多年的幼儿教学实践中,我研究总结了几种培养幼儿自理能的办法,供大家借鉴。
一、抓住关键点,培养幼儿的自理意识
思想主导行动,自理意识是从思想上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起点。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幼儿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思想,树立自理意识,这样幼儿才能自觉做好自己的事情。如,我通过“我长大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帮助别人”等趣味活动,让幼儿在活动实践中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也能帮助别人做很多事情,树立幼儿自信心。课外活动结束后,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引导幼儿整理衣服,拍拍衣服上的灰尘,保持衣着整洁。然后让幼儿伸出小手,相互观察,提出我们的小手脏了怎么办?指导幼儿自己洗手,不断增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再如,我们班的王亮小朋友,不会穿衣服、系鞋带,一提到洗手,就追着老师,让老师帮他洗手。一开始,我一边帮助他洗手,一边引导他仔细观察,鼓励他自己试着做。慢慢的,王亮小朋友学会了许多自己处理日常小事的技巧,树立了动手做事的自信心,动手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比较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幼儿教师要善于抓住日常生活的一些关键点,逐步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做事,感受自己的成长,树立自理意识,增强自理能力。
二、积极搭建平台,教授幼儿自理技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就告诉我们,要想让幼儿做到生活自理,就必须让幼儿掌握生活自理的基本方法。我们所教的幼儿较多,存在个体差异,我们在教授方法时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因材施教,分类指导。一是要注重分类指导。对于自理能力较强的幼儿,在示范指导中的标准要相对高一些。对于自理能力较弱的幼儿,我们不仅标准要低一些,而且要耐心进行引导。如,在示范指导幼儿系鞋带、穿衣服等日常生活事例中,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指导掌握其中的要领。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首先指导他们分清衣服前后领,然后指导穿一些简单的套装,帮助他们总结穿衣要领。二是要注重循序渐进。在幼儿掌握了基本生活自理技巧后,我们要想方设法提高其速度和质量。如,幼儿在吃饭方面,在学会用勺子和筷子后,指导幼儿加快速度,传授一些如何杜绝撒饭粒的技巧,慢慢做到独立吃饭。再如,幼儿午休后,我们组织开展穿衣比赛活动,看哪个幼儿穿衣速度快,又穿得整齐,给予奖励。通过反复训练,不仅巩固了幼儿的穿衣技巧,而且使他们的穿衣速度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三是要注重鼓励。获得成功的愉悦感是推动幼儿生活自理的动力。因此,教师注重多鼓励和表扬幼儿,让幼儿在老师的表扬声中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自觉掌握自理技巧,提高自理能力。如,幼儿自己动手整理完小书桌,我们就要及时给予“你真棒”、“真能干”等肯定,让幼儿感受成功后的快乐。
三、多形式多渠道,巩固幼儿自理能力
幼儿自理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反复训练的过程,我们要通过经常性的督促、检查和提醒等方式,帮助幼儿巩固自理技巧,逐步形成自觉的行为。一是要紧紧抓住日常生活,处处训练幼儿。如,幼儿自己如厕、动手整理课桌、饭前洗手等各个方面,都让幼儿自己做。在幼儿做的过程中,教师耐心指导,反复训练,逐步巩固自理要领。二是注重发挥游戏的功能。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形式,我们可以通过游戏巩固幼儿的自理能力技巧。如,开展“给布娃娃穿衣”、“给小猴子洗脸”、“布置小动物的家”等趣味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如何穿衣、洗脸和整理布置自己的房间,在游戏中强化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三是注重激发幼儿的好胜心。好胜心是促进幼儿提高自理能力的一种强大动力。我们一句不经意的话,就可激起幼儿的好胜心,促使他们跃跃欲试。因此,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我们要善于抓住幼儿这一特征,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在活动中促使幼儿提高自理能力。如,在午饭后,设计开展幼儿动手洗碗筷活动,对于洗得干净、速度又快的幼儿,给予监督和帮助别的幼儿洗碗筷的奖励,让幼儿在竞争中提高自理能力。
总之,自理能力的培养在幼儿期是一个重要的开发期,而且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贵在坚持,重在鼓励,关键在训练。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多为幼儿创造机会,搭建平台,让幼儿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同时,教师辅以耐心的指导、精心的示范、长期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幼儿较强的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