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一下呆更健康

2016-12-01 16:14徐赛虎
瞭望东方周刊 2016年44期
关键词:脑电波身心状态

徐赛虎

“发呆”或“入静”是一种很好的生活调节剂。

发个呆还能得奖?没错!发呆大赛已在韩国首尔,中国北京、成都、太原等地举办多次。在2个小时里,所有参赛选手不玩手机、不聊天、不听音乐,放空自己,享受发呆……

10月中旬,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发起名为“乐享健康生活”的项目,也建议大家每天留给自己5分钟发呆。

倡导一种“慢生活”

自古以来,“呆头呆脑”“呆若木鸡”就被认为是无聊、无所事事甚至是傻的代名词,发呆也被人们贴上了浪费时间等标签。

不是都说要多动脑,大脑越用越灵活吗?发呆怎么成了健康生活的一部分了?

“每天发呆5分钟,看似无厘头,但却释放出放慢生活节奏、缓解社会压力、崇尚健康生活理念的善意。”退休医生吴敬湘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我们不必去较真为什么是5分钟,而不是10分钟,也没必要像网上有些人去质问,甚至向医生去追问一个发呆的秘方。这是主管部门在善意倡导一种‘慢生活方式,要人们享受回归自然、轻松和谐的意境。”

上海第十人民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诸秉根从事精神医学临床及相关神经科学基础研究近30年,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目的还是‘入静”。在他看来,发呆5分钟,是让人们记住每天必须留一点时间使自己“静”下来,“通过强调关注身心两方面的健康,倡导情绪管理及健康生活方式。”

一种精神上的自我放空

社会分工高度精细化,职场高度功利化,急速发展的城镇化,让人们始终处于一种“忙不完”“歇不了”的状态。电视剧《蜗居》里女主角的一段对白很形象地描述了这种状态,“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串数字蹦出脑海:房贷六千,吃穿用度两千五,冉冉上幼儿园一千五,人情往来六百,交通费、物业管理费、手机电话费……从我苏醒的第一个呼吸起,我每天至少要进账四百……这些数字逼得我一天都不敢懈怠……”

“生活节奏比较快的现代人需要学会管理自己,‘发呆或者说‘入静是一种很好的生活调节剂。人在入静时,思维断片、空间停顿、时间停滞,大小事情暂抛一边,似乎都不重要了。”诸秉根说。

据他介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有研究表明,当人进入“入静”或“发呆”状态时,脑电波从β段转到α段,变化非常明显。大脑皮层处在紧张活动状态时脑电波在β段,约30~40赫兹,静下来发呆时,脑电波只有8~14赫兹,人的意识活动减弱,处于清醒而放松的状态。这对超负荷的大脑很有意义。

“发呆实际上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放空。”诸秉根认为,如果一个人的情绪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会导致很多身心疾病的发生,比如心脑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等,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有效的情绪管理,会对生活、工作产生很多不良影响。

不必拘泥于形式与时间

诸秉根说,发呆大可不必拘泥于形式、时间。劳累之后,只要让思绪自由游走,目的就达到了。“比如我个人,门诊病人看得多了,就利用午饭时间,不去想医疗的事,就是很好的放空。”

“再比如,发源于印度的瑜伽注重冥想,中国的太极拳讲求以心行气,都属于主动入静(发呆)的一种,可以给身心带来益处。”诸秉根说。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人民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张宏民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最好的药物是身体的潜能。通过入静、冥想、呼吸控制等方式观照自身,可达到放松身心、排解压力的目的。”

但他强调,有几种发呆情绪需要特别注意:一种是遭遇打击后的怔愣。即过度的痛苦、悲伤、遗憾,也会让人呈现呆滞状。这是一种受情绪左右丧失正常意识的状态,是心理承受力突破极限而导致的状态,负面情绪高度紧张,最极端时会导致昏厥。

张宏民向本刊记者介绍,“还有一种是病症。比如老年人,当他们出现想说说不出来的情况,呈现呆愣状时,要高度警惕心脑血管疾病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再比如孩子,如果出现经常发呆的情况,要注意是否为自闭症等。”

猜你喜欢
脑电波身心状态
Prepare for Your Exams with a Healthy BodyandMind以健康的身心应对考试
身心告急,回家充电
能感应人的脑电波并自动关机的电视机
智珠二则
大嘴找规律
不走神耳机
给身心降个温
科技在线
“牛顿第一定律”练习
破碎的“豪门”梦让我身心俱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