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银行安徽省分行 冯静生 王习岗
农业银行风险管控现状与对策
中国农业银行安徽省分行 冯静生 王习岗
2009年农总行制定下发了《中国农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纲要》,对农行的风险管理战略偏好、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风险管理政策制度、风险管理工具方法以及风险管理文化等做了总体决策和顶层设计,通过几年的实践,农行风险管理体系已基本构成,但是风险管理职能发挥、风险管控能力仍有待进一步提升,风险管理现状不容乐观。
(一)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情况
以某一级分行为例,分行本部及辖内二级分行、县域支行、城区多点支行均已设立风险管理部,部分单点支行由二级分行风险管理部直管、支行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岗;分行本部各业务主管部门设置专(兼)职风险管理岗,履行本部门风险管理职责,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建设基本完成。从人员配备来看,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本部风险管理部员工数量相对充足,但部分二级分行风险管理部员工工作阅历较浅、从事风险管理工作时间较短,对总体风险把控能力有限。支行从事风险管理工作员工数量总体较少,单点行风险管理岗位人员均兼任多个岗位;支行风险管理人员平均年龄偏大,学历以专科为主,本科以上学历较少,开始任职时间80%以上在2012年以后,业务技能有待进一步提升。总体来看,基层农行缺乏有洞察力、判断力和掌握先进经营管理知识、精通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计量技术的专业人才,没有形成职业化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
(二)风险管理理念及部门履职情况
各级行虽然成立了风险管理部,但其职能发挥有待加强。从信贷业务来看,风险管理工作的重心主要集中在对风险资产的重组、转化、清收、处置等事后管理上,而对风险资产的事前、事中防范控制做得还不够。各个业务部门对各自业务的风险状况分头管理,缺乏统一的管理目标和风险信息沟通;风险管理部门对于分散在各个部门的风险管理并未起到有效的检查和督导作用。总体来看,全行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防范意识从高级管理层到基层网点的普通员工呈现逐级递减趋势,对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从总行到基层行呈现逐级弱化趋势,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还未深入到位,职责履行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机构依然未能厘清风险管理工作“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大风险”的管理理念未能充分传导和落实。
图1 某分行2009年以来不良贷款变动图
表1 某分行2015年操作风险事件统计表(单位:件、万元、%)
(三)风险管控情况
1.信用风险趋于集聚,资产质量持续下滑。在当前“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部分企业流动资金较为紧张,企业关停、老板跑路、货款拖欠、民间高息借贷频发,信用风险形势严峻,全行不良贷款持续上升,风险管控压力较大,信用风险已成为当前所面临的最大风险,也是制约全行稳定持续有效发展的一个最主要因素。
图1可看出,2012-2015年,某分行不良贷款余额、占比由10.28亿元、0.81%逐年上升至47.62亿元、2.55%。更为严峻的是,2015年当年净增16.53亿元不良贷款的同时,关注类贷款余额也增加16.57亿元。从贷款形态迁移情况看,2015年某分行贷款向下迁移55.44亿元,其中,正常贷款向下迁移38.41亿元、迁移率4.09%,关注类向下迁移13.03亿元、迁移率37.05%,次级类贷款向下迁移3.07亿元、迁移率95.06%,可疑类贷款向下迁移0.92亿元、迁移率5.77%。其中,217户法人客户贷款由正常类调至关注类,调整时贷款余额65.8亿元,年末贷款余额51.51亿元。这些客户、贷款若不能以时间换空间化解风险,则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形成贷款违约,转化为实质性风险。
2.操作风险事件频发,员工违规屡禁不止。为贯彻落实《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和《中国农业银行2013-2015年风险管理规划》,提高全行操作风险管理水平,总行制定下发了《中国农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政策》,统一了全行操作风险管理逻辑和语言,明确了操作风险管理责任和基本要求,操作风险管理纲领性文件基本形成。但是受制于长期经营管理中的固化理念,导致各级行基础管理意识淡薄,“重经营、轻管理”的思想偏差仍然存在,认为操作风险不重要,放松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尤其对操作风险事件认识不清,遇到操作风险事件能瞒则瞒,能捂则捂,不愿意主动上报,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员工违规行为屡禁不止。
表1可看出,2015年某分行上报操作风险事件中,基层网点营业中断、银行卡与电子渠道件数较多,分别有209件和71件,占比达到61.11%和20.76%;被诉及其它操作风险事件、信贷管理方面件数虽然只有26件和7件,但风险金额高达4424.38万元和3343.51万元,金额占比高达46.06%和34.8%。2015年全行共发生客户银行卡资金被盗71件,风险金额226.09万元,其中,通过第三方支付渠道被盗69件,风险金额172.54万元,此类事件持续高发,主要原因是第三方支付平台仅凭手机短信验证码验证即可签约和扣划资金,系统限额控制体系不完善,交易安全性低。同时部分分行没有严格落实第三方支付业务相关管理要求,纵容或默许了一些第三方机构违规将快捷支付、代收业务接口套用至理财、转帐等高风险领域,对二级商户准入不严,导致第三方支付平台逐渐成为不法分子组织民间借贷、信用卡套现、大额盗取资金的新通道。
3.市场风险有所上升,诱发零售业务违约。2015年,人行数次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并取消存款利率上浮区间,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存款和理财市场竞争加剧,同时资本市场大起大落,人民币汇率贬值预期强烈,给人民币资产配置带来较大冲击。一是存贷利差收窄。2015年某分行本外币存款付息率1.98%,较上年下降8bp,贷款收息率5.96%,较上年下降45bp,存贷利差3.71%,较上年下37bp;二是资产错配风险加大。一方面,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居民存款理财化,资金脱媒程度进一步上升,资金来源的稳定性限降低。另一方面,实体经济持续下行,小微企业风险加速暴露,银行普遍加大对国家重点支持的中长期基建项目的投放力度,中长期贷款比例持续上升,加大了资产错配风险;三是零售类资产违约风险抬升。由于金融市场严重的财富缩水效应正在持续发酵,一方面部分抑制了消费需求的释放,另一方面加大了投资者的财务压力,一定程度上抬升了信用卡、个人按揭贷款、个人助业贷款等零售类资产的违约风险。
4.对风险管理工具、指标的认识不高,运用及统筹能力有待提升。自2005年实施经济资本管理以来,至今已有10年,但是基层行经济资本管理仍然面临以下现状:经济资本理念理解不够深入、经济资本计量方法掌握不透、经济资本计划管理主导性不强、经济资本管理考核有待完善以及经济资本计量政策把握不牢等,经济资本管理这一重要风险管理工具有待加强。从风险管理指标来看,目前全行风险管理指标较多,分散在各部门,各指标均有业务主管部门,导致基层行风险管理部不知如何去管理、从什么方面去管理、有的甚至不愿意去管理这些风险指标,因此目前对于风险管理指标多数还是条线管理,未能形成本级行风险管理部门的统筹管理。
(一)风险管理岗位人员配备不足
根据《关于进一步完善一级支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建设的通知》要求,支行风险管理部部门职责较多,但是,目前支行从事风险管理岗位人员相对较少,且部分支行从事风险管理人员年龄偏大,专业素质、业务技能相对有限,各项工作开展较为困难,对于一些工作甚至力不从心。总体来看,受制于人员数量、专业素质、管理方法等方面的影响,支行风险管理部履职较为困难,很难做到岗位的规范设置。
(二)全面风险管理意识较为淡薄
对照上级行的要求,各级行对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还没有认识到位,主要是由于部分员工存在侥幸心理,在工作中往往置业务流程与制度规范于不顾,按自己的习惯操作,缺乏必要的制度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折不扣执行规章制度的意识不强,更有甚者认为风险管理会阻碍业务发展,为了完成硬性经营指标,不惜打“擦边球”,扭曲了经营行为,加速了风险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一些分支机构缺乏风险管理的全局意识,使得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落实起来相对较为困难,全面风险管理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风险管理跟不上业务发展步伐
自各级行风险管理部设立以来,系统性的学习机会相对较少,而且近年来农行新业务、新产品层出不穷,各种制度不断更新,风险管理覆盖面越来越广,很多过去的知识和理念已不再适应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要求,同时风险管理条线人员也在不断地更替,新进入的员工得不到系统性的培训和学习机会,很难从整体上把握风险,导致部分员工整体业务素质跟不上,在工作中心有余而力不足,工作效率低下、工作质量不高、制度执行不到位,缺乏对新业务风险的认识,在发展业务过程中忽略了风险的存在。
(四)风险信息不对称
在日常工作中,下级行可能从本行利益角度出发,对一些涉及到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的隐患以及出现的舆情不能做到及时上报,同级行风险管理部虽贴近一线,但是受各种因素影响,也不能做到及时向上级行汇报。所以有时会出现上下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导致上级行不能及时有效掌控下级行风险状况,对辖内机构风险管控了解不透,掌握不准,无法做到合理指导,有效安排,有时可能会导致事态进一步扩大,引发各类风险事件的发生。
(一)强化“大风险”理念
“大风险”管理是总行党委、董事会结合农业银行实际,在新形势下对全行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提出的更高要求。一方面,要扩大风险管理视野,从政策制度、监测报告、敞口限额、IT系统等方面将表内外、境内外、本外币、以及母子公司的各类风险全部纳入风险管理体系,阻断风险传染,提高对各类风险的统筹、协调管理能力,实现不留死角的全覆盖;另一方面,要拓展风险管理深度,把风险管理的战略和偏好真正融入到各类风险的管理之中,把握好风险容忍度,协调好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的关系,明确前中后台和上下级行风险管理的职责,确保风险识别、计量、报告、控制顺畅运转,推动全行风险管理进入高级阶段。各级行领导、员工要深刻认识,自觉践行。
(二)明确风险管理工作思路
风险管理工作要深入践行《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以压降资本占用为主线,以提升价值创造为目标,以提高风险管控能力为核心,以风险管理考核、操作风险自评估、风险点梳理等为重要抓手,实施全面、平衡、有效的风险管理战略,坚守稳健、创新的风险偏好,不断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加强对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和市场风险管理,实现风险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促进产品创新和业务发展争先进位,努力实现资本、风险、收益的平衡统一。
(三)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建设
落实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全面覆盖、全员参与”的基本要求,构建职能明确、责任清晰、分工负责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按照“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强有力”的体系建设要求,形成纵向以风险管理委员会为统领、风险管理条线为主体、业务条线内设风险管理团队为支撑的“嵌入式”风险管理架构;横向以业务条线、风险板块和内控合规管理相互制衡、相互支持的三道风险防范体系:
1.各级行行长是本级行风险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全行风险管理负总责。分管风险管理工作副行长,具体负责风险管理组织领导和协调职能。
2.各级行风险管理部是本级行风险管理工作牵头部门,全面做好辖内风险管理工作。其中支行作为全行各项业务经营管理的基础平台,是全行风险管理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支行风险管理部(岗)要充分发挥其贴近市场、贴近客户、贴近网点的优势,严格按照制度要求,逐步完善、落实风险管理各项工作。
3.各级行业务主管部门专(兼)职风险管理岗,要配合本级行风险管理部统筹做好辖内风险管理工作,履行本部门风险管理职责,负责本条线各类风险的监测、分析、报告和处置工作,各业务主管部门负责人是本部门、本业务条线风险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4.各级行风险管理委员会是本级行风险管理的议事机构,要充分发挥其对全行风险管理工作的指导、组织、沟通、协调和议事作用,全面梳理、分析、审议全行风险管理各项工作,通过纵向、横向的风险报告机制,掌握全行风险状况,提升全行风险管理水平。
(四)加强风险管理队伍建设
一要提高风险管理队伍员工的综合素质。一方面要提供一些系统性的培训学习机会,印发一些系统性的学习资料,实现与专家面对面的教学。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内部网络的作用,建立风险管理业务交流平台,构建全国范围内风险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发布一些风险信息,使各级行均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全国范围内当前风险状况,比照辖内情况,做出各项合理决策,从而有效提高各级行风险管理工作效率;同时,通过交流平台及时更新一些学习内容,并指定一些风险管理专家定期在网上答疑,解答风险管理人员学习、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构建一个开放的网上交流、学习平台。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全面提升各级行风险管理人员整体的风险识别、分析和判断能力,逐步在全行范围内打造一支风险理念强、责任意识高、业务技能全面的风险管理队伍。二要强化风险管理工作独立性。风险管理部门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风险承担者不能同时为风险监控者,风险承担与风险监控必须分离,风险管理部门应该独立于业务部门承担起平行制约和行为监督的责任,从而形成有效制衡,抑制过度追求商业机会、利差贡献或业务量而违背风险管理原则的行为。
(五)培育有效的风险管理文化
银行的本质是经营风险,加强对风险管理的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全行员工风险管理意识,牢固树立“违规就是风险,安全就是效益”的理念。因此在日常工作中,要通过广泛的风险教育、科学的风险评估来培养所有员工对风险的敏感性,强化风险管理的主人翁意识,并内化为全行员工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把风险管理理念贯穿于全行业务的整个流程,从而树立囊括各个部门、各项业务、各种产品的全方位风险管理理念,推行涵盖事前监测、事中管理、事后处置的全过程风险管理行为,要让各级行员工认识到对商业银行来说只要持续经营就永远会面对各种风险,甚至是破产、倒闭的风险,任何员工做任何事情都要自觉地考虑到风险因素并尽可能将风险压到最低限度,通过对风险的有效管理实现风险与收益的优化以及价值的创造。
(六)有效落实风险管理各项工作
1.强化信用风险管理,构建信用风险管理长效机制。一是进一步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严格客户准入管理,做到“五个从严”,对高风险行业从严控制,对低信用等级客户从严控制,对低资本回报业务从严控制,对不创造经济增加值业务从严控制,对信用方式和不合格押品业务从严控制。积极发展定价水平高、资本节约、风险可控的业务,全面提升信贷资产质量。二是重点关注风险易发地区、行业和产品,持续做好重点领域风险排查和处置工作。实时把握行业信贷政策调整动向,深入查找重点行业、重点客户以及区域、平台等重点领域的风险隐患,关注客户风险变化情况。对风险隐患较大的客户要深入分析风险形成的原因和特征,逐户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化解计划。三是全面要贯彻执行《中国农业银行贷后管理办法》,落实贷后管理责任人,确保贷后管理十二项规定动作做实、做细、做好,解决规定动作不执行、执行动作不到位、到位动作不够好的问题,确保贷后管理工作不走过场,切实发挥贷后管理职能,同时重点加强对客户资金账户监管,真实掌握客户货款流水、贷款用途、还贷资金来源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四是加强内部评级管理,提高评级准确性和风险识别前瞻性。广泛收集客户的“软信息”,加强对企业诚信、品牌、声誉等软实力的评估,严格定性指标的选用,确保评级对客户信用风险度量的精确度。同时要充分运用企业财务报表信息,主动分析发现客户风险,对波动性较大的财务指标,要追根溯源,如有风险应及时调整评级。五是扎实开展资产风险分类工作,坚持严格的分类标准不放松,确保分类结果不出现偏离,逐步提升经营行分类管理的主动性。在严格执行贷款风险分类的基础上,要加强单项测试管理,主动了解客户风险变化情况,按时按质按量做好减值测试与拨备计提工作。
2.加强操作风险管理,减少操作风险事件。一是要持续开展操作风险自评估及关键风险点梳理工作,推动全行上下识别、防控风险工作不断上台阶,及时查找出辖内当前情况下最易发生风险事件的风险隐患或已发生风险事件的风险,制定针对性的处置方案,切实实现风险的早发现、早处理、早制止,将风险事件扼杀在萌芽状态。二是要加大对操作风险指标的监测力度,督促整改,确保各类风险指标值控制在容忍度范围之内。各业务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类监测系统持续监控操作风险,加强对风险监测的力度,主动识别风险隐患,分析风险隐患变动趋势,并及时整改,确保各类风险指标值控制在容忍度范围之内。
3.做好舆情防控工作,严把声誉风险。综合管理部是各级行声誉风险监控主体,要严格落实舆情防控要求,做实舆情防控工作。日常工作中要积极与相关政府宣传部门、网络主管部门、媒体和监管部门等建立稳定的联络沟通机制,坚持“先沟通、后报道、不转载”的合作原则,加强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处置,形成内外舆情防控合力。
4.强化资本管理,降低无效低效经济资本占用。全行要持续做好经济资本分析、研究、宣传工作,紧紧围绕经济资本管理目标,落实部门管理职责,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格局。风险管理部作为全行经济资本管理的牵头部门,要重点做好经济资本传导、监测、分析、评价等工作,及时发现业务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推动全行转变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前台客户部门要将经济资本运用于客户的营销和管理,将经济资本占用系数高低作为遴选客户、营销产品的一个重要标准。信贷管理部门要将经济资本运用于信贷管理,按照效率优先、重点发展的原则,将产品和客户的经济资本回报水平作为信贷准入、评估、授信、审批的重要依据。财务会计部要重点做好经济资本限额计划的编制、下达、考核等工作,根据经济资本数据计算并发布经济增加值、经济资本回报率等指标,组织全行将经济资本运用于财务资源配置、绩效考核管理等领域,切实落实经济资本与绩效考核挂钩。
5.加强风险事件管理,落实风险事件报告制度。各级行要加强对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事件的识别、处置能力,规范事件报告和管理流程,杜绝瞒报、漏报、迟报、错报现象。要严格落实风险事件“双线报告”工作要求,即事发单位向上级行业务主管部门报告的同时向本级行风险管理部门报告,实现风险事件的有效传递,从而妥善处理风险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