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兆荣
减员 降薪处置不良……
———解读上市银行半年报
周兆荣
进入8月份银行业今年的半年报相继出炉,根据上市银行披露信息总体利润增长仍处于下行通道,不良贷款继续增加。由于我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阶段,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继续,影响银行净利息差继续处于收窄状态,利润与去年相比增长停滞不前。各家银行纷纷在收入增长持平之际,开展减员、降薪、处置不良资产,顺势而为将成本降下来,以减轻经营压力。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上半年银行不良资产额仍然上涨,但二季度不良率已经出现停止增长。
综合媒体报道截至6月30日,上市各家银行今年总共已经减员3.5万名,其中工商银行减少员工7635人,农业银行减少员工4023人,中国银行减少员工6881人,建设银行减少减少员工6721人,招商银行减少员工7768人。在此番减员潮中,员工减少数量最多的是招商银行,且占比不低,相当于全部人员的10%。减员幅度最大的是平安银行,共减少员工6301人,相当于员工总数的20%。
上市银行伴随出现了普遍削减薪资的现象。建行、工行、农行、中行的平均薪酬同比下跌了3%。薪酬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民生银行高达22%。各家上市银行高管层的降薪幅度更大,在去年平均下降50%的水平上,今年上半年高管降薪幅度最高的达到了60%。银行是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数据表明银行业面临严峻局势。此轮多家银行人员缩编、薪酬下降,或许标志着行业转折点已经到来了。
按照2015年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报预计,2016年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速为1.8%左右,银行业整体利润增速可能会下滑到1%左右,将继续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是影响银行盈利的最重要因素,央行公布2016年第一季度银行家问卷调查报告显示,银行业的景气指数为62.9%,较去年同期下降了8.8个百分点;银行盈利指数为60.4%,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0.9个百分点。GDP增速每下降1个百分点,将影响银行净利润增长下降9个百分点。不排除银行整体净利润出现“零增长”的可能性。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阶段,从过度依赖投资拉动,转换到由消费和投资协调拉动的模式,实现制造业从粗放增长到集约增长的升级。2016年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形势继续面临下行压力,预计全年GDP增速在6.8%左右。由于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继续,行业产能过剩,银行面临企业违约上升,资产质量问题进一步暴露。
就在我国各银行自行减员潮起之前,西方同行的裁员力度甚至更大。据英国《金融时报》分析,2015年欧美11家最大银行已经裁减了近十万个岗位。今年前不久花旗银行做出预估,全球经济金融面临形势日益复杂,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汇率风险相互交织。未来十年银行业趋势:全球银行裁员规模可能高达30%,从业人数比危机前高点将降低40%-50%,预计会有200万银行从业人员面临失业风险。驻香港桑福德·C·伯恩斯坦公司亚洲银行业分析师认为:总体来说银行将遭遇更大的净息差和信贷成本的压力。要摆脱盈利微弱增长或零增长处境,银行就必须多方入手,严格地控制运营成本。
不过今年中报披露减员现象背后的原因,并不因为银行通过行政手段展开了大规模裁员撤点。此轮银行减员与降薪原因多种多样,包括电子化渠道替代率有所提高,银行员工自主选择跳槽,退休人员自然减员的增加。
电子渠道替代人工趋势明显。业内人士认为银行员工减少和电子银行替代率提升有关。明显变化在于现有网点不断调整布局,升级各种智能终端设备,简单业务通过智能终端设备就能实现。传统柜面业务在向电子渠道转移,零售银行大部分业务可以利用电子渠道自助操作,需要去网点人工办理的业务越来越少,原有岗位设置处于调整状态。以招商银行为例截至6月末,零售电子渠道综合柜面替代率达到97.79%;可视柜台非现金交易替代率达到47%;公司业务电子渠道综合柜面替代率达到60.73%。
辅业人员与岗位出现大幅度调整。中国银行业协会数据显示,传统信用卡中心人工客服的数量显著减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2015年信用卡客服人数都有明显减少:其中工商银行客服数量为2356人,比2014年减少了110人;农业银行客服数量为1309人,比2014年减少了465人;中国银行客服数量为2285人,比2014年减少了548人;建设银行客服数量为2467人,比2014年减少了205人。农业银行减员幅度最大,客服中心人数锐减26%。国有银行仅有交通银行电子银行客服人员增减没有变化。
互联网金融虹吸效应增强。银行人员自愿离职的去向主要是非银机构的互联网金融领域,如处于上升期的第三方支付、P2P网络小额借贷、网络众筹等互联网企业。互联网金融频频向银行人员发出“请帖”并开出较高待遇,银行员工成为人才市场的香饽饽。特别是银行高管加入互联网金融企业引发带动效应。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以来,有50位以上的金融机构高管进入了互联网金融企业,带动基层员工做出了离开银行的选择。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下滑,非银机构互联网金融被看好,应该是此轮变动的因果关系。
有关人士透露,上半年国有商业银行员工人数减少与队伍年龄结构有关。接下来几年国有银行可能还会持续员工到龄退休比较集中的情况,但类似人员缩减不属于裁员,而应该属于自然减员。
引起业界关注的是部分银行员工数量不减反增的现象,主要在城商行与股份制银行领域,其中城商行的北京、南京、宁波银行都扩招了人员:南京银行增加571人,增幅高达8.2%;宁波银行增加706人,增幅为7.3%;北京银行增加118人,微增了0.9%。华夏银行增员人数最多达到1952人,增幅5.70%。兴业、平安、浦发银行上半年也扩充人手。据分析这一变化与银行业务结构有关,以中、小、微业务为主的银行,在风险控制业务方面配置必要的岗位与员工。
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银行业坏账逐步走高实属正常。面对严峻的风险形势,上半年各银行多途径化解不良风险,将控制不良贷款作为工作重心:农业银行深入推进担保圈、隐性集团客户、理财“飞单”等重点领域专项治理,强化“两高一剩”名单制管理,深度推行行业限额管理,灵活运用贷款重组、再融资等措施,化解潜在风险。落实不良贷款管控责任制,严防不良贷款过快上升。创新风险处置手段,综合采取了清收、核销、市场化转让等方式,扩大清收处置成效。中国银行去年以来统筹优化不良化解方案,用活政策、激活资源、盘活存量,通过市场化、多元化、综合化方式,化解不良资产。全力化解风险,完善风险控制体系。工商银行加大力度探索通过投资银行、资产证券化和互联网平台等创新方法,提高不良资产处置的效率和专业化水平。光大银行明确产能过剩行业劣质客户压缩退出目标,加大风险排查预警和管控力度,严控新增不良贷款,清收化解不良资产,提高处置不良效率。
银行不良贷款率继续攀升,传统处置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化解不良的需求,今年各银行创新不良资产处置方法成为热点。一是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拓宽处置不良贷款的渠道,以利于提高银行资产质量。同时更好地发现不良资产价格,提高对于不良资产的回收率水平。中行方面表示,今年年底前将推出今年第二期对公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项目,个人贷款不良资产证券化也在积极准备中。建行已宣布了今年着重推进的不良资产证券化,预计9月会进入实质操作阶段。据工行透露加快了不良贷款处置速度,9月份推出对公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首期规模会控制在50亿元。
二是释放拨备资源,动用拨备资源除了以当期利润核销不良贷款,还可以消化留存拨备覆盖率。银行根据稳健、审慎经营原则实施的拨备制度,为的就是在经济下行时期,动态提取的拨备资金,为消化不良做准备。动态提取拨备,符合宏观审慎逆周期原则。针对当前经济放缓大趋势,银行适度提取拨备“以丰补歉”。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是可行的积极稳健举措。我国拨备覆盖率在2013年最高时曾经达到290%,之后随着利润增速放缓,拨备覆盖率一度跌破150%的监管红线,今年二季度末整体的拨备覆盖率已经止住持续下滑势头,回升至175.96%。
三是“债转股”进入试点阶段。有消息称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招商银行已被列为试点银行。首批试点银行或将成立新资产管理公司。债转股试点将与投贷联动相结合,为银行转型提供新的思路。作为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手段,债转股模式嵌入投贷联动框架,具体操作方式可能会有三种:第一,部分债权直接转为股权,转让给银行专业股权投资子公司进行运作,实现同体系内贷款与投资联动;第二,银行与专业机构合作成立产业基金,银行以债权或转为股权出资,由产业基金代表各方利益参与公司治理,实现投资收益;第三,存量债权不直接转股,而是以附加转股权形式,配合产业和资本市场运作,转股后选择适当时机退出。
在处置不良资产进程中,相关法规、政策的修改与完善,料将在下半年更快提上议事日程,在法律层面赋予银行在处置不良资产中的投资权利。我国《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三条规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投资于非自用不动产;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上述法律规定限制了银行组建专门化公司,制约了商业银行作为市场主体利用资产重组、资本工具和资本市场,利用资产证券化、信托、持有股权等金融创新方法处置不良资产的运作。因此适机修改《商业银行法》中相关规定正当其时。以赋予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中的投资权利。
商业银行将加强价值测量技术手段,建立资产定价制度。不良资产定价技术性和政策性要求较高,商银行应当建立专门的制度和业务处理流程,从基础环节防范道德风险。根据不良资产的实际现状,分别采用收益现值法、重置成本法、现行市价法、清算价格法等科学评估方法,对不良资产进行市场价值测量。在此基础上采用综合因素分析法、交易案例比较法、德尔菲法等技术手段,实行集体审议、上级行审议等方式,对拟处置的不良资产项目进行合理定价、市场询价。
年内商业银行还将加大力度,加大力度拓展经营效益。发展非息业务,提升创利平均贡献度,将其做为贡献净利润重要来源。将投行、代理、信用卡业务作为非息收入的主要增长点。争取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三成左右。针对出口增速放缓,扶持中资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结算业务,发挥人民币资本和金融账户可兑换的对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