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金水
设施农业装备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潘金水
为加快山区县设施农业装备技术发展,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结合浙江省农机化促进工程项目“物联网信息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实施了“澄照大赤洋设施蔬菜现代化提升”项目,在实施中大力推广与应用了设施农业装备技术。
景宁县地处浙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适宜蔬菜种植。景宁县澄照乡大赤洋蔬菜基地的实施主体为景宁景泰菜篮子有限公司,担负着为景宁县城和周边地区居民供应所需新鲜蔬菜的任务。该基地位于景宁县澄照乡东升村,距离县城10 km,在“鹤城现代农业园区”区域内,临近景宁“农民创业园”开发区。项目总投资328.1万元,其中县级财政补助资金259.3万元,景宁景泰菜篮子有限公司投资68.8万元。该基地占地面积13.3 hm2(200亩),拥有单体大棚GP-825建设面积60 532 m2,连栋大棚GLP-832建设面积6 053 m2,文洛型玻璃温室建设面积1 536 m2,观光走廊长度400 m。在建设过程中,根据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信息化、设施化等建设要求,重点实施生产智能控制精准作业、搭建市场信息与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绿色农业和推进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交叉融合,生产组织严密、工艺流程严格,实现农产品稳产高产、高效低耗之目的。
(1)育苗中心设施设备及技术:购配置型号为2YB-G60气吸滚筒式秧盘精量播种流水线1套、吸种滚轮2个、催芽室32 m2、催芽车20辆、多功能育苗床669.6 m2;苗土采用营养土,配置自动加料设备,自动加料;根据不同种子形状,更换吸种滚轮。该播种流水线只需要人工2~3人,可自动完成加营养土→压穴盘土→压平穴盘土→下种子→盖土→喷水→上苗床等流水作业。
(2)蔬菜加工包装设施设备:建设加工包装场地(钢结构厂房)240 m2,配置连续式气调保鲜包装机1台、ZSLS-150真空快速冷却机1台(功率17 kW、有效容积1.3 m3);配置输送线1台,称重、贴标签机各1台,建设保鲜库200 m3;另外,根据场地情况安置操作台1台。
(3)机械设备:坚持“机器换人”的现代农业生产理念,配置的主要机械有两轮微耕机2台、开沟培土起垄机2台、旋转式割草机2台、剪式割草机2台、履带式搬运机2台、履带自走式植保机2台、电动播种机2台、蔬菜移栽机1台、电动三轮车9辆。机器换人率60%以上,在劳动力紧缺的现状下,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度。
(4)农产品展示厅:建设钢构房120 m2,购置安装番茄、黄瓜、生菜、紫茄、甜(辣)椒等展示台12个,展示各品种样品若干,设讲解员1名。
(5)培训中心:面积230.4 m2,内部设计制作精良,采用玻璃透明外体设计,安放桌子60张、椅子120张,配置音响1套,是公司召开会议和职工培训场所。
(6)观光瓜果走廊:建设钢管结构走廊400 m,瓜果种植美化面积32 m2。
(7)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及技术:利用计算机和多种传感装置实行自动化和半自动化控制的肥水同步灌溉,其主要技术包括节水微灌技术、营养液施肥技术、水肥一体化耦合技术等。采用新型水肥管理模式,以促进作物产量和质量的明显提高。
此系统是在已建成的滴灌系统基础上,增加肥水一体化功能,将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按土壤养分含量和不同种类作物的需肥要求,把配兑后的肥液与灌溉水一起,通过管道系统均匀、定时、定量地供给,具有节水、节肥、节劳力的良好效能。主要配置用于控制的电脑与手机、智能施肥植保一体化系统、2间电脑操作与视频显示工作室等设施设备。该系统可实现远程操作。
(8)连栋大棚越冬栽培多层覆盖保温设施:根据越冬栽培需要,连栋大棚采用多层覆盖保温技术,以确保寒季大棚内温度。
(9)秸秆再利用发酵处理设施:建发酵池100 m2,采用添加发酵剂等方法,实现基地及附近的秸秆、菜根、茎叶等农业生物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10)蔬菜瓜果良种:2015年从浙江勿忘农种业公司引进番茄新品种17个、茄子5个、其他品种10个,进行了试验示范,取得了预期效果,为今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示范基地内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11)蔬菜集约化育苗技术和瓜果蔬菜嫁接育苗技术:蔬菜能否取得高产,育苗是关键。在大赤洋蔬菜基地蔬菜育苗中心,采用全自动播种机后,年育苗能力达100万苗。采用集约化育苗,在省工省力的同时,育苗质量得到有效保证。为解决蔬菜连作障碍问题,2015年基地所种的番茄、黄瓜、西瓜、茄子全面采用嫁接育苗技术,嫁接育苗率达到80%以上。瓜果蔬菜通过嫁接,解决了连作障碍,能有效减轻病害。
2.1 经济效益
(1)产量:该项目建立核心示范基地13.33 hm2,从2015年的实施情况看,核心示范基地平均产量达到 68 070 kg/hm2(4 538 kg/亩),平均产值达到149 754元/hm2(9 983.6元/亩),与项目实施前相比分别增加5070 kg/hm2(338 kg/亩)和11 154元/hm2(743.6元/亩),核心示范基地年增产量67.6 t,产值14.87万元。
(2)育苗用工环节:穴盘育苗,人工每人每天(8 h计)可育100盘(每盘40株),以用苗量30 000株/ hm2(2 000株/亩)计算,每人每天所育苗只能供0.13 hm2大田,13.33 hm2基地用人工育苗需100个人工;用机械育苗,可育800盘/h(32 000株/h),可供大田1.07 hm2,13.33 hm2基地用自动化机器育苗只需12.5 h。二者对比,人工费每工120元计,种植1茬蔬菜采用机械育苗可节约人工费1.16万元,一年以4茬计算,可节约人工费4.64万元。
(3)肥水管理环节:蔬菜生产需要常浇水和施肥,用人工1茬菜需浇水5次、施肥3次,肥水浇灌为同时进行,每人一天浇0.1 hm2,13.33 hm2需用133工,每工以120元计算,需人工费1.596万元;使用肥水一体化灌溉技术后,施肥、浇水只要开关一开就可解决,大大节约了劳动力,1茬菜可节约人工费1.596万元,一年以4茬计算,可节约人工费6.384万元。
(4)菜地整地环节:用人工整地需用人工30工/ hm2(2工/亩),每工以120元计算,需人工费3 600元/hm2(240元/亩);用机械整地成本以1 500元/hm2计算,整地费用可节约2 100元/hm2,13.33 hm2基地可节约整地费用2.8万元,一年以4茬计算,可节约人工费用11.2万元。
(5)蔬菜病虫害防治环节:1茬菜需防治4次,每次农药成本为120元/hm2(8元/亩),每次需人工3.75工/hm2,按每工120元计,需人工费450元/hm2。采用绿色防控技术,使用太阳能杀虫灯、黄板、性诱捕器等,可减少2次防治用药,可节约农药成本240元/hm2,人工费900元/hm2,共计可节约1 140元/hm2,13.33 hm2可节约1.52万元,一年以4茬计算,可节约农药与人工费用6.08万元。同时还可提高蔬菜的质量。
2.2 生态效益
本项目是设施蔬菜现代化提升项目,严格执行“一控、二减”原则,采取无公害化栽培,杜绝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合理施用化肥,保证山地蔬菜生产安全性。减少农药和化肥用量,推广应用农业、物理、生物综合防治措施,切实降低农药化肥对蔬菜产品和生态环境的污染,确保景宁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
2.3 社会效益
该项目的实施,为项目区内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基地吸收当地劳动力25人。基地每年为市场提供优质蔬菜900 t,同时还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对加快农村科技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具有深远的意义。
(1)工厂化育苗技术、温室生产技术的规范和标准没有统一;
(2)专家管理系统建设还不够完善;
(3)小型机械应用适应性还比较低。
作者信息:工程师,景宁畲族自治县农机管理站,323500,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