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事件中领导干部的心理干预

2016-12-01 16:14周矩
重庆行政 2016年5期
关键词:危机个体领导

周矩

危机事件不仅给受害区域造成生命财产损失,还会给整个受灾区域的人们造成巨大的精神伤害,即引发相当数量个体出现一系列的应激心理创伤。灾后最常见的心理创伤被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 即在强烈的精神创伤后发生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的应激反应所表现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1](王禾,2003)。危机事件导致个体失去社会适应力和控制能力,破坏群体的心理防御能力,造成群体性的心理失衡、心灵创伤等问题。本文将重点探讨突发危机事件后,对一线领导干部群体进行心理援助与心理干预的必要性与策略。

2005 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在《求是》杂志上发表《要重视和关心干部的心理健康》强调:考察干部时,既要考察和衡量干部德能勤绩廉的情况,又要注意了解和掌握干部的心理素质。对干部心理素质的考察和考核,可以引入一些心理学方法和现代化手段进行必要的测试[2]。其后,研究者对领导干部心理素质建设提出了广泛的意见[3]。尽管通过重视选拔过程中关于心理素质的考察,保证了领导干部在平时工作中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过,当发生重大突发危机事件时,一部分领导干部也会发生PTSD症状。重视危机事件处置中一线干部的心理干预,缓解领导干部的心理压力,防范严重的心理危机,不仅关系到干部自身的生存质量,而且对整个危机事件的有效处置及后续的社会和谐共建等重大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危机事件中干部面临的压力源

一般来说,领导干部在危机事件中不仅要面临普通民众遭遇的压力源,还会面临一些特别的压力源,主要表现为:

(一)双重角色矛盾:在危机事件中,领导干部往往既是救援的负责人,还是危机事件的受害者。当前,政府需要在危机事件救援中扮演最主要的角色,领导干部也就顺理成章地担当起灾后问题解决、救援实施的主力军。这就要求他们总是以积极的状态(如微笑、情绪激昂等)来感染和调动受灾群众的情绪。另外,领导者往往也是危机事件的受害者。比如,在汶川大地震中,四川灾区的机构和干部队伍损失惨重。在受灾最重的北川县,行政和事业编制干部2047人中,466人遇难,占23%[4]。

(二)现场环境恶劣:危机事件发生后,不仅环境会变得非常恶劣,而且爆发疫情、发生次生灾害的概率增大,随时都威胁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领导干部作为现场救援的第一梯队,不仅要面临复杂的现场环境,还要目睹人员创伤的惨痛画面,往往会诱发心理压力。

(三)岗位职责重大:领导干部作为危机事件处置决策的主要负责人,责任重大。尽管在平时的工作中会有危机意识宣贯和危机处理培训,但不可否认每个人在危机事件现实中都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

(四)传统文化思想影响:一方面,受中国传统文化“隐忍”的影响,领导干部习惯于默默忍受内心压力和工作压力,特别是在危机事件发生后,更要求他们要具备强大的承受能力;另外,我国文化对心理失常存在偏见[5],导致个体不愿意积极寻求心理援助。以上两方面都会导致领导干部心理压力得不到及时释放。

(五)超负荷工作:在突发危机事件中,领导干部可能突然面对大量的工作任务,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和高强度作业的状态。

(六)社会支持系统缺乏:危机事件发生后,领导干部一样可能突然失去亲人或远离亲人,其心理社会支持系统遭到破坏。

(七)缺乏发泄途径:领导干部在危机事件中要求以身先士卒、立身为旗的行动做好榜样和示范,其缓解心理压力的方式相对不足。

二、危机事件中领导干部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多次研究显示,领导干部的心理素质高过普通人群水平。但是,危机事件可能会让领导干部有着较高的心理应激水平、体验到较多的消极情绪。中科院心理所采用事件冲击量表(IES-R,修订版)对3622名5·12 汶川大地震幸存者的研究发现,四川地震幸存者的PTSD症状结构为闯入、回避、高警觉和睡眠障碍的四因素模型[6]。综上,干部在危机事件中的心理与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

(一) 情绪反应

总体来讲,危机事件诱发的情绪体验主要表现为:恐惧、焦虑、忧郁、易怒、过分敏感或警觉、自责、持续担忧等。其中,恐惧与焦虑作为积极应激的本能,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性情绪体验,只是其程度及持续时间超过一定范围后会起到相反作用,妨碍个体处理面前的危机,甚至影响正常生活。另外,忧郁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思考问题困难,注意力保持时间缩短,自我评价较低,如果不及时干预,有可能发展为抑郁症。

(二) 认知特点

危机事件后,PTSD患者往往伴随认知功能损伤。研究表明,他们存在注意保持缺陷,以及注意执行控制缺陷,注意更多偏向于与创伤相关的信息,并表现出更多的应激反应。PTSD患者会产生对创伤信息的记忆偏向,在陈述性记忆和自传体记忆中表现出一定的缺陷。另外,他们的言语反应启动能力和习惯化反应抑制能力均减弱。总之,危机事件后PTSD患者的认知功能会发生明显的改变。

(三) 生理表征

危机事件必然会导致个体产生生理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头痛、失眠、做噩梦、食欲下降、腹泻、容易疲劳、肌肉紧张等症状。危机事件后心理与生理往往密不可分,比如不良的情绪反应会诱发肠胃不适、食欲下降等现象,精神过度紧张则导致头痛、失眠、噩梦等。这一系列的生理应激反应容易导致个体免疫功能下降,增加患某些疾病的危险性。

(四) 行为特点

研究者认为,由于中国人多注重“忍”,在精神或心理上有创伤反应时,往往会压抑情绪的表达,导致创伤反应会在躯体层面表达出来,具体表现为睡眠障碍[6]。另外,个体对事物注意的敏感性提高,在听到很小的响动也会做出比较大的反应、强迫行为(如反复洗手、消毒等)[7]与社交退缩现象比较普遍。

三、危机事件中领导干部的心理干预

我们在心理危机干预中应结合角色特点对领导干部进行心理干预,具体方法为:

(一)及时进行心理测评,准确了解心理状态

在心理干预模式中,采用心理测评工具了解危机事件后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水平是进行心理干预的基础。相关研究表明,危机事件后个体的PTSD表现并不相同,一些人在灾难事件后几年都会陷入精神失衡状态; 一些人的症状在经历几个月后恢复到较低水平; 而另一些人开始时忍受这些压力及状况,后来变得越来越严重; 还有一些人在创伤性事件后一直保持功能及心理的正常状况。这提示我们,危机事件后及时利用心理测评工具(如SCL-90,MMPI等)了解领导干部的心理状态,根据实际情况分配工作任务,选择心理干预手段,有助于保证灾后政府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保持接触,保证安全,协助解决实际问题

干预者应主动与危机者保持密切的接触。即使是突发紧急情况,干预者也应尽可能陪伴在心理危机者身旁,建立沟通关系。比如,耐心观察行为、倾听危机者叙述,了解心理创伤发生的原因,及时协助危机者解决实际问题,防止发生意外。如果是PTSD重度患者,应该让其暂离工作岗位,立即安排他接受全方位心理干预。

(三)充分调动社会支持资源

社会支持既包括可见的实际支持(如物质援助和社会网络援助),也包括体验的情绪支持(如被理解、被尊重、陪伴与归属感体验等)[8]。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可对压力缓解[9-10](李田伟,陈旭,廖明英,2007; 张华,2012)、创伤后应激障碍[11](白一鹭,李新旺,2015)提供有效支持潜力。这提示,当危机事件发生后,积极帮助领导干部寻求社会支持,特别是来自家庭与组织的理解与支持,就能大大地缓解危机应激障碍反应强度,从而尽快战胜危机。

(四)帮助危机者形成正确的认知评价

心理学家Lazarus等人认为,个体对事件的认知评价是应激反应的主要中介和直接动因。突发危机事件诱发的强烈情绪反应会破坏个体对危机事件的认知,进而影响他对危机事件的处理方式。弄清危机者对处境的认知评价结果,帮助他们纠正不合理甚至错误的认知,对危机事件的性质与后果形成客观的判断。

(五)运用支持性心理治疗技术提供心理支持

支持性心理治疗技术主要包括:倾听、解释、鼓励、保证、指导、积极暗示和改善环境等,它们既是支持的内容也是支持的技巧。以上技巧不仅能疏导和减轻危机者的恐惧、焦虑和自责等情绪,振奋精神,还能帮助危机者改善人际关系中的不利因素,如指责、埋怨、争吵、过多在乎危机的损失等,帮助危机者早日走出心理危机。

(六)帮助危机者建立积极的应对策略

缺乏积极的应对技巧往往是PTSD患者不能快速康复的重要原因之一。当个体过多使用了消极甚至破坏性的危机应对方式(如否认、过度恐慌、冲动、压抑情绪、拒绝帮助等)时,心理状态往往会朝恶化方向发展。因此,仔细分析领导干部的危机应对策略,并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应对技巧。宣泄、转移、放松、团队心理辅导等都是不错的积极应对技巧。

参考文献:

[1]王禾. PTSD动物模型的制备及其发病机理的研究[D]. 2003. 第三军医大学.

[2]仲组文. 要重视和关心干部心理健康[J]. 求是,2005(16).

[3]刘玉浦. 领导干部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J]. 党建研究:北京. 2007(4),7-9.

[4]新京报. 地震周年特刊之十:机构残缺,何由复之[OB/OL]. 2009. http://news.sina.com.cn/c/2009-05-12/114717797513.shtml

[5]李强. 浅析当代中国人心理求助行为的主要误区[J]. 社会阅览. 2004(7),43-45.

[6]Wang,L.,Zhang,J. X.,Shi,Z. B.,Zhou,M. J.,Huang,D.,& Liu,P.(2010).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symptoms assessed by the impact of event scale-revised in chinese earthquake victims: Examining factor structure and its stability across sex. [J] 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25,369-375.

[7]万建红. 5.12汶川地震后灾民心理应激症状反应及相关因素研究[D]. 山东大学,2010.

[8]肖水源,杨德森.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87(1),184-187.

[9]李田伟,陈旭,廖明英. 社会支持系统在中学生学业压力源和应对策略间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23),35-40.

[10]张华. 青年压力来源与社会支持系统优化策略[J]. 当代青年研究. 2012(3),8-15.

[11]白一鹭,李新旺. 消防员社会支持与工作倦怠和创伤性应激障碍的关系[J]. 现代预防医学,2015(42).

作 者:重庆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 波

猜你喜欢
危机个体领导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2016重要领导变更
“危机”中的自信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