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长安
镇域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和支撑力量,是壮大县域经济总量、提升县域经济活力的关键,是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引擎。地处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重庆市丰都县面临着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的双重压力,要求镇域经济的发展必须立足生态涵养和环境保护,因此,如何探寻一条镇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当前丰都镇域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丰都县镇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目前,丰都县共有30个镇乡街,行政区划面积2900.86平方公里,乡镇总人口83.53万人。近年来,丰都镇域经济发展表现出良好势头。
(一)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综合实力逐步增强
镇域经济是推动全县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劲动力,一方面,经济总量快速增长,2015年,丰都全县30个乡镇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0.2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3.1%。另一方面,镇域的综合实力逐步增强,目前,全县建成全国重点镇3个、市级中心镇3个,市级特色风貌集镇4个,其中高家镇、社坛镇入选重庆市经济百强镇,三元镇成为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镇、全国绿化百佳乡镇。
(二)财政收入稳步增加,经济带动作用显著
2015年,丰都县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5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2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8亿元,年均增长16%;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3902元、9729元,年均分别增长12.4%、15.9%。镇域经济的发展带来地区经济的飞跃,促进了城镇化进程,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明显的带动作用。
(三)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就业结构显著改善
镇域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丰都县第一产业比重由2010年的22%下降到2015年的20.6%;第二产业比重由2010年的38.1%上升到2015年44.2%;第三产业比重稳中有降,由2010年的39.9%下降到2015年的35.2%。产业结构的优化带来的是就业结构的明显改善,农村劳动力逐渐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化。2010年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结构是61%、13.6%、25.4%,2015年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结构调整为51.6%、19.7%、28.7%,第一产业就业人口下降了9.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分别上升了6.1和3.3个百分点。
(四)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乡镇企业作为镇域经济的支柱,近几年丰都县大力推进民营经济发展,使得民营企业呈现出较快的发展态势。2015年,丰都县乡镇企业达285家,较2010年增长了1.1倍,营业收入总额达59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2.42倍,实现净利润4.7亿元,比2010年增长1.98倍。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为镇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一方面,带动了镇域特色产业的发展,基本实现了“一镇一特色”;另一方面,有效拓宽了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使农民收入实现稳步增长,经济效益显著。
(五)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社区功能更趋完善
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镇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乡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仅2015年,就完成27个乡镇和75个村庄规划编制,扩大城镇建成区面积2平方公里,达到15.8平方公里;完成高家镇主街道整治改造二期、社坛镇污水处理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龙河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等五个重点项目,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5%和86%;新建改建城镇道路3.3公里,建成农村通畅公路180公里;水利设施加快改善,项目储备资金达16亿元。与此同时,推进乡镇“六通”、“10个有”工程,不断提升场镇社区和新村功能。随着镇域经济的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服务事业取得明显进展,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社区功能进一步提升。
二、生态涵养视阈下丰都镇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观念滞后,认识不到位
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对镇域经济发展的认识还不够深刻。一是对镇域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充分认识到镇域经济发展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进新型城镇化、改善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缺乏开拓进取精神;二是“经营城镇”的理念淡薄,对镇域的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先进经验学习不够,导致思维受限、对城镇发展缺乏深层次的思考;三是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有待进一步加强,存在重城镇设施建设、轻产业培育,重经济发展、轻城镇管理,重GDP总量、轻发展质量,重工业化、轻农业产业化,重资源开发利用、轻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二)整体水平较低,发展不均衡
丰都镇域经济虽然逐年递增,但横向来看,整体水平仍处于较低位置,2015年镇域经济实现生产总值150.2亿元,低于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198.5亿元的平均水平,更是大大低于316.6亿元的全市平均水平。除整体水平较低外,县内各镇经济发展极不平衡,镇域经济各项指标表现出明显差距,各镇生产总值参差不齐,2个街道生产总值均超过30亿元,而23个镇的生产总值最高者湛普镇才13.29亿元,最低者南天湖镇和许明寺镇仅为1.14亿元,5个乡均未超过亿元,三建乡更是仅为0.2亿元,差距巨大;各乡镇财政收入也存在明显差距,全县第一的三合街道达到9980万元,而保合镇仅为265.96万元,相差37倍。
(三)产业结构失衡,特色不明显
产业是镇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丰都镇域经济发展中产业失衡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比例不科学,一二三产业比重为20.6∶44.2∶35.2,而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三产比重为14.4∶48.5∶37.1,重庆全市三产比重为7.9∶50.6∶41.5,一产比重过大,三产比重占比较小。二是各城镇的产业结构相似度高,产业布局和功能划分同质化趋向严重,追求小而全,造成重复建设,致使城镇特色不突出,缺乏核心竞争力,在招商引资中出现恶性竞争。三是产业融合度低,大多乡镇工业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布局不合理,产品缺乏关联性,形不成产业链,导致一些企业无法开展合作,产业融合、整合资源的能力十分有限。
(四)企业层次较低,竞争力不强
一是规模小实力弱,2015年,丰都县共有乡镇企业285家,规模以上企业只有13家,镇属企业的主体是中小企业,且小企业居多,乡镇企业的总体特点是“少、小、弱”。二是结构层次单一、产业化程度低,多数乡镇企业依靠资源低成本和产品低价格生存,缺乏产品的深层次挖掘,转化率低、产业链条短、竞争力低下。三是管理水平滞后,乡镇企业在管理、技术、设备及人才等方面普遍存在不足,导致企业抗风险能力弱、市场竞争力差、辐射能力不强,在带动镇域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十分有限。
(五)生态矛盾突出,发展不协调
一是发展方式粗放导致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在“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模式下,城镇的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垃圾和固体废物污染、土壤污染呈现出加剧趋势。二是缺乏科学的环境建设规划,规划编制的重点在经济社会发展而忽视环境生态保护,导致污染影响面扩大,从源头上埋下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隐患。三是投入不足,环保设施缺失,具备排水系统、污水及垃圾处理系统等公共基础配套设施的建制镇不多,全县30个乡镇,建有污水处理厂的仅有14个,其中6个因资金问题建成尚未投入使用,远不能适应镇域经济生态涵养发展的需要。
三、推进丰都镇域经济生态涵养发展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树立协调发展意识
作为发展镇域经济主体的各乡镇党委、政府,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思维观念对于镇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作用。
1.要树立环境保护与镇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识。要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二者不是此消彼长、难以调和的矛盾双方,而是彼此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环境保护是我县当前的重点工作,是镇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镇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和保障。当然镇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繁荣又会反过来促进环境保护的不断提高和加强。
2.要树立经济建设与公共服务协调发展的意识。强化镇域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提升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这就需要基层政府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来保障。所以,在城镇建设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公共服务的关系,公共服务需要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但公共服务对经济发展也有促进作用,例如有利于扩大内需、增加人力资本积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增强社会的凝聚力等等,直接间接的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调整结构,打造绿色支柱产业
产业是镇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要实现镇域经济的生态涵养发展,丰都各乡镇应该因地制宜地打造具有镇域特色的绿色支柱产业。
1.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打造特色品牌。丰都许多乡镇位于山区,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形成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例如三元红心柚、栗子大米、江池红心猕猴桃、丰都花椒等等。因此,应着重将生态农业做大做强,形成规模化产业化。一是培育具有镇域特色的生态农业品牌,从镇情出发,塑造“一镇一品”,沿江乡镇、城郊乡镇、北岸中山地区和南岸高山地区的乡镇应各自挖掘自身农业资源优势,形成错位发展。二是推进生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标准化示范园区的建设,加大对本镇龙头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使生态农产品的生产集约化。三是强化生态产品认证,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实用技术,加强对农村合作社和农产品生产企业的指导,鼓励其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生态产品的认证,提升农产品品质,形成产品核心竞争力。
2.科学推进环保工业,提升经济质效。一是要立足镇情和环境承载力进行镇域产业规划,要有明确的产业定位,有针对性的进行招商引资和有选择性的承接产业转移。二是着眼发展和培育一些环保、低碳、节能的产业,例如可以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科技为支撑,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和储藏、保鲜、运输业等。三是强化乡镇企业的转型升级,通过推进小微企业的集中、集聚和集约发展,对企业生产技术进行升级换代,加强环保设施建设,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等措施,使传统产业高端化、高碳产业低碳化、新兴产业科技化,努力实现镇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充分发展生态旅游业,转化资源优势。一是与农业发展相结合,发展休闲旅游,大力开发农家乐、生态农庄、农业观光园、农事体验园、采摘园等项目。二是与特色文化相结合,发展文化旅游。丰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利用文化资源优势,对生态资源赋予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打造文化体验游。三是与服务业相结合,强化生态旅游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完善生态住宿餐饮、生态产品销售、休闲娱乐等相关的生态服务业发展。
(三)提升内涵,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镇域经济要实现生态涵养发展,必须提升城镇内涵,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1.打造“硬件”,提高城镇建设品质。首先,从镇情出发,结合功能定位和以人为本的要求,提高城镇的空间环境、功能设施、建筑特色等规划品质,使土地利用规划、经济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及各类公共设施规划实现有效衔接。其次,城镇建设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围绕产业定位和方向推进城镇建设,打造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的特色城镇,例如旅游型、工业型、商贸型等特色产业型城镇。第三,城镇建设要强化环境保护,避免“大搬迁”、“大造城”,要尊重自然规律,注重与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的高度融合,坚持可持续发展。
2.升级“软件”,完善城镇服务功能。一要推进城镇管理的现代化,倡导城镇共建共管意识,大力推进城镇管理的网格化、信息化和专业化,根据本地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城镇的管理模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实现“小政府,大服务”。二要推进城镇文明建设,在城镇发展中营造遵规、守序、和睦、文明的良好氛围,以创建文明乡镇、文明单位、生态文明村等活动为抓手,着力提升城镇居民素质,为镇域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三要提升乡镇政府的服务水平,尤其是服务镇域经济发展的水平。
(四)完善机制,提供坚强制度保障
1.完善法律规范制度。强化乡镇环境保护的立法,细化和明确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主体的权利义务,加大对因保护生态环境而使自身利益受损的人或者企业进行生态补偿和对违反环境保护的责任人的惩罚力度。制定镇域经济生态涵养发展的监督管理机制,明确责任和权利,强化外在约束力。建立乡镇政府行为约束机制,把生态环境建设和绿色经济发展作为考核硬性条件,强化责任追究机制,从机制上防止基层政府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短视行为。
2.完善企业培育机制。地方政府要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环境,探索长效企业帮扶机制,对满足条件的弱势企业在政策、项目、资金方面提供有效帮扶并强化跟踪反馈,着力提升其造血功能;强化经验交流机制,组织企业进行地区间的考察交流,学习取经、博采众长,同时向外大力推介本地企业、展示发展成果,吸引资金扩大市场,实现乡镇企业的更好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丰都县委党校
责任编辑:宋英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