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聪
摘要:张鼓峰事件是发生在伪满洲国与苏联毗邻边境地带的军事冲突事件,日本虽然打着伪满的幌子。但其冲突的主体是苏日两方。通过对张鼓峰事件中苏日两方投入兵力及损失的对比研究可见,苏军投入兵力优势及多兵种联合作战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苏军虽最终取得战局控制权,但也不得不承认在这样一场规模不大的冲突中实际兵力损失大于日方。
关键词:张鼓峰事件;苏联;日本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地区,并一手拼凑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张鼓峰事件是发生在伪满洲国与苏联毗邻边境地带的军事冲突事件,日本虽然打着伪满洲国的幌子,但冲突的主体是苏日两方。张鼓峰事件的爆发是东北亚国际关系复杂化的产物,也是苏日关系进一步恶化的结果。
一、苏日参战兵力
1938年7月29日至8月11日,苏日在伪满洲国与苏联边境地带爆发的军事冲突具有非常明显的阶段性特点。以8月6日为界,前期日方处于进攻态势,掌握主动权;后期苏军处于优势地位,掌握作战主动权。值得注意的是,苏军投入兵力优势及多兵种联合作战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到1938年8月10日,日军损失惨重无力再战,同时苏联也没有扩大战争的意图和实力,于是双方在莫斯科进行谈判,订立停战协定,决定于8月11日12时停战。停战之后,苏日进行现场谈判及交涉,至8月14日交涉完毕。
在这场耗时半月的军事冲突中,究竟双方将哪些部队投入了战场?通过对苏日主要参战部队的对比,又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呢?试析之如下。
从苏日主要参战部队的对比结果可以看出,苏军在张鼓峰战斗中参战的兵种十分齐全,步兵、炮兵、航空兵、坦克兵、工兵、卫生兵、通信兵都在其中。在苏军参战部队中,仅空中力量就配备了第2、第8强击航空团,第10、第14、第36、第55轰炸机航空团,第40、第47、第48战斗机航空团、第57、第59高速轰炸机航空团,第71、第79、第143航空团等14个团的航空力量。在日军始终未派空军力量参战的情况下,苏联空军一直牢牢掌握着制空权。此外,还有苏联远东地区海上力量太平洋舰队的支援和协同作战,以及大量的军事仓库、军队医院等后勤部门的保障。由此可见苏方在有限战争之下打掉日本嚣张气焰、作战到底的决心,也反映出30年代苏联在远东地区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的水平。从日方投入的参战部队来看,日军主要作战力量是步兵和炮兵,空军部队自始至终没有参战,而苏军投入大量空中打击力量及太平洋舰队协同作战,这是日军作战失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而言之,通过对张鼓峰军事冲突过程中苏日军事行动的研究可以看出,双方作战过程阶段性特点非常明显。从苏日参战部队对比也可以看出,苏军在总攻发起之时投入了大量兵力,且运用步兵、炮兵、坦克兵、空军等多兵种联合作战的战术,这是苏军在冲突后期取得作战优势的重要保证(参见表1、表2)。
二、苏日兵力损失对比
(一)苏联军队的损失
张鼓峰事件后,苏联报刊公布的数字为“苏军阵亡236人,受伤611人”。但是,在苏联国防人民委员第0040号命令中,关于苏军损失是这样说的:“在这场规模不大的冲突中损失很大,408人死、2807人伤,这种损失是大于日本方面损失的。”日本的资料显示,“苏联远东军的损失为1200人死亡,2100人受重伤、2200人受轻伤,损失总数为5500人”。
近年来,俄罗斯军事历史学家修订了在各种军事冲突中苏联军队的损失,其中在张鼓峰事件中苏军无可挽回的损失为792人,受伤3279人,伤亡总数达到4071人,占参战总人数的17.7%。
在克里沃舍耶夫主编的《20世纪战争中的俄国和苏联——武装部队损失调查统计》中可以查到,张鼓峰事件中苏军参战人数为22950人,其中指挥员1636人、初级指挥员3442人、士兵17872人。
从表3、表4中苏军伤亡数据可以看出,苏军死亡人数为960人,受伤人数为3279人。其中,苏军指挥员死亡人数为330人,占总死亡人数的34.4%;指挥员受伤人数为812人,占总受伤人数的24.8%。苏军指挥员的伤亡总数达1142人,占总伤亡人数的27%。由此可见,在此次冲突中苏军指挥员队伍损失惨重。
从表5、表6中苏军伤员受伤类型及受伤部位来看,受弹片伤的人数最多,为1498人,占受伤总人数的54.4%;其次为受子弹伤的伤员,人数为869人,占受伤总人数的31.6%。由此可见,在张鼓峰作战中日军参战的炮兵部队即第25炮兵联队、第15野战重炮联队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反映出日军炮兵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另外,从苏军伤员受伤部位来看,脚部受伤比例最高,达40.8%;其次是手部受伤,达39.8%。这意味着苏军在有限目标的进攻战中步兵推进十分艰难,每一步向高地的推进都付出了巨大代价。
俄罗斯军事档案专家纳卡耶夫对1938年张鼓峰事件中苏军的损失进行了进一步研究。他明确界定术语“无可挽回的损失”包括“被打死的、在战斗中失踪的、由于受伤在医院中死亡和因其他战斗伤害死亡的(包括被自己部队误杀的、在战斗中淹死的、风暴遇难死亡等),这些人真正地失去了生命”。
然后,他通过复杂的搜索、统计进行研究:(1)列出1938年7月29日至8月11日死亡和失踪的苏联士兵的名单;(2)按照埋葬他们集体墓地的地点说明来查明苏联士兵名单(在哈桑湖地区有48处);(3)查明在张鼓峰事件结束后(1938年8-9月)由于受伤在医疗机构中死亡士兵的名单、病史及临时埋葬地点;(4)准确地查明掩埋在集体墓地的苏联士兵的遗体数量。通过对俄罗斯国家军事档案馆的档案文献的研究纳卡耶夫取得了以下进展:(1)在浩繁的档案文献中查到在1938年7-9月死亡的苏联士兵名单(包括死亡、失踪等);(2)确定死亡士兵的名单及他们的个人信息卡;(3)将个人信息卡与“库兹明名单”进行对比,确定在1938年哈桑湖军事冲突中苏联红军的兵力损失;(4)在上面列表的基础上,按字母顺序编写名单,即2003年形成的1938年哈桑湖地区军事冲突期间苏联红军及内务人民委员部边防军部队的人员损失名单。
必须强调的是,在哈桑湖地区以坟墓统计方法来统计死亡士兵,奠定了这种统计的基础。现在“哈桑湖战士的墓地”统计中有48个集体墓地。按照苏联红军总参谋部的说法,1938年8月31日红军的最高军事委员会会议宣布总计460人死亡。不过,这个数字仅是由第32、第40师和第2机械化旅的损失组成的。
在俄罗斯国家军事档案中发现了1938年8月16日编写的《参加哈桑湖作战的苏联军队(第32、第40步兵师)兵力损失表》:“……368人阵亡,13人失踪,2715人受伤。”这个带有名字和个人社会资料的名单在《1938年反对日本的哈桑湖战斗期间苏联军队士兵阵亡和失踪名单》中出现。但这份名单不包括苏联边防军、内务部队、炮兵、坦克兵、航空兵、通信兵的兵力损失及其他军事单位的人员损失。
纳卡耶夫在2003年哈桑湖事件65周年前夕确认,“此冲突带来的不可挽回的损失为1112人”。这是对俄罗斯国家军事档案《第42独立旅在1938年8月6-11日损失名单》、《1938年8月6-11日战斗中阵亡的第32步兵师的指挥员和士兵的集体墓地的位置分布》、《被埋在No1-4号、N07号和N09号集体墓地人员损失名单》、《1938年1月19日至8月11日在独立红旗军的医疗机构中死亡的军人名字及病史》等军事档案资料进行综合研究、比对、考察的结果。
(二)日本军队的损失
1938年8月15日,苏联塔斯社报道,日军方面600人死、2500人伤。然而,日军的官方报告为158人死,740人伤。
实际上,在张鼓峰事件中日军参战人员总数为6 814人,阵亡526人,受伤913人,伤亡总计为1439人;其中阵亡人数占参战总人数的7.7%,受伤人数占参战总人数的13.4%,日军伤亡人数占参战总人数的21.1%(参见表7)。
从表7中日军参战各部队伤亡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第75联队伤亡最为惨重,其参战人数为1379人,其中阵亡241人,受伤467人,伤亡总数为708人,伤亡占比高达51.3%,占总伤亡人数的49.2%。由此可见,第75联队伤亡已经超过半数。
一般认为,部队伤亡数如果达到30%~40%,那么这支部队基本已经失去了进攻能力。此外,第76联队伤亡也较大,其参战人数为1094人,其中阵亡138人,受伤197人,伤亡总数为335人,伤亡占比达30.6%,占总伤亡人数的23.3%。第75、第76联队伤亡总数1043人,占总伤亡人数的72.5%。
笔者将张鼓峰事件苏联军队、日本军队的投人数量、伤亡情况进行综合统计和对比分析如下:
从表8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在张鼓峰事件中,苏联军队伤亡率为18.5%,日本军队为21.1%,日军伤亡率高于苏军。苏联军队的死亡率为4.2%,日本军队为7.7%,日军死亡率高于苏军。但是也应该看到,此次冲突中苏联军队参战人数为22 950人,日军参战人数为6 814人,前者是后者的3.4倍。苏联军队的死伤总数为4 239人,日本军队为1 439人,前者是后者的近3倍。因此,苏联在张鼓峰事件结束后的红军最高军事委员会会议上,也不得不承认在这样一场规模不大的冲突中苏军实际损失大于日军的损失。苏军损失惨重的原因离不开苏联当时的国内环境。残酷的“大清洗”对远东地区军队的影响非常大,苏联远东方面军的很多指挥员都在张鼓峰事件之前已经遭到清洗。自上而下、普遍存在的不信任和猜疑在军队蔓延。“指挥员奉上级的命令努力作战,但是却害怕因自己的决定而获罪,因为在任何时候这都可能被指责为破坏活动。”在作战期间,远东方面军的军队管理上有非常严格的监督以及来自莫斯科的指示,这一切都直接左右着冲突地区指挥员的判断,并对作战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结果就出现苏军参战部队指挥员有时不得不执行来自各种上级指挥员下达的指示,尽管有些指示是相互矛盾且难以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