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盼(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列宁新经济政策与邓小平改革理论比较研究
李盼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摘要: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和邓小平改革理论都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功探索,有很多相似之处。研究列宁新经济政策与邓小平改革理论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我国当前的经济改革提供良好的指导和借鉴,争取早日实现中国梦。
关键词:新经济政策;改革开放理论;继承与发展;中国梦
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即1918年初期,构想的是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列宁在1920年年底,即结束国内战争时期一定程度上设想利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一些措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但是,当现实表明余粮收集制破坏了工农之间的联盟,俄共(布)必须探索出新的道路来适应苏俄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时,新经济政策诞生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宣告了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结束,开始了和平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代。
1921年春,列宁提出了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试试工农之间的商品交换,发挥国家资本主义的作用等思想,这些思想被称为新经济政策。对这一思想,俄共(布)的一些同志心存质疑,并未对此形成清醒的正确的认识。但是,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发展史上的重大战略转变,是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路径。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主要体现在这样几点内容上:
其一,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苏俄在结束七年的国内战争以后,国家的工业一片萧条,农业因旱灾歉收,粮食和燃料严重短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社会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这次失败比高尔察克、邓尼金或皮尔苏茨基使我们遭到的任何一次失败都严重得多,重大得多,危险得多。这次失败表现在: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它没有促进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生产力本是我们党纲规定的紧迫的基本任务。”[1]由于余粮收集制强调收集一切余粮,甚至是无偿地收集,这就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并且破坏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它也是1921年春天苏俄遭到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原因。列宁多次提出要重视小农经济的发展,即使是在战时也要努力贯彻这一思路:“我们用纸币从他们那里换来粮食,我们是向他们借的,我们应当偿还这笔债务,恢复了我们的工业以后,我们一定要偿还。”[2]这就说明要取代余粮收集制,而新经济政策中的粮食税实施后,农民可以用粮食在合作社内换取所需要的工业产品,工业用农民提供的粮食进行工业发展,以此建立起工农之间的联盟,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实现了无产阶级政权的稳定。
其二,利用商品进行交换,重视流转工作,实行自由贸易。1921年春天,列宁明确提出允许地方流转,注重商品交换的思想。在立足于苏俄经济文化落后的基本国情之上,列宁通过合作社进行交换的想法和他的另外一个思想,即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向社会主义过渡这一论断是有共通之处的。
列宁指出:“即使是用私人资本主义的方法,甚至没有经过合作社,没有把这种资本主义直接变为国家资本主义,那他给全俄社会主义建设和事业带来的益处,也比那些只是‘关心’共产主义的纯洁性,只是为国家资本主义和合作社起草规章、条文、细则,而实际上却不去推动流转的人,要多得多。”[3]在这里,列宁鼓励工农之间的交换,这种自由贸易的倡导,无疑大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使农民自觉地去进行农业生产。正如列宁指出:“这种流转对于农民来说是一种刺激、动因和动力。”[4]很显然,这种方式成为了工农联盟的建立的重要杠杆,从未为整个苏维埃政权的巩固都起到了毋庸置疑的推动作用。
其三,把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入到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中,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列宁从苏俄经济发展的实情出发,认识到私有资本主义经济的局限性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性。列宁在1918年撰写的《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上关于苏维埃当前任务的报告》中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作用有这样一个阐述:“我说国家资本主义将是我们的救星;如果我们俄国有了国家资本主义,那么过渡到完全的社会主义就会容易,就会有把握,因为国家资本主义是集中的,有计算和监督的,社会化的,而我们正好缺少这些”。[5]马克思恩格斯撰写的经济著作是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国家资本主义作出界定,即国家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由国家政权直接控制的资本主义企业。而列宁对无产阶级政权下的国家资本主义作出科学界定,和资产阶级政权下的国家资本主义所不同的是,在无产阶级政权下,国家资本主义中的国家主体是指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国家资本主义的学说是列宁对马克思经济理论继承和发展的重要贡献。列宁在比较国际资本主义的四种形式(租让、合作、雇商和租借制)时,突出强调了租让制的作用,租让制对于改善工农状况,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大工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改革理论是在中国社会拨乱反正,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时期,即将步入和平发展的时期提出的,集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时代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步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是一项创举,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姓“资”姓“社”的问题,对我国的经济改革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也成为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理论依据。邓小平的改革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立足于中国国情的基础上,邓小平作出改革从农村开始的决策。他认为,农村经济体制存在着严重问题,人民公社化已经不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应该采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村改革的成功迅速而有利地推动了城市各个方面的改革步伐和进程。以开放四个经济特区为起点,再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接下来继续开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州和海南建省并建立经济开发区,形成了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因此,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有了突飞猛进的跨越,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的财富也迅速增加,国家实力显著增强。
第二,指出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且这个阶段持续一百年不变,我国从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出发的角度上制定一切政治方针经济决策等等的时候都必须以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依据,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第三,马克思主义的论点指出历史的发展规律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会进一步对生产力产生回馈作用,而且生产关系一定会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所以,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也要解放生产力,进行改革,来推动国家经济的进步。固步自封只会停滞不前。
第四,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我国在处理国际事务和对外关系时应当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对待其他国家的文化成果时候,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选择性地吸收一些符合本国的实际状况和有利于本国发展的成分,其中可以包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都是成功的典范。邓小平在结合中国具体国情的情况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新经济政策进行了合理的继承,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新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邓小平肯定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6]邓小平这段话的核心是在肯定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在对苏联经济的发展上作出了贡献。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可以吸收一些优秀的成分,结合自身的经济实际情况,制定出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决策。邓小平在此基础上,大大拓宽了列宁的思路,发展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其一,列宁提出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列宁1921年春撰写的《论粮食税》等著作是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史上的重要成果,之前提到的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标志着苏俄成功找到了一条适合苏俄国情向社会主义轨道发展和迈进的道路。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和衡量改革开放性质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理论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不仅利用国内的资本主义因素,还利用国外的资本主义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三个有利于”标准成为了人们评判一切工作是非的根本标准,它启示我们,在对待本国和其他国家制度差别时,注重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注重和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积极对外开放。后来这一标准被江泽民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时期被进一步发展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其二,在列宁看来,如果能够建立起较好地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模范县或乡,这种模范作用意义重大。正如列宁期望的:“利用交清粮食税后的余粮和利用小工业主要是手工业来发展农业和工业之间之间的‘流转’问题,实质上就是要求地方上发挥独立的、熟悉情况的、巧妙的首创精神,所以,从全国观点看来,一个模范县和一个模范乡的工作在目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7]有了榜样的示范,积极发挥首创精神的作用,能够使得整个社会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1978年,十八位农民冒着生命危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手印,创造了“小岗精神”,邓小平的贡献,就是把农民对生产力发展有利的自发合约给予国家的承认和保护,尊重农民的首场精神,给全国其他地方的农民带来了鼓舞,促进了整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
其三,列宁在总结和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合作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创新了农业合作社制理论,但在新经济政策实行初期,列宁虽然注意到合作社经济的意义,还未充分注重合作社经济。列宁在《论合作制》一书中 “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在无产阶级取得了阶级胜利的条件下,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制度”[8]即合作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合作社作为国家资本主义形式之一,比私人资本主义进步得多,可以将小农和居民连接到一起,将千百万的小业主从国家资本主义慢慢过渡到社会主义。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这种改变一直在和封建文化作斗争,把小经济联合起来过渡到大生产,从而实现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邓小平主张把土地集体所有、分户经营,同时指出发展农业合作社必须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早在1962年邓小平就谈到,“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9]邓小平从农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合法化,发挥农民自主经营和合作经营的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突破了“一大二公”的旧体制,把农民和生产资料直接地结合到了一起,解放了我国农村的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其四,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强调电气化和机器工业的完成,他说;“只要工业和农业的电气化还没有完成(哪怕是基本完成),只要小农经济和市场统治的一切根子还没有因此而铲除,阶级斗争就会存在,而且不可避免。”[10]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出了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1]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发展都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消灭私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实行按劳分配。这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更加规范的认识。
改革是第二次革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邓小平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继承并发展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大大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习总书记于2012年11月29日正式提出中国梦。面对“中国梦”,我们要坚持使用辩证的的眼光看待前进中的问题和矛盾,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锐意进取,继续推进改革,争取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6卷,第414页。
[2]《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0卷,第146页。
[3]《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1卷,第221页。
[4]《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1卷,第63页。
[5]《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4卷,第236页。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9页。
[7]《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1卷,第223页。
[8]《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9]《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3页。
[10]《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0页。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068-02
作者简介:李盼(1989.11—)女,湖北十堰人,研究生在读,单位:华中师范大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