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柳亭
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是地理教学的基本途径,也是锻炼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和形成正确地理观念的主要渠道。在推进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学方式的改变,已经成为地理教师的共识,但是教学是否有效益,教学知识是否落实,学生的地理能力是否得到提高,这些都值得教师们注意和重视。
在现行高考制度下,地理科作为一门必修科目,学生不可能在课外花更多的时间用来学地理的,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中所涉及的课前预习与资料收集、课后练习等,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很难实现。我校的集体备课时间安排紧凑,通过与同行们的交流与学习,每次活动都会感觉收获颇丰,及时简要总结。
比如,在讲授《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一课时,两位同仁给我们呈现了完全不同的两种教学风格。从课程改革角度来看,他们的课上的非常好,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间的互动、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等。但从教学实际来看很难做到。因为高一新生地理知识相对比较匮乏,空间想象能力较差,读图识图能力都不是太好,很多地理探究问题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是很难完成的,甚至有部分知识超出了课本与考纲要求的范围,显得艰深。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语言精炼、过程朴实、板书工整。教学过程中对于重点知识以多次强调的方式以引起学生重视、强化学生记忆,课件中相关图表的选择以能凸显教学内容为基本要求,通过相关图表的展示,给予学生更为直观形象的视觉感受。这种教学方式,虽说可以有效增加学生的课堂识记量,减少课后负担,但实际教学效果也有不太理想的地方:很多知识都多次强调,容易导致学生的听觉疲劳,进而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是走神,听课效果大打折扣。
现在我校进行的课改“任务驱动型课堂”开展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各层次任务的创设、师生间的互动、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总的来说是非常成功的。比如,将我国的山西省与德国的鲁尔区对比分析,就会很具有创新性,但教学材料的选取方面很值得商榷,比如课件中仅图表就有33幅,内容偏多,有部分图表毫无展示价值,而且幻灯片过多导致教学时间紧张,课堂给人感觉虎头蛇尾。教学节奏又不能太慢,课堂教学任务很难完成。
《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一课的内容是每年高考的必考知识点,而且多以时事材料为背景进行考查。我们要对各种常见自然灾害从形成原因、危害、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系统整合,十分便于学生对比分析、识记,在相关案例分析方面,也要与时事紧密联系。
当前,很多教师的课堂呈现平面化:教学目标一元化、教学内容浅表化、教学方式单一化、教学语言平淡化、教学环节程式化等等,课堂缺乏层次、缺少立体感,教学有效性较低。
因此,地理课堂呈现平面化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理念滞后,缺乏化理念为实践的能力。部分教师缺乏三维目标的实际达成能力,不能借助地理学的思维和方法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缺乏地理学的实践能力;乡土地理意识和课程资源意识淡薄,不能充分认识到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与建设者的角色定位;缺乏根据实际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特点、学生年龄特点、和教师自身的特质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缺乏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实施有效教学的实践能力。
(2)素养欠缺,教学缺乏厚度和宽度。作为地理教师应具有现代地理学、全球地理学和建设地理学的教学视角,要能从社会、经济和生态发展的趋势对地理学提出的新的要求进行教学实践,要能指导和帮助学生从改造自然走向与自然相协调,能运用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解决身边和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具备一定的专业厚度。
(3)技能匮乏,课堂缺乏灵性。很多教师课堂上缺少一定教学技能:不会科学划分学习小组,不会设计高质量的地理问题,不会整合身边的教学资源,不能有效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不能对课堂教学进行创新设计,更不能打开学生的学习心智,开发学习潜能,问题设计出来,教师不会悬置判断,学生发散性答案教师不会进行结构化的梳理和建构。
(4)主观能动性不足.部分教师教学时间长了,出现了感觉疲劳和职业倦怠,不能重新确立新的成长阶梯,安于现状,在不知不觉的工作中,凭经验上课,平铺直叙,故而课堂低效。
高中地理教师必须注重建构立体课堂,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并努力实施三维目标,关注目标中的“了解”、“掌握”、“运用”、“认识”等行为动词,准确把握行为动态指向程度。
(2)综合开发利用教学资源,丰富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活力。
(3)创新教学设计。教师只有创新教学情境,创新双边活动,创新问题,课堂的教学才有立体化的味道。
(4)提升综合素养。作为地理教师应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包括独立钻研教材的能力,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等,要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不断吸取各种新知识,不断拓宽新视野,动态地调整和优化知识结构,这样我们的地理课堂才能丰富多彩。
关于平面课堂的表征分析以及立体课堂构建的相关举措,对我们地理组实施的任务驱动型课堂的构建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我们将在集体备课时,耐心付诸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