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通道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对脑出血继发脑损伤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2016-11-30 11:38莫朗波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27期
关键词:脑损伤血肿微创

莫朗波

【摘要】 目的 探讨软通道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对脑出血继发脑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80例首次发病的脑出血继发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软通道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及对照组(硬通道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 各40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总有效率、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90 d后的NIHSS评分得到显著好转(P<0.05), 观察组治疗30、90 d NIHS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62.5%,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5.0%(P<0.05), 观察组死亡率(0)及并发症发生率(7.5%)显著低于对照组(10.0%、25.0%)(P<0.05)。结论 软通道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可有效提高治疗总有效率, 降低NIHSS评分, 减少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减少继发脑损伤。

【关键词】 脑出血继发脑损伤;软通道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影响;机制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7.073

患者脑出血后出现的继发脑损伤, 是由炎症反应、脑血肿及脑部其他损伤因素引起的, 临床研究表明, 其发病机制与血管活性物质大量释放、补体系统激活、自由基损伤及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等因素密切相关[1]。脑出血继发脑损伤的神经元死亡方式通常为神经凋亡及坏死[2]。本次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80例脑出血继发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并对其中的40例患者采用软通道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首次发病的80例脑出血继发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软通道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及对照组(硬通道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 各40例。观察组中男18例, 女22例;

年龄42~75岁, 平均年龄58.5岁, 病程2~21年, 平均病程11.5年, 平均NIHSS评分(16.2±3.2)分, 平均Glasgow评分(6.82±1.34)分;40例患者中包含冠心病患者8例, 糖尿病患者7例, 慢性支气管炎7例;基底节出血16例, 平均出血量(40.31±4.36)ml, 丘脑出血24例, 平均出血量(23.13± 1.53)ml, 破入侧脑室7例。对照组中男21例, 女19例;年龄41~76岁, 平均年龄58.5岁, 病程2~22年, 平均病程12年。平均NIHSS评分(16.5±3.1)分, 平均Glasgow评分(6.92±1.44)分;40例患者中包含冠心病患者9例, 糖尿病患者7例, 慢性支气管炎6例;基底节出血17例, 平均出血量为(40.11±4.34)ml, 丘脑出血23例, 平均出血量为(23.23±1.43)ml, 破入侧脑室4例。80例患者均属首次发病, 且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自愿签署知情书, 排除先天性肝及肾功能异常、颅内患动脉瘤、造血系统异常及侧脑卒中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均给予吸氧、抗感染、静脉滴注葡萄糖、调整血压、脱水降颅压治疗, 纠正患者水电解质紊乱现象, 同时对患者采取必要的营养指导[3]。

观察组使用的仪器为山东大正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颅脑引流器, 术前根据患者颅脑CT片对患处进行定位, 肾型血肿患者取血肿常沿长轴方向, 以前额为入路口, 呈类圆形则选颞部入路;术中行常规消毒与铺巾, 于局部麻醉的情况下采用颅骨手钻钻过颅骨, 并划破硬层脑膜, 放置引流管, 使用钝圆型针芯引导经过颅骨孔入至颅内并推入脑血肿处, 将陈旧性血浆成功引流出后, 将针芯接注器轻轻拔出回抽, 将引流管固定在患者的头皮之上, 引流管末端接三通阀同时还需连接一次性颅脑引流器进行引流, 并进行无菌包扎[4]。引流管放置的位置应高于患者头部0~10 cm处, 血肿液化剂标准为5万U尿激酶+3 ml生理盐水, 经三通阀注入患者血肿腔内, 关闭引流管, 关闭引流管2 h后再开发引流管;根据引流情况及CT检查结果决定每天注入的血肿液化剂的冲洗次数, 通常为1~2次/d;5 d内患者的血肿清除率应>80%, 残留血肿应<10 ml, 引流管留置时间≤7 d;对破入脑室患者应同时进行侧脑室穿刺术;对血肿再次出血的患者应给予250~500 ml生理盐水+1 mg肾上腺素配合冲洗, 以达到止血的目的。全部患者均于治疗后1、3、7 d进行头颅CT复查, 以判断颅内状况。对照组采用硬通道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1]。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7、30、90 d的NIHSS评分以及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疗效标准:治愈:NIHSS评分降幅达91%~100%;显效:NIHSS评分降幅为51%~90%;有效:NIHSS评分降幅达20%~50%;无效:NIHSS评分降幅<15%。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前的NIHSS评分为(16.2±3.2)分, 治疗后7、30、90 d的NIHSS评分分别为(14.2±4.1)、(13.2±3.1)、(11.2±1.1)分;对照组患者接受治疗前的NIHSS评分为(16.6±2.9)分, 治疗后7、30、90 d的NIHSS评分分别为(15.2±4.1)、(11.2±3.1)、(9.2±3.1)分。两组患者治疗后7 d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30、90 d的NIHSS评分比较, 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2. 2 两组患者总有效情况、死亡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愈11例(27.5%), 显效14例(35.0%), 有效6例(15.0%), 无效9例(22.5%), 总有效率为62.5%;无一例死亡;发生肺部感染2例(5.0%), 颅内再出血1例(2.5%), 并发症发生率为7.5%。对照组患者治愈6例(15.0%), 显效12例(30.0%), 有效9例(22.5%), 无效13例(32.5%), 总有效率为45.0%;死亡4例, 死亡率为10.0%;发生肺部感染8例(20.0%), 颅内再出血2例(5.0%), 并发症发生率为25.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对照组的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

3 讨论

脑出血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 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及病死率高的特点, 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相关调查显示, 我国的脑出血占17.6%~53.7%, 显著高于西方国家6.3%~19.1%[3, 4]。脑出血最主要的病理为血肿本身与 其导致的继发性脑组织缺血、细胞毒性及水肿损伤。脑出血出现继发性损伤机制较为复杂, 包含血肿占位效应、免疫反应、局部脑血流降低、炎性、凝血酶和血红蛋白的毒性作用及酸中毒等。

脑出血是内科临床常见的多发病, 临床治疗往往较为被动, 需患者自行吸收血肿, 因此术后致残率及致死率极高, 硬通道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是临床上治疗脑出血较为广泛的术式, 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 但因其需在患者全身麻醉的情况下进行, 开颅时间较长, 清除血肿的过程中又增加患者脑部损伤几率, 临床效果欠佳。脑出血继发脑损伤的发病机制与血管活性物质大量释放、补体系统激活、自由基损伤及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治疗30、90 d的NIHS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 软通道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可有效提高治疗总有效率, 降低NIHSS评分, 减少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减少继发脑损伤。

参考文献

[1] 李亚龙, 刘树鹏. 软通道、硬通道微创技术治疗脑出血68例临床分析.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13(13):21-23.

[2] 贾军, 屈兴汉, 田强. 软通道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1, 6(2):376-378.

[3] 钟良, 钟有安, 肖开敏. 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最佳手术时机的临床研究概况. 广西医学, 2013, 3(1):362-364.

[4] 孙旭, 杨东波, 蒋传路.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2013, 2(6):164-167, 170.

[收稿日期:2016-07-25]

猜你喜欢
脑损伤血肿微创
综合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临床干预分析
分析微创无痛治疗龋齿的效果
蒙药嘎日迪-13治疗脑缺血模型大鼠脑损伤的研究*
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不翻瓣微创口腔种植的临床研究
护理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时需要注意哪些情况
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硬膜外血肿“T”管引流效果临床观察
摇晃婴儿可导致脑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