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低年级学生眼里的“问题”不再是“问题”

2016-11-30 20:41:56高笑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6年10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题目解题

高笑

【摘 要】伴随着课改的深入,对学生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作为老师,应当顺应时代的潮流,从小学开始就重视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让他们从小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小能手。

【关键词】问题;解决;培养

“解决问题”经历了课改之后,不再作为一个单一的模块进行教学,而是融于各种运算的教学当中,这使得解决问题广泛地存在于学生的日常学习中。过去低年级解决问题这方面的教学仅仅局限于解决一些常见且简单的实际问题,伴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现在的教学目标上升到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自我处理信息的能力,还要让他们掌握必要的解题策略,在遇到问题时能够不再依赖老师父母,自主地解决它们。因此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是当下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老师与学生的教学互动中应该教会他们的,以下是我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方面教学的一些心得。

一、重审题,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教学中经常碰到这样的一种情况:分析题目后,学生都点头表示明白,而真正自己尝试列式时,要么不会做,要么我行我素,根本不用我教给他们的方法解题。很多时候,低年级学生一看到题目就一股脑地往里钻,不假思索地提笔就做,要不然就抱着一种侥幸的心理,跟着感觉解题。因此想要解决一道题目,首要任务就是从题目中获取信息“你知道了什么”,明白这道题目要求我们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并且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如今低年级题目中信息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比较常用的是图文相结合或者纯粹地将所有信息包含在图片当中,而低年级学生对图文信息的处理能力较弱,一见到图片注意力就被图中生动可爱的人物、事物吸引住,从题目中收集信息的意识还比较欠缺。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呈现图片并提出相应问题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

如教学一年级上册P57解决问题时,图中呈现了“大森林”情境,包含了丰富的数学信息。学生一下子叽叽喳喳地叫起来,为此我做了这样的引导:图中有哪些动物和植物?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需要哪些信息?学生的注意力有了指向性,从数学的角度来观察这幅情境图,很快就找到了关键的数据信息。在解决完问题“还剩几只小鹿”后,我引导学生从图中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以下是“蘑菇图”的教学片断:生1:大树下有5个蘑菇,草地上有2个蘑菇,一共有7个蘑菇。对于学生的错误,我不置可否,而是笑着看向其他学生:谁有不同的想法?立刻就有生2指出:树根下有6个蘑菇。由此,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审题错误,并从纠错中积累经验,意识到图画信息和文字信息的重要性,从而提升了数学审题能力。

读题的关键还在于找到题目的关键词和重要的数量关系,严谨认真地圈画出重要信息也是提高审题能力的一种方法。比如这样的一条数学信息“一瓶饮料3元,一根冰棍比一瓶饮料少2元。”引导学生在阅读信息的过程中将“少”字圈起来,让他们知道2元并不是代表冰棍的价格,而是表明饮料与冰棍之间的数量关系,即冰棍的价格是3-2=1元。在低年级题目中,某些字、词会干扰学生理解题目,并对学生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方法和解题结果起着关键的指向作用,例举几个题目中常见的词,如“一共”、“剩下”、“多多少”、“少多少”,由于学生在平时的解题过程中被要求“一共”、“总共”用加法,“剩下”、“还剩”用减法,久而久之一些学生就会形成见“多”、“共”就用加法,见“少”、“剩”就用减法的习惯,这样他们在解决问题时就很容易出错。所以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解释数学用语本身的意思,还要讲清楚他们在不同题目中所表达的不同意思。

二、定方法,解题还须“系题法”

做完分析题目、从题目中收集信息的工作之后,要让学生在此基础上缩小范围、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特定信息,这是对收集来的信息的加工过程。解题时不见得题目提供的每条信息都用得上,在题目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干扰因素的存在,解题时需要根据已经知道的数量关系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接着将这些信息组合优化,这是解决问题最为关键的一个步骤。在“怎样解答”环节,我主要教给学生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是综合法,二是分析法,两种解题方法在不同题目中都能发挥自己的重要作用。

“买东西”是低年级比较常见的一种题型,我在教学这个问题的时候充分利用上述的两种方法,最后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材里有这样一道题“妈妈逛超市,一个梨2元,一个苹果3元,妈妈买了5个梨和8个苹果,妈妈带了50元,问妈妈带的钱够吗?还剩多少?”因为题目是较为平铺直叙的类型,我就与学生们一起分析:“买梨花了妈妈多少钱呢?买苹果又花了多少钱呢?”“2×5=10元和3×8=24元”学生们比较轻松地就能得到答案。“那一共会花妈妈多少钱呢?妈妈带的钱够不够呢?”“10+24=34元,50-34=16元,够,还剩16元”学生们对于这种题目平铺直叙、解题线索明显的题目都还是能够比较轻松地解决的。但是往往存在着这样的一些题目,解题思路并不明显,需要学生从整体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例如:小新和小亮一起去搬课本,共有50本。小新一次能搬10本,小新搬了3次,小亮搬了2次就把书全部搬完了,问小亮一次能搬几本课本?不少学生发现这道题目从左到右计算并不能得到答案,纷纷摇头表示束手无策。我就引导他们,“书是谁搬的呢?”“小新和小亮。”学生都很清楚。“那小新搬了几本?”“3×10=30。”“那小亮搬了几本呢?”“50-30=20。”“那剩下的自己会做了吗?”我笑着看着学生们。学生们都“哦~”了起来,点头表示明白。综合法解题略显复杂,教师需要多安排练习来加深他们对于这种解法的理解。像这个问题虽与上面的例题大同小异,但是解题方法略显不同,这个问题需要全局分析问题,通过逆推的方法得到答案,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实际运用能力的锻炼都有极大的帮助。

三、勤反思,滋生解题的不竭动力

教师在解决问题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秉持的一个观念是:解题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解題过程让学生自己经历、解题结果让学生自己评价。问题解决了并不代表这个问题就这么完结了,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整个解决过程进行回顾反思“解答正确吗”。通过检验、分析,看看过程是否有理有据,有没有漏掉什么关键点,答案又是否正确。还要注意学生是否有不同的解题方法,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解决问题,保护学生的创造力,同时要给学生一定的交流时间,让他们分享各自的解题方法与心得,使学生在参与当中巩固自己的知识、锻炼自己的才能。

如教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解决问题“一个地球仪8元,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在收集整理信息、运用画图策略帮助理解题意后,学生自己尝试列式解答。生1:56-8-8-8-8-8-8-8=0生2:56÷8=7这时我引导学生思考:这两道算式都能求出正确的答案,哪种更简便呢?经过讨论,大家明确这道题实际上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可以用除法计算。通过反思过程采用的策略是否合理,结果是否正确,解题途径是否最简捷,同时善于引导学生比较多种答案,找出最好的解决方案,这样有效地帮助养成学生“验题”习惯。

对于很好地解题的同学,教师不能吝惜自己的表扬,可能你的某一句激励的话语就成了学生爱上这个科目的理由;对于那些问题解决得不是很理想的同学,教师切忌出言讽刺,予以宽慰才能让他们下次做的更好。评价总结是解决问题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总结归纳能够让学生对自己的解题结果有一个较好的认识,结果较好可以让学生获得来自学习的成就感,有利于他们滋生解决问题的不竭动力;而结果较差的可以让他们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改正可以提高他们下一次解题的质量。

总而言之,对学生“解题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小学阶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教师自身应当多学习、多归纳,探索出科学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对待学生应该多引导、多激励,将解决问题的主动权转交给他们,促进学生的发展性成长,促使学生真正地提高数学技能。

参考文献:

[1]冯兴伟 谈小学数学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的方法[J]

[2]丁慧玲 浅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J]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题目解题
用“同样多”解题
设而不求巧解题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用“同样多”解题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文苑(2020年7期)2020-08-12 09:36:22
关于题目的要求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