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引进新式标点的先驱,鲁迅先生使用、驾驭标点的能力堪称一绝。本文以《阿Q正传》、《为了忘却的记念》、《祝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狂人日记》、《记念刘和珍君》等作品中的一些标点为例,从叠用、合用、善用、创用、巧用、妙用六个方面赏析其艺术魅力。
【关键词】鲁迅作品;标点;叠用;合用;善用;创用;巧用;妙用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虽然不能代替语言,但却能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理解别人的言语,也能帮助文字正确、精准地记录语言。在书面语言中,标点符号可以把语言的语气、结构、停顿以及各种特殊情况清楚地表达出来,它是书面语言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口头语言的表达或书面语言的运用,都是为了传达感情、交流思想。要鲜明、准确、清楚、生动地表达思想感情,除了用词恰当、贴切,造句通畅外,恰当灵活地运用标点符号也是同等重要的,所以郭沫若先生说:“标点之于言文有同等重要,甚至有时还在其上。言文而无标点,在现今是等于人而无眉目。”的确,标点犹如人脸上的眉目,标点用得到位,就会给人留下眉清目秀的印象,标点运用得巧妙,不仅能起到准确表情达意的作用,而且还能发挥其特有的修辞功能,创设出别具情趣的艺术意境,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处,可以说标点符号是文章中的无声英雄。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代大师,他的作品的标点符号运用得非常巧妙,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笔者在此略举数例,与大家一起来欣赏鲁迅先生那高超的标点艺术。
一、叠用标点,表达强烈感情
《阿Q正传》写阿Q去法场的路上,写了这样一段:“他醒悟了,这是绕道去法场的路,这一定是‘嚓地去杀头。他惘惘地向左右看,全跟着蚂蚁似的人,而在无意中,却在路旁的人丛中发现了一个吴妈。很久违,伊原来在城里做工了。阿Q忽然很羞愧自己没志气:竟没有唱几句戏。他的思想仿佛旋风似的在脑海里一回旋:《小孤孀上坟》欠堂皇,《龙虎斗》里的‘悔不该……也太乏,还是‘手执钢鞭把你打罢。他同时想将手一扬,才记得这两手原来都捆着,于是‘手执钢鞭也不唱了,‘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阿Q在百忙中‘无师自通地说出半句从来不说的话。‘好!!!从人丛里,便发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声音来。”这一段话可以说写出了阿Q可悲的精神胜利法和当时中国国民素质的低下,看着自己的同胞被欺凌、不觉悟,还穷开心的叫“好!!!”,这“好”字之后的三个感叹号的叠用,叹出了阿Q的至死不悟,叹出了国人的麻木愚昧,更叹出了作者的怒其不争!
《并非闲话(二)》针对反动文人陈源的“打!打!宣战!宣战!这样的中国人,呸!”的言论,作者针锋相对地写道“这样的中国人,呸!呸!!!”这是鲁迅先生对反动文人污蔑“五卅”运动的短兵相接的回击,可谓是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呸”字之后的三个感叹号的叠用,叹出了鲁迅先生对反动文人的极度鄙视,叹出了鲁迅先生的出离愤怒,更叹出了鲁迅先生的坚定立场。
二、合用标点,表达丰富感情
《阿Q正传》写阿Q去刑场的路上看到那些“喝彩的人们”后,精神胜利法彻底崩溃,突然意识待自己的性命危机时写道:“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救命!……”,短短两字后合用“!”和“……”两种标点,表达出作者丰富的内心情感。阿Q是作者笔下展示国民基本素质——精神胜利法的典型代表,他最终在“救命”声中被枪毙了。谁能救阿Q的命呢?怎样才能救阿Q的命呢?这是当时现实向人们提出的一个重大课题。因为这绝不仅仅是一个阿Q的问题,事实上那跟着看热闹的“蚂蚁似的人”也同样存在着“救命”的问题,所以一个“!”和一个“……”的结合使用就把作者叹其不幸,怒其不争、不悟又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可奈何的复杂情感和盘托出。
《为了忘却的记念》第四部分,作者得知柔石等人被捕的消息,正积极想法营救,可忽然得到可靠的消息,说柔石等人已被反动当局枪毙了,而且柔石身上中了十弹。写到这里,鲁迅先生突然另起一段写道:“原来如此!……”,这短短的一句,可以说是力透纸背、言简意深!作者的震惊、悲痛、愤懑……种种情感尽在这不言之中。一个“!”加一个“……”便是鲁迅先生这种悲愤心情在白色恐怖下无法得到宣泄的形象再现。透过这两个合用的标点符号,我们仿佛看到作者出离愤怒、悲痛欲绝的情形。在这里,两个标点符号从无言中使人体会到作者的胜过语言所表达的丰富而又深刻的情感,可以说这两个标点符号胜过了千言万语,叫人深思、催人联想,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表达效果。鲁迅先生在此的标点使用可以说到达了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三、善用标点,刻画心理历程,揭示事物本质
《祝福》中写到有人报告鲁四老爷,祥林嫂已经被她婆婆家派人劫走的消息时,鲁四老爷只说道“可恶!然而……”,鲁四老爷此时说的话虽不完整,但容量却极大,丰富的内涵完全寓于省略之中了。从文中描写可以看出,鲁四老爷对这种事先不打招呼,竟然抢走他家女佣的有损他尊严的行为是愤愤然的,因而“可恶”两字便脱口而出,一个“!”使得鲁四老爷的愤懑之情跃然纸上。但这个封建卫道士转而一想,祥林嫂这种出逃做工、违背“家法”、“有伤风俗”的人,婆家的抢回又是完全合乎“礼仪”的、无可厚非的。可是作者并没让鲁四老爷把他的这种心理历程也就是他心中所想的明说出来,只让他说到“然而”便戛然而止了,“然而”后边的“……”便把这个“讲礼学的老监生”伪善、自私、虚伪的本性和维护封建礼教的实质表现得细致入微、毫发毕现,这个标点的巧妙使用,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故乡》写“我”回到故乡后见到中年闰土时,写道:“啊!闰土哥,——你来了?……”这里短短的一句话,却用了叹号、逗号、 破折号、 问号和省略号五种标点符号。这些标点符号的运用,准确地揭示出“我”非常复杂的内心情感。叹号表明:多年好友突然相见的欣喜激动并对闰土的巨大变化感到吃惊;破折号表明气氛尴尬的场景下说话的断断续续,也表明作者感情由欣喜向沉闷的过渡;问号表示对老友的巨大变化的疑问和关切;省略号表示老友相见要说的话本很多,但由于好友之间已“隔着一道厚障壁”,所以欲言又止,这个“……”省出了多年不见的好友由于境况的变化而一时难以找到共同语言的沉闷场景。
《记念刘和珍君》第五部分作者写道:“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①“惨象、流言”之后本可以不用“,”,但为了凸显主语:“惨象”和“流言”,揭示本质:白色恐怖统治的社会到处都是惨象、处处充斥流言,作者在此用了可以不用的“,”;②“沉默”本是一种现象,可以不“叹”而又写成“沉默呵,沉默呵!”,用了“!”,而“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和“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本是作者由衷的感叹之语,该用“!”却用的是“。”,可见作者“叹”的是“沉默”这种现象,引领人们思考的是“沉默” 这种现象的本质!
《故乡》中写儿时的好友、现已与自己“隔着一道厚障壁”的已到中年的闰土见到阔别多年的“我”,给“我”送礼物时写道:“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这里的省略号是用得颇具匠心。这个言语未尽的省略号,既传神又传情!透过这个“……”使读者想象到中年闰土来看望“我”时,那种因地位不同而感到拘谨,又因家境贫寒拿不出像样的礼品而难堪的神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较之于直接描写闰土的难堪神态,更令人感触、更让人如临其境。
四、创用标点,描摹人物语气语调,再现人物音容笑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先生”读书的情景是这样写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了,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意,干杯未醉嗬~~……”文中两个“~~”(因它在这种语言环境中是表示一种形象性的声音的,所以笔者姑且叫它象声号)恰到好处地用在读书声“呢”“嗬”之后,它既表示声音的延长,又表明声音的震颤。把私塾先生朗读时完全投入、忘乎所以的情景表达得淋漓尽致。一位拖着长腔、声音震颤、 摇头晃脑的私塾先生的形象跃然纸上,入木三分。这些象声号以其鲜明的形象性和动态感,化抽象为具体,把无形的语音变化为生动的形象,从而使人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艺术联想。它不仅生动地再现了“先生”吟诵古文时的那种拖腔拿调、抑扬颤动的读书声,而且形象的刻画出“先生”读书入神时摇头晃脑、如痴如醉、自得其乐的神态,使读者读到此不得不产生强烈的共鸣。鲁迅先生在这里创造性地巧用象声号,收到了极为强烈的表达效果。这种标点在《阿Q正传》中写阿Q去押牌宝时也用到过:“假使有钱,他便去押牌宝,一堆人蹲在地面上,阿Q即汗流满面的夹在这中间,声音他最响:‘青龙四百!‘咳~开~啦!庄家揭开盒子盖,也是汗流满面地唱:‘天门啦~~角回啦~~!人和穿堂空在那里啦~~!阿Q的钱拿过来~~!”六次使用象声号描摹现场人物的语气语调,使这些人物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五、巧用标点,凸显复杂心绪
《故乡》中写“我”见到阔别二十多年的闰土时叫了一声“闰土哥”后,作者这样写道:“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做声,他的态度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老爷!……”。闰土的回答简短得不能再简短,看似无奇,但仔细揣摩,就可见作者独具匠心。一声“老爷”的招呼之后,这个童年的朋友便默默无语,这不形象的说明了他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吗?“老爷”之后的省略号,恰到好处地给读者以强烈的感官刺激,生动地表现出闰土见到儿时朋友时的那种亦喜亦悲的心情,把他面对“老爷”时诚惶诚恐、心潮澎湃却又欲说又止的窘态活脱脱地凸显在读者面前。
《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在写到柔石的善良时,作者这样写道:“他相信人们是好的。我有时谈到人会怎样的骗人,怎样的卖友,怎样的吮血,他就前额亮晶晶地圆睁了近视的眼睛,抗议道:‘会这样的么?——不至于此吧?……”,这里作者通过柔石两句简单的表意基本相同的话和两个“?”一个“……”,把柔石不愿相信又不得不信且最终心存疑虑的复杂心绪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两个同义问句一方面说明柔石内心一直“相信人们是好的”,但另一方面鲁迅作为柔石尊敬、信服的长辈,他说的话在柔石的心目中份量是比较重的,所以柔石将信将疑,在此基础上作者用了一个“……”就充分展现了柔石的善良、谦逊的良好品质,也为后面控诉柔石的被枪毙做了一个坚实的铺垫。
六、妙用标点,发人深思
《狂人日记》的第十三部分这样写道:“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许还有?救救孩子……”短短的两句话收束全文,显得干净利落。作者在此让狂人经过反抗和思索之后,借狂人之口,以深沉的语气、号召的口吻,大声疾呼“救救孩子”,反映了作者忧愤的深广和救世的急切,说明了当时中国改造国民素质的必要性和紧迫感,指出了中国的希望所在和仁人志士的努力方向,一个“……”的巧妙使用延伸了作品深刻的思想涵蕴,引人深思。
《为了忘却的记念》最末一段写道:“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了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作者用这段话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灭绝人性的暴行,说明了黑暗是浓重的,斗争是严酷的,道路是曲折的。所以鲁迅先生号召大家要化悲痛为力量,踏着先列的血迹继续战斗,坚信不管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统治多么凶残、不管路有多么黑、路有多么长,革命一定会胜利,黎明一定要到来,文末一个“……”结合这段文字的巧妙使用,不仅充分体现了鲁迅先生“忍——韧”的战斗精神,而且酿成了欲说还休的艺术氛围,客观上再次揭露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
从以上诸例,我们不难看出,鲁迅先生巧用标点,把那些见于言外的不尽之意用标点含蓄而明了地暗示出来了,令人回味无穷、颇受启发,收到了用言语无法企及的艺术效果。由此可见,鲁迅先生使用标点的艺术是多么的高、妙!难怪当代著名作家杜鹏程称赞鲁迅作品“不仅文字是有生命的,连每个标点都是活生生的。”
参考文献:
[1]曹石珠.标点符号超常用法的理论阐释[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2]张向群.鲁迅语言中的非语言符号艺术[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3]杨祥明.关于鲁迅作品中的标点符号[J].《中学语文教学》.1997年11期
[4]盛爱平,朱跃跃.鲁迅作品中标点符号的常规运用与变异[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第02期
[5]刘文翠.浅析标点符号的重要作用[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6邵建新,朱永芳.鲁迅作品标点艺术管窥[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7]张强.鲁迅作品标点符号的运用艺术例说[J].《语文天地》.2000年第1期
[8]向莉.鲁迅作品中标点符号的修辞作用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11期
[9]李海斌.标点符号在鲁迅作品中妙用之浅析.233网校论文中心.2012-07-25
[10]向友.鲁迅作品中的标点和符号修辞艺术研究[D].广西大学.2003年
[11]董喻超.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探索[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12]童秉国.鲁迅作品精选[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6月
作者简介:
张桂英(1964~),副教授,研究方向:现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