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徒勇(美籍学者、油画修复专家、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物修复系教授)
当代修复理论:一些态度的改变以及对油画修复决策和实践的影响
□ 司徒勇(美籍学者、油画修复专家、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物修复系教授)
经典修复理论是指从鲁斯金至布兰迪的理论,它追求修复的真实性、可逆性、通适性和客观性等。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这些曾经被广泛接受的经典理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战和批判。这些挑战和批判反映出当代人对于修复、修复对象及其文化背景的新认识。一些新的修复理念也随之产生,并对我们的日常修复决定和实践产生影响。接下来,我试图结合一般油画修复措施和具体案例对一些新的修复理念和原则做些考察,以评估其适用性和有效性,并为同行之间的进一步讨论提供话题。
修复技术不可能完美。过去的一些修复技术造成了损害,而目前的修复技术也可能在将来被证明是有问题的。可逆原则的基本概念是要确保被修复对象可以回复到修复之前的状态。作为经典修复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可逆原则曾被写入最早的AIC道德准则之中。
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已经知道这是一个无法实现的目标,任何修复都会留下后果,绝对意义上的可逆性其实并不存在: 物理法则证明绝对再无可能使修复对象回复至先前的状态。因此可逆性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它只能是相对的。在油画修复中,我们理解不同修复措施具有不同的可逆性质或可逆程度。
任何清洗显然都是不可逆的。我们没有办法将被清洗掉的老化光油、尘垢或其他非原作物质再放回去。因此在清洗时,我们优先考虑的不是可逆性,而是画面的可读性和原创意图的真实性。
用黏合剂渗透和加固色层也是不可逆的。实验证明即使黏合剂本身可以被再次溶解,当它一旦被有孔材料吸收,就再也无法被完全去除。这也说明修复材料的“可逆”或“可再溶”(resoluble)不等于修复措施的可逆。因此在加固时,我们优先考虑的是结构的稳定性。
比较而言,补色和上光油属于可逆程度比较高的修复程序。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大部分材料的可溶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即便日后可以被再溶解,去除这些材料时所使用的溶剂以及操作过程中的机械磨擦对色层多少会有影响。另外,光油层单凭存在就可以造成底层材料的改变:其张力会影响底层材料的伸缩运动。它还能部分渗入色层,改变其折射率,或与色层中原有的树脂成分相混合,于是成为不可逆。然而在一般情况下,补色和上光油的审美益处使这些负面因素的后果被忽略。
即使既不从原作上去除任何材料,也不添加任何材料的修复措施,如重绷或调节画布张力都会造成应力的重新分布和平衡状态的改变,从而对日后的龟裂造成影响。在纸本修复中,漂白、除酸等修复措施也都是不可逆的。
司徒勇
由于以上种种实际的原因,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可逆性的要求开始让位于“可去除性(removability)”或“可再处理性(retreatbility)”。可去除性的概念只强调某种材料日后被去除的可能性,但承认它可能留下无法消除的后果。而可再处理性仅仅要求目前的修复措施不会妨碍日后的修复。可逆性继续作为一种理想和追求而存在,但这些新概念具有更加实际的可行性。
迷信可逆性,以为事情真可以退回到发生之前,可能会减低修复师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感,从而做出比较随意的决定。如果意识到可逆性只是一种幻想或乌托邦,就能促使我们更加小心地选择修复方法和材料,为对象将来的命运作长远的考虑。
图1 修复前的《瞿秋白》
图2 修复前局部紫外图像,可见色层之间润色光油的荧光反应。
图3 修复前局部,表面光泽不均匀。
图4 修复后局部,表面光泽均匀,色彩恢复饱和
图5 修复后的《瞿秋白》,同时也解决了色层局部泛白的问题。
这是著名油画家靳尚谊于1984年创作的作品,由中国美术馆收藏(图1)。画作在完成后没有上过光油,但根据画家本人回忆,在作画过程中用过润色光油。紫外荧光图像可显示表面润色光油的分布(图2)。画面的光泽很不均匀,影响到对明暗、色彩和空间深度的阅读(图3)。
用新光油统一画面光泽的计划得到了画家本人的认同,但测试结果显示暴露在表面的原润色光油可溶于很多种溶剂,这意味着第一层新的光油是不可逆的,即使它本身可以被再溶解,也很难将它再与被覆盖的原润色光油分离。但是出于审美的考虑,以及提高最后完成光油的可逆性和日后清洗的安全性,我们还是选择在画面整体喷涂一层乙醛树脂光油,这是一种性能非常稳定的低分子合成树脂,它也同时解决了色层局部的泛白问题(图4、图5)。
我们希望画面最后的修复效果符合画家的意图,所作的判断和决策也与阿贝尔鲍姆以下的观点相一致:
在现代修复领域中占有如此重要地位的可逆概念并不直接与某种修复措施的恰当性或适合性有直接关系。一个非常可逆的修复措施可能损坏对象,而一个不可逆的修复措施在特殊情况下却可能是最好的措施……也许判断一个修复措施好坏的最重要标准是看它能否提供对象所需要的帮助,用医疗术语的说法,就是看它能否把病治好。而这必须根据个案来作出判断。
(孔妍根据研讨会速记稿整理,未经作者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