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柳玉寿 张潇丹 何亮
高铁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柳玉寿 张潇丹 何亮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的京沪、京广、武广、郑西等“四横四纵”客运专线项目的相继建成通车,高速铁路作为一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交通运输方式已越来越受世人关注。高速铁路对其沿线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有以下特点:宏观性、间接性、长期性和差异性。本文以“成绵德乐”快铁的开通对绵阳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为例进行研究,“成绵德乐”快铁被称作四川“新干线”,共连接了5市19城,其开通之后势必对成都经济圈、成渝城市群、成渝经济区乃至西南地区产生重要影响。而对四川第二大城市——绵阳影响尤其显著,一方面能够帮助绵阳提升区位,改善产业格局,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另一方面也会产生包括过道效应和马太效应等的负面效应,对此,本文将就负面效应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高铁 城市经济 社会发展
高铁时代应势而来,作为四川第二大城市的绵阳,境内有“成绵德乐”城际快铁和西安至成都铁路客运专线(以下简称“西成客专”)两条高铁。
“成绵德乐”城际快铁全长312公里,初步设计概算总额约488亿元。“成绵德乐”城际快铁全线设置21个站点,已确定绵阳车务段辖区内下设8个高铁车站,即江油(城际场)、青莲、绵阳(城际场)、罗江东、德阳(城际场)、广汉北、青白江、新都东8个高铁车站。开行方案以高密度、小编组(8节车厢)、公交化、快速度输送和集散旅客为主要目标,列车运行速度大站直达为200km/h,绵阳—成都计划开行28对大站直达和81对站站停列车。
“西成客专”绵阳境内全长63公里,框算总投资86亿元,预计2017年底建成通车。该项目设计速度250km/h,设计年单向旅客输送能力7000万人次。“西成客专”使得绵阳成为成都至西安客运专线的连接点,该线路北延广元、西安,与郑西、京广客运专线相连,形成成都至绵阳向川北新的出省快速通道。
此两条高铁的修建,对推动绵阳在“成德绵乐”同城化发展、一体化发展,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进一步提升绵阳区域经济中心地位、打造川西北地区经济核心增长具有现实而深远的重要意义。
成绵地区是四川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也是四川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成绵德乐”快铁开通使“成德绵乐”城市群带间要素交流达到空前的频繁,会进一步刺激绵阳传统产业升级、现代物流业、现代商贸、娱乐等服务业的发展,为绵阳科技城建设、成渝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的产业链融合提供了契机。
2.1 区位提升
高铁的修建开通,有利于绵阳城市空间布局的调整和重组,让绵阳市真正融入成都半小时经济圈,进一步优化城市发展模式与空间布局形态,完善城镇体系,增强城市集聚产业、承载人口、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能力,提高资源的空间配置和利用效率,促进城市群协调发展。
2.2 产业格局的变化,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快捷便利的交通条件将给绵阳带来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降低了要素流动和产品流动的成本,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进一步带动绵阳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布局的优化调整和产业发展转型升级。首先,高铁建设开通对产业的积极作用将表现在对商贸旅游、房地产、科技教育、人力资源等现代服务业拉动方面。其次,高铁建设将进一步提升绵阳投资环境,促进人才、资金、信息等各种资源要素集聚,有利于引进培育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进一步推动绵阳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2.3 生活方式的变化,同城化效应明显
高铁的建设拉近了“成德绵乐”的时空距离,扩大了社会经济的半径,促进了成德绵乐城市群带间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提升了城市带经济整体的竞争效率,推动未来城市群带经济一体化、通勤就业同城化、产业布局同城化、文化娱乐同城化,促进沿线城市群带的“同城化”和“一体化”的形成。
“成绵德乐”快铁、“西成”客专在给绵阳带来重大积极效应的同时也给其带来负面冲击,包括过道效应、马太效应、环境压力以及修建运营成本过高导致的政府财政吃紧。
3.1 过道效应
过道效应是指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仅在当地经过,并未对当地产生任何效应,甚至在“虹吸效应”作用下本地的要素流向其他条件更为优越的城市。如果绵阳没有更好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人居环境、产业生态等,即高铁可能造成绵阳本地人才、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净流向成都,对绵阳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虽然绵阳是中国唯一的科技城,但绵阳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产业呈现向成都转移的趋势,长此以往会形成“科技城里无科技”科技城空心化。
3.2 马太效应
绵阳市下辖二区六县一市,其中包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多个少数民族自治乡。城际快铁只在绵阳市区和江油市设站点,辐射面积有限,绵阳市境内大多数地方特别是平武、三台、盐亭等享受不到便利性,这样也许会拉大县域经济差距,城乡差距。
高铁运营成本高,周期长,在短时间亏损很难避免,政府成本增加,政府财政吃紧。高铁开通后绵阳到成都通勤方式共有四种:普通火车、大巴、自驾车和城际快铁。
表1 绵阳-成都通勤方式优劣对比
从上表数据来看,费用高昂可能是大多数人不愿选择高铁方式出行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在前期运营成本高昂的情况下,高铁建设资金回收周期长,政府运营成本较高,将给地方政府财政造成很大压力。
4.1 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特别要加大“降成本、补短板”的供给侧改革。转变行政管理理念,增强服务意识,精简行政审批事项,简化、规范审批流程,全面推进“一站式”办公、“一条龙式”审批服务、“全程办事代理制”等,降低社会整体交易成本,营造良好的市场产业环境。让绵阳成为真正成为人才、资本、技术的聚集“洼地”。
4.2 以城际快铁站为中心建立换乘中心,实现无缝换乘
无缝换乘要做到“空间无缝”:最大限度减少乘客的步行;“时间无缝”:最大限度地减少乘客换乘等待时间,能够做到等待时间的稳定、准点。“经济无缝”:使乘客不因换乘而增加额外的出行成本。建立换乘中心才能实现无缝换乘,才能使城际快铁的高效性发挥到极致。
4.3 打破行政垄断
交通条件的改善,确实改善了地理的、经济的可进入性,但各区域之间制度方面的障碍依然存在,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资源配置还难以“同城化”。坚持改革消除城市间的制度壁垒,建立城市间合作体系,实现互利共赢。“成绵德乐”高铁沿线城市类型多样,各城市经济的发展比较优势和发展需求不相同,成都为西南地区总枢纽和中心城市,德阳为重工业装备制造基地,眉山为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乐山是清洁能源、新材料和建材生产基地,而绵阳为中国科技城、重要国防和科研基地。这就决定了各城市参与区域合作的目的不一样,所以需要积极探索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城市合作体系,达到互利共赢的局面。在“成绵德乐”城市区域形成“公共服务一体化、要素市场一体化、产业布局协同一体化”的“成绵德乐”的同城化,进而才能使得绵阳融入“成绵德乐”,“成绵德乐”融入“成渝经济区”,进一步促进“成渝”经济区与长江经济区的融合对接。
高铁对任何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都是一把双刃剑,绵阳也不例外,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只有把握住机会,迎难而上,砥砺前行,才能搭乘上“高铁”这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高速列车,使绵阳的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才能在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多点多级支撑发展战略”中率先实现次级突破,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把绵阳真正建设成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
[1] 乔洁,秦萧,沈山.高速铁路经济效应研究进展与前瞻[J].经济问题探索,2012(8).
[2] 牛万春,董书慧.京津城际高铁的经验及效应分析.城市探索,2011(6).
[3] 朱荣林.应正确评估高铁效应[J].上海建设科技,2009(6).
[4] 张慧,田韫智.高铁效应对旅游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影响探析[J].旅游与发展研究,2013(5).
[5] 冯长春,丰学兵,刘思君.高速铁路对中国省际可达性的影响[J].地理科学进展,2013(8).
[6] 姜华山.高铁是一把双刃剑[J].商道,2012(09).
[7] 刘继广,沈志群.高铁经济:城市转型的新动力[J].广东社会科学,2011(03).
[8] 胡良平.SWOT分析城际铁路对天津旅游发展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10(06).
[9] 王文生.建设高铁文化推动高铁发展[J].中共职工教育,2011 (03).
[10] 贾善铭,覃成林.高铁的经济属性与我国高铁发展方式研究[J].学习和实践,2012(11).
[11] 黄强.开展技术创新推进高铁发展[J].电气时代,2012(12).
[12] 闫娟.浅谈高铁对民航发展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J].黑龙江科技,2013(03).
F532
A
2096-0298(2016)08(a)-16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