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辉
稳增长、转调创——现代工业化进程中济南市工业结构优化与升级路径
肖 辉
近年来,济南工业化步伐与全国、全省一样保持中高速稳中有进态势,工业结构走在日趋优化和升级进程中,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作为应对,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率先发展,优化发展,促进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工业结构;工业经济; 升级;路径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主战场。近年来,济南工业化步伐与全国、全省一样保持中高速稳中有进态势,传统工业不断升级改造,新动能孕育新经济,工业绩效不断提高,工业结构走在日趋优化和升级进程中。本文以济南工业结构变动调整、升级优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突出反映近10年工业结构现状及主要特点,深入研究工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济南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和路径选择提供参考。
(一)济南工业结构的演变过程
解放初期至改革开放前近30年的时间里,济南工业经济结构始终保持着轻工业为主的格局,种类齐全,地产消费品基本自给自足。1976年以后工业结构发生变化和调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济南工业经济出现了高增长行业推动工业经济增长的周期性变化特征。自改革开放后济南工业结构变动大致经历了三个较为突出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上世纪7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以机械、化工、纺织、食品为代表的轻重工业并驾齐驱获得了快速发展,产值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6.3%和16.7%,占总产值比重分别在46:54区间,是济南轻重工业较为均衡化发展时期。
第二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到本世纪初期,轻工业减退,石油化工、钢铁、汽车、装备制造等一批重工项目较快发展。轻工业比重由1995年的44.4%减退到2000年的35.2%,2005年达到21.1%。10年间重工业年均增速高达20.3%,比轻工业增速高14.4个百分点。这一阶段济南市原有一定规模实力的家用电器、纺织、服装、造纸等优势产业逐渐衰弱直至让出市场,重工业跃升主导地位。
第三阶段是本世纪初期至今,为全面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阶段。10大工业重心主要集中在石油化工、汽车、机械、黑色金属冶炼等9大重工行业,轻重工业比重基本在20:80之间,工业结构依然以重工业为主导,但随着国家节能降耗、去产能等结构调整政策的实施,加之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的崛起,轻工业产值提升。据统计,2005-2015年间,轻工业产值年均增速为10.2%,比重工业快1.4个百分点。
现阶段随着国家产业调整的部署,济南市确定了“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与山东经济文化强省相适应的现代泉城”的目标定位,为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确立了方向。济南市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使产业结构呈现资本和技术密集化特征。在资源环境集约和大力倡导自主创新的新背景下,济南工业结构将再次进入战略性调整时期。
图1 济南轻重工业总产值比重表 单位:%
(二)济南工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特点
1.工业经济增长向“轻涨重落”调整。进入“十一五”后,2006-201510年间,除2006、2010、2014年出现过重工业增速超过轻工业外,其余7个年份,轻工业发展均高于重工业,呈现稳步提高。轻工业比重由2010年的19.1%,提高到2015年的21%,呈现小幅提升、逐步调整。济南工业经济增长总体上由过去“重快轻慢”的格局向“轻涨重落”调整。
2.工业行业结构变动呈现新格局。随着现代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逐渐取代传统的资源消耗劳动密集型行业成为主导产业。行业结构逐渐向高端装备、汽车、电子信息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济南工业产业形成高端装备、石油化工、电子信息、医药制造等轻重现代工业新构架。
3.新动能孕育成长,产业层次向中高端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产业结构基本形成了以汽车和交通设备、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电气机械和器材、专用、通用设备、仪器仪表等制造业为主的装备制造业;钢铁、石化高端化、通信设备、医药和仪器仪表、非金属制品制造等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以节能环保、生物产业和新材料产业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特别是随着国内最大量子通讯济南实验站、国产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电力巡检机器人、机器人冲压自动化生产线、政企搭建的物联网平台、济南药谷等智能制造、高精尖技术的建立与应用,将进一步推动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新装备、新材料、新医药的多产业融合新模式,推动产业层次向资本、技术密集的中高端产业迈进。
4.产业提升,带动工业绩效不断提高。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在又快又好、提质增效、减负降成本的政策调整中,全市工业绩效不断提高。一是降成本成效突出。规模以上工业成本增速大幅下降,由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3.8%,下降至十一五的12.3%,十二五期间工业成本年均增长仅为4.4%。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成本2005年为81.4元,2010年达到82.5元,2015年减至79.2元。二是工业增加值率逐年提高。近几年,依托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部分高端产业开始孕育并显现,呈现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逐渐替代原有传统的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行业。从产业的增加值率角度看,目前济南市工业的增加值率达到25.6%,比5年前提高3.6个百分点,呈现科技创新引领、高附加值、高精尖企业发力,带动产业融合,绩效提升的新局面。
图2 济南战略新兴产业比重图
改革开放以来,济南市工业总产值从2005年突破千亿发展到现在的五千多亿,行业构成也在发展中不断调整并趋向优化。但济南市工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
(一)工业经济总量不足,发展优势不明显
多年的工业化进程中,济南市工业总量提高不快、结构调整较慢。2015年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364亿,比2010年仅增加600亿,年均增长2.4%,总量不足全省的5%,与全省产值过万亿的青岛、潍坊、烟台、淄博、东营、临沂等城市形成巨大差距。从近几十年的发展轨迹看,济南市原有一定规模实力的家用电器、纺织、服装、造纸等优势产业逐渐衰弱直至让出市场,而新生替代力量也并未及时跟进,未能与本土企业进行有效互补和深度嵌合。同时,现有载重汽车、电子信息、机械设备、钢铁、炼油、发电、建材、医药化工等若干支柱行业,与其他先进城市横向对比,在行业广度、企业规模、市场占有率和产品竞争力等各方面或略显单薄,或有所欠缺,发展中面临的总量、结构等短板和问题也比较突出。
(二)行业结构不均衡,产业聚集效应不高
济南市重工业比重很高,行业结构不均衡。2015年,过百亿的行业达到16个,前10位除电子信息业外,均为重化产业,只是次序和2010年发生了变化。这样单一和不均衡的行业结构,行业间互补性差、抗压能力弱,抗御市场经济风险的综合性能力不强。近年来,国内经济增长的模式也正在逐渐由投资拉动转向由投资、消费和出口均衡拉动,而作为拉动消费或出口主力的轻工耐用消费类工业产品和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工业产品,恰恰是济南市工业的软肋。
(三)招商引资乏力,发展后劲不足
一直以来,受地理位置、地域文化、思想观念、政策措施、承载能力等软硬环境影响,济南市难以形成招商引资大发展的生气、氛围和活力,难以促成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的“沸腾”洼地,难以吸引大的工业项目尤其是举足轻重的百亿项目落地,甚至出现了实体经济项目南停“长三角”、北峙“京津唐”、东落半岛城市群、西跨中原腹地的尴尬局面。“十二五”期间,济南市全部工业投资累计完成4273.5亿元,占全市投资的32.1%,与“十一五”相比,减少1.1个百分点。从新建投产企业情况看,2012-2015年4年间,全市新建竣工投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88家,年均22家。其中,2012年20家,2013年32家、2014年23家、2015年仅13家,呈现近3年出现递减,工业企业后备力量不足的趋向。
(四)科技创新支出增长慢,园区带动作用不突出
“十一五”以来,济南工业科技创新有一定发展,但也存在投入还不够,增长不快、比重下滑等问题。2005年、2010年,济南规模以上工业投入强度均为1.3,直至2015年,工业投入强度才有所提高,达到1.7,但从工业科技支出占全市R&D比重看,由2006年的81.9%降至2010年的72.3%,2015年则达到71.5%,继续呈下降态势。从园区建设与发展看,济南的高新经济开发区、省级经济园区数量少、体量小,经济带动力不强,2015年济南高新经济开发区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仅占全市的17.2 %。2013至2015年间,全市出口加工区及8个省级园区工业收入总量占全市比重始终徘徊在40%-40.9%,不足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一半,支撑作用明显不足,难以起到带动与引领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
工业是立国之本。济南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率先发展,优化发展,紧紧围绕“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中心任务,积极落实《济南市产业空间布局规划》《中国制造2025济南计划》,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坚定信心,在稳增长求发展中确立调整优化意识
在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面前,一是要坚持工业强市信念,推动区域性经济中心建设实现较快突破。二是正确理解与处理“去产能”关系,确保工业稳增长的基础。传统产业通过改造提升可以达到现代产业水平,而发展现代产业可反促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三是要充分认识到济南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紧迫性。目前,济南工业同全国全省一样进入中高速换挡调整期,但在朝夕必争的国际大竞争背景下,必须与时间赛跑,只有不断优化传统产业,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才能推动济南产业向更高的产业分工地位攀升,才能实现济南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强化政府引导,在产业规划实施机制中推动调整优化
加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导,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全面推动济南工业产业由劳动密集、资本密集向技术密集延伸。在工业产业布局中,要紧紧围绕电子信息、交通装备、机械制造、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制药、食品纺织、家电五金、石油化工、钢铁建材等十大工业产业发展目标,坚持高精尖标准,实施生态优先、资源整合,创新引领、精准施策,集约发展、产服融合等有效举措,突出拓展十大产业聚集、辐射地位和作用。要大力发展消费产业,着力扶持、推动家电、食品、医药、纺织、服装等企业升级发展。充分发挥高新区工业高精尖战略高地作用,以创新驱动为抓手,突破发展瓶颈。积极推广产业融合新模式,加大指导与服务、加强管理与考核,使其真正发挥引领济南工业发展的突出作用。对县域经济既要统筹规划,也要差别施策。发挥省级园区的主战场作用和现有产业优势,利用园区项目承载优势,“筑巢引凤”,引导产业向园区集聚。确保县域经济与工业园区的有效融合,使工业园区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成为济南工业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
(三)激发活力,积极发挥创新驱动引领调整优化的作用
科技创新始终是降低资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率的重要源泉。因此,必须将提高创新能力作为推进济南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采取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多种创新形式,全面推进新产品、新装备、新服务的开发。以科技创新作为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突破口,把发展智能制造和“互联网+”作为济南工业弯道超越的重要引擎。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资源,对济南市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节能环保和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精准施策,重点扶持大型服务器、高端软件、集成电路、生物制药、数控机床、光热光伏、节能建材等先进技术及产品,鼓励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形成集群效应,确立济南工业发展的新优势。
(四)加大引进与投入,在增强发展后劲中寻求调整优化突破
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活力,摒弃那些制约经济发展的观念、陋习、制度、规定,进一步提升城市开放度、包容度和外向度。要积极抓住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城市契机,整合资源优势,确立大目标,制定大规划,促进大发展。一是着力引进工业项目。以大项目吸引聚集中小配套项目群,以大项目引领助推县域、园区企业集聚增长,以大项目带动资本、人才、技术和管理理念的凝聚、孵化、衍生、融合、升级。二是着力引进人才创新管理。通过招商引资、合资合作、企业及产品推介、聘用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等各种方式引入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渗透和改变济南市在产品创新、品牌活力、市场开拓、服务延伸等方面上的薄弱局面,形成内外结合、优势互补、才智融通、观念突破的发展环境,增强城市品牌影响力和经济发展辐射力,有效提升工业优化、创新、管理水平。三是着力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围绕济南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等优势产业,围绕供给侧推进实施重点,围绕高、新、尖,智能制造创新领域,加大工业投入,引入技改投资,加快项目落地生根、投产孵化,确保工业增长后劲和动力,促进工业结构调整有序,优化升级,增长持续。
(责任编辑 胡爱敏)
肖辉,济南市统计局工业处(邮政编码 250099)
F127.521
A
1672-6359(2016)05-01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