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敏
加强地市级党校新型智库建设的对策分析——以中共淮北市委党校为例
张 敏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重要支撑,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建设中,党校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责。党校作为党委的重要部门,除了发挥培训轮训党员干部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之外,还应承担起党委政府决策咨询思想库的作用,重点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开展省情、市情调研和决策咨询研究。新时期,各地市级党校应着重从明确决策咨询定位、打造智库核心团队、拓宽智库成果推销渠道、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合作交流机制等方面深入思考、积极探索,力争将党校打造成为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智库,为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强大理论支撑、智力支持、精神动力。
地市级党校;新型智库;对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就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并将发展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提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1]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意见》强调指出:“社科院和党校行政学院要深化科研体制改革,调整优化学科布局,加强资源统筹整合,重点围绕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开展国情调研和决策咨询研究。”[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意见》也明确要求:“中央党校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党校要聚焦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党委和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及时向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反映重要思想理论动态、提出有价值的对策建议。”[3]这些文件都赋予了党校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责任和光荣使命。因此,加快党校系统新型智库建设,既是履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意见》赋予各级党校重要职责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党校地位和影响力的现实要求;既是落实中央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意见》关于“党校篇”的重要举措,也是彰显党校作为、体现党校担当的根本要求。新时期,各级党校应将新型智库建设纳入党校发展总体规划,努力开创智库建设新局面,对于实现新常态下的自身发展至关重要。
(一)明确咨政为重的工作定位
坚持基础理论研究和决策咨政研究双轮驱动,把决策咨政研究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自2008年以来,淮北市委党校开展了“大讨论”、“大试讲”、“大调研”和“大练兵”活动,以“大调研”活动为抓手,紧紧围绕市委政府中心工作、社会热点难点问题,通过向市委政府主要领导征询意见,确立了多个咨政选题,由校委领导牵头,教员、学员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开展调研,撰写高质量调研报告。自此,“大调研”成为一种新常态。8年多来,该校共撰写咨政报告115个,其中有30个得到市主要领导批转,主要涉及淮北资源型城市转型、六大主导产业、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精致淮北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好乡村建设等方面,较好地发挥了思想库作用。
(二)建立常态化咨政研究机制
每年12月份左右,该校面向全体专兼职教师征集选题,由理论研究室负责汇总后提交院学术委员会讨论,学术委员会再紧密结合市委政府中心工作、上下协商征求意见拟定10个选题,报校委会批准确定8个校级重点课题,最后提交市委政府主要领导圈阅。第二年3月初召开课题认领协商会,各教研室根据自身专业和兴趣等各认领2个校级重点课题,并选定一名校委领导担任课题领衔人之职,全程监督把关,确保咨政报告按时按质完成。
(三)推动形成咨政调研协作机制,注重咨政成果转化
通过左右协调、上下联动,借智借力开展决策咨询研究。1.主动与市委政府政研室等专业化政策研究部门建立咨政伙伴关系;2.主动与相关职能部门和镇村、企业联手;3.与淮北师范大学、淮北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展开合作,借助其强大的理论优势来研究淮北经济社会发展实际;4.通过学员调研、研讨、论坛以及问卷调查等形式,引导学员参与决策咨询研究。
实施“教研咨一体化”战略,及时将咨政课题转化为培训专题(目前转化率已达到30%),积极向学员推介,让学员带走咨政成果;创办咨政专门刊物——《领导参考》,推动更多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决策政策。
(四)完善咨政激励保障制度
1.健全教师调研制度,通过设立代表性调研基地、建立教师挂职锻炼机制等,从基层获取第一手的实证资料。规范调研活动,要求带着提纲去调研,有成果,见实效,不能流于形式。校委领导出面协调,理论研究室统筹组织,办公室安排车辆,图书馆提供资料,后勤部门搞好服务,为教师调研提供全方位保障;2.完善科研考核奖惩机制,制定《教学与科研成果管理办法》《教职工岗位目标量化管理考核办法》和《科研先进个人评选办法》等,重点加大对决策咨询类成果的奖励力度,并将其与岗级晋升、职称评聘、绩效工资相挂钩;3.建立能力提升机制。在实行理论培训、一线调研、挂职锻炼等措施的同时,还制定了《加强年轻教师培养的实施意见》,实行“导师制”,通过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传、帮、带,提高年轻教师撰写咨政报告的水平。
(一)整体咨政水平不高
在理论上,地市级党校受人才总量、质量限制,学科建设未能形成规模效应,理论积淀不深,因此在综合影响、专业影响力、品牌效应等方面与高校智库差距悬殊;在实践上,地市级党校不直接与基层群众打交道,实践经验不丰富,存在着“重政策解读、轻引导制定;重前期介入、轻后期评估;重部门利益,轻统筹实效”[4]等弊病,决策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亟待提升。在咨政报告撰写过程中,存在执笔人单兵作战、闭门造车的现象,咨政成果的批转率和采纳率不高,缺乏围绕某个专题,团队分工协作、长期跟踪深入研究良性机制。
(二)学员资源开发不足
党校办学体制决定了其培训班大多学制较短,较长的只有县处级干部进修班(45天)、中青年干部培训班(3个月)、科级干部任职培训班(15天)和公务员初任培训班(15天)等少数班次,时间上不够充裕,这就使得教员与学员深入互动、合作调研机会不多,学员资源开发较为困难。
(三)咨政管理体制不顺
当前,地市级党校面临着智库建设普遍存在着的组织管理体制、科研管理体制、经费管理制度、成果评价和应用转化机制、交流合作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其中尤为突出的是科研管理体制不顺。以淮北市委党校为例,目前专门的决策咨询管理机构尚未建立,暂由理论研究室代行其职。理论研究室身兼数职,既是科研管理服务部门,又是教学科研部门;既要承担科研管理、编发校刊等任务,又要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致使科室体制不顺、职责不清、人员身份不明、工作压力大。同时,理论研究室(正科级)同教研室(副处级)在行政级别上的差别也常常给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四)咨政人才稀缺,热情不高
地市级党校智库人才总量较少,专家级人才、高层次人才更是稀缺,目前尚无一名博士。当前一大批教研骨干已经或即将退休,新引进教员又尚未历练好,青黄不接、人才断层现象凸显。且党校系统两种编制(行政、事业)并存,行政色彩偏浓,领导在政策制定上更倾向于参公人员,对专业技术人员重视不足,致使一些教研人才外流、咨政热情普遍不高,往往是被动接受课题多,主动咨政研究少,为了完成科研任务而草草应付。
(一)精准把脉,明确决策咨询定位
地市级党校应加强顶层设计,把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纳入学校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和完善智库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确保有章可循。明确咨政科研定位,聚焦地方党委和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围绕地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对策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超前谋划,精准把脉,重点打造具有自身研究特色的拳头产品,不断提高决策咨询的针对性和影响力。
(二)注重培养,打造智库核心团队
地市级党校智库队伍包括教师、学员、校外专家三支力量,应加大智库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开展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建设,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科研骨干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推进党校教研咨一体化建设,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学培训体系、科学研究体系和决策咨询服务体系,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进决策,坚持教学培训、科学研究、决策咨询三位一体,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探索实行“导师制”,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形成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咨政人才梯队;加大教师到党政机关或基层挂职锻炼、交流力度,让专家的决策咨询更能“接地气”;充分开发学员资源,出台《关于学员参与决策咨询工作实施方案》,就学员参与决策咨询的形式、途径、运行机制、激励措施等给予明确规定;同时,聘请党政军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知名专家学者为校外专家,合力打造一支智库建设的核心团队。
(三)加强转化,拓宽智库成果推销渠道
1.创办《领导参考》《决策参阅》《市情研究》等送阅件,一事一议,定期报送,建立成果报送直通车,畅通渠道,使智库重要成果能快速进入决策核心层;2.通过定期召开理论研讨会、学术论坛(智库论坛)和成果交流会等载体,充分利用报刊、网络(创设咨询网站)等平台,搭建多样化的决策咨询成果推介与转化平台,推进决策咨询成果及时进入领导视野、进入媒体关注,促进转化为决策、转化为舆论。3.对于优秀研究成果,我们还应积极探索向社会、企业等智库成果的消费主体推广销售的新途径,提高成果的转化效率。
(四)强化保障,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1.健全组织管理体制。组建决策咨询委员会等领导机构、决策咨询处(或市情研究室)等管理机构、研究中心或研究所等研究机构以及资料收集、数据分析、成果转化等辅助机构,并在机构编制、咨政经费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2.建立课题竞标机制。重大咨政课题可以面向全市、全省甚至全国公开招标,完善公开公平公正、科学规范透明的立项机制,做好课题申报、跟踪服务、成果结项和报送工作,建立长期跟踪研究、持续滚动资助的良性机制;3.完善成果评价机制。完善以质量创新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评价办法,构建用户评价、同行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指标体系。将决策咨询成果纳入职称评聘、绩效考核、晋级提拔、评先评优等相关制度中,奖优罚劣,提高教员科研咨政的积极性;4.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力度,探索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体系。设立咨政项目基金,科学合理编制和评估经费预算,简化报销手续,取消不合理的审批程序。
(五)加深互动,完善合作交流机制
1.建立校内合作机制,打破学科、科室壁垒,推进联合调研,加强分工协作,形成科研咨政合力;2.建立全国(省)党校系统智库建设协作机制,成立地市级党校与上级、各兄弟党校合作的决策咨询研究基地(中心),实行“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合同管理”的运行机制,互通有无,合作攻关,形成系统整体合力;3.加大与党委、政府研究室、社科联、高校以及其它智库的合作力度,鼓励不同智库间通过轮岗、挂职等方式相互交流,构建定期会商机制,发挥咨政整体效能。建议成立市级智库信息中心,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统筹相关研究队伍(专家)、项目、数据、成果等资源,实现资源信息共享;4.借助智库联盟、论坛、峰会和备忘录、战略合作框架等多种方式,搭建平台、凝才聚力,构建和完善开放兼容的对外交流合作机制与框架。[5]
总之,各地市级党校作为党委政府的重要智库之一,应探索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着力于解决当前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科学论证,成为党委、政府“信得过、用得上、离不开”的新型智库。[6]我们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努力实现党校智库新跨越新转型,为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强大理论支撑、智力支持、精神动力。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
[3]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12-14.
[4]李后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要处理好四大关系[J].中国西部,2015(5).
[5]陈宝生.以改革创新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N].光明日报,2015-01-26.
[6]刘大可.党校行政学院智库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6).
(责任编辑 马晓黎)
张敏,中共淮北市委党校副教授(邮政编码 235000)
D261.41
A
1672-6359(2016)05-012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