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锋
【摘要】道德认知不能仅停留于知识层面。它最终应该内化为学生的一种品质,升华为学生的一种精神,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的道德认识却难以实现这一升华。因此,我们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必须融入现代教育理念,让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以兴趣为先导,以内需为动力,以实践为载体,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在主动思考、写作探索、亲身经历中自主地去发掘,自主地去构建科学的道德认知,为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创设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自主实践 构建 道德认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048-01
一、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获得科学的道德认知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前提。一直以来,教师习惯把自己当作权威,教导学生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把价值标准当作“知识”来教给学生,忽略了道德认知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学生是一个处于自我觉醒中的、有思想和理智的、富有生命力的统一体。学生获得道德认知的方式是从教科书的白纸黑字里了解,从老师的谆谆教诲中感受,在临考前的死记硬背中记忆,最后又从考试的分数中得到检验。这样的一种模式直接导致了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缺少必要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一方面在接受越来越规范的道德教育,一方面却出现许多知行背离、道德滑坡的现象。
二、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道德认知不能仅停留于知识层面。它最终应该内化为学生的一种品质,升华为学生的一种精神,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的道德认识却难以实现这一升华。因此,我们在思想道德教育中须融入现代教育理念,让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以兴趣为先导,以内需为动力,以实践为载体,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在主动思考、写作探索、亲身经历中自主地去发掘,自主地去构建科学的道德认知,为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创设扎实的基础。
三、教学与实践教学
课堂上授课非常容易地达到情感相互感染、从而深化应该课堂道理。一节课在不断掀起的感情波涛中让孩子们流连的表情表达了这种感情不会就此结束的信息。如:“洗”出来的感悟以及怎样才是“孝敬父母”,他们一定会在未来的实践中不断体验。思想品德承担着直接进行引导的责任,如何实现道德从“认知”到“内化”的转变,应该成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研究的最重要问题。
对于应不应孝敬父母的问题,学生毫无疑问是有正确“认知”的。从情感上来说,父母到底为什么值得孝敬?现在绝大多数的孩子是独生子女,从呱呱落地父母就就在围着自己转,爱子女的心编织了无微不至的保护网,护卫着孩子免受外界侵害,但同时遮住了孩子观察的眼睛,挡住了孩子学习的双手。据调查,将近2/3的孩子从没有洗过衣服,1/2的孩子没有洗过碗,更不要提为父母做点什么。从小感受不到为他人服务而收获的感谢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满足感,无法真正懂得互相关心过程中产生的责任与道德准则。刚开始课堂设计其实是要求他们“空穴来风”式地领会到的准则,而改换思路后的过程,在努力的弥补“道德实践”这一课。简单的“洗”,不仅仅洗去了父母手上的污垢,也洗去了孩子们心灵上的污垢;不仅仅填补了父母情感上的空白,更重要的是补上了孩子们道德上的空白;他们终于可以真正感悟到父母的艰辛以及父母呵护子女的心情,感悟到为什么要孝敬父母以及自己做得有多么的不够!
如果说书本可以将孩子们带到伊甸园的门口,告诉他们这里是道德的天堂,那么“道德实践”就是升华的天梯,夸大一次课堂的效果是没有意义的,“洗”本身只是一种礼仪,它可能带给一些孩子走向成熟的阶梯,它也可能只像蜻蜓点水一样触动平静的心灵,但相信当孩子们受到启发后会继续做下去,在实践中慢慢长大。
四、总结
思想品德课不仅仅是知识教育课,更重要的是实践教育课,是一个人言行的表现。为了培养优秀的“四有”人才,必须创设一定的条件,让学生在道德实践中得到锻炼。道德实践不等同于“搞活动”。设计贴切的活动是上好思想政治课的关键,但一般意义上的“活动”仅起到活动气氛,带动课堂环节的作用;而道德实践是一堂优秀课的灵魂,有了它,思想政治课才会充满生命力。课堂应充分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情感历程,而不是灌输给他们某种感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搭建最广阔的平台,让他们成为“大课堂”的主角,在体验、感悟中成长。教师不是道德的传教士,简单的说教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在到的成长历程中的同行者,与学生共同体验,达到品德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研究性学习:价值与反思--解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J].教师之友.2002(3):26-29.
[2]郭勤学.“班班通”在高中新课改暨构建“道德课堂”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30):20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