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编校质量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思考

2016-11-30 18:41
绿色科技 2016年15期
关键词:编校出版社图书

张 华

(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 100009)



图书编校质量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思考

张 华

(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 100009)

指出了当前图书质量存在很严重的问题,每年都会有一些出版单位因为质量问题而受到相关部门的处罚。基于此,结合工作实际,对现在图书编校质量下滑的现状提出几点看法,并提出几点解决办法。

图书;编校质量;问题;对策

1 引言

图书质量,是指图书内含的思想政治因素、健康系数、编校质量和印装质量。而编校质量,是图书总体质量指标中的核心指标,也是提升出版社整体质量的关键环节。图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产品线的长短。《图书质量管理规定》中规定图书编校差错率超过万分之一,该图书就不合格。并且还强调了相应的处罚措施。这几年,新闻出版相关部门也履行职责,每年都对出版单位图书进行质量抽查,对抽查不合格的单位进行通报或相应的处罚。即使这样,出版行业的图书质量依然有下滑的趋势。因此,本文试图从造成现在图书编校质量下滑的原因入手,探讨当前图书编绞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 存在的问题

2.1出版企业重视不够,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

近几年由于图书品种数量不断攀升,一些出版社一味地强调数量,而忽视了质量,注重选题数量,不注重选题质量,一些作者自费的包销书也不管内容质量的好坏,只要内容没有大的政治方面问题,一个月突击就可以出版。

其实,每个出版单位都有三审三校制度,按照规定一审必须通读,做细致的编辑加工;二审要求通读,全面了解书稿内容,对一审的审读作出评价,对书稿的内容和形式再度把关;三审根据一审、二审提出的问题有目的地抽审,整体上进行把关。但有些单位这种制度等同虚设。因为出版任务繁重,稿件基本是责编一个人负责,二审三审也就是走个过场,负责任的老编辑二审基本能达到通读,大部分都是略读。很多情况下,都是一审在稿件上提出的问题或者问号原封不动地返回。校对的要求是三校分别由不同人的担任,而实际情况是一些出版社的校对也是一审人员承担,这让三审三校制度流于形式,图书质量缺乏应有的保障。

同时,编校工作是十分繁琐细致的工作,一本书稿为了达到质量要求责编反复审读,针对某些问题要从头到尾单独审查。这期间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也许只有相关人员才能体会,但是在年终考核的时候大部分单位只注重发稿字数(实际工作字数是发稿字数的2~3倍)、选题数量、出版数量、码洋之类。对编校质量没有考核、没有奖惩、没有激励。

2.2编辑自身意识不够,职业素养低或者能力不够

如果一个出版单位没有一套完成的质量保障体系,很容易让入职的新编辑忽略编校质量的问题,从而思想上不够重视,片面追求数量、效益,而忽视质量。也有的编辑跟图书专业不对口,本身又不加强学习,在编辑加工过程中,出现知识性的错误。或者懂专业不懂编辑标准,也容易出现差错。

经常听到:“无错不成书”,“差不多就行啦,作者也没有那么多时间一个字一个字的反复看”,“学生也不会好好学”,“大部分人都看图,只要封面美、图好看就行”之类的话。如果每个编辑都是这种思想、这种态度在做书,那编校质量可想而知。

2.3有些培训过于形式化,针对性不强

每年都有新编辑培训、继续教育学习。新编辑培训班其他老编辑为了完成学时也可以参与,但因为每年的授课内容没有太大的变化,老编辑不够重视,培训过程中带着书稿或者睡觉、玩手机。这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编辑对培训的重视度,使培训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2.4任务繁重,工作量超负荷

近几年,在全国出版社数量没有较大增加的情况下,图书品种却猛增。有的单位一个编辑年出书量约30~40种,平均一个月3本左右。还有的出版社规定出版字数一年600万字,实际工作字数1000万字以上(编辑加工加校对),可谓是工作量巨大。在有限的时间,又想快速出书,又想保证质量,那是常人很难做到的事情。加上有些出版社编辑分工不细化,一个编辑从组稿、签合同到排版、文字加工、封面设计、印刷装订乃至后期的图书宣传,都事无巨细地全程负责到底。这么高强度的工作,既要速度又要质量很难,所以编校质量差是难免的。

3 对策与建议

针对目前的一些问题,新闻出版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力度监督出版企业图书质量。当然更重要的是出版单位和编校人员自身要重视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完善图书质量管理,严格落实三审三校制

(1)单位要重视,在内部形成良好的氛围。编辑工作是出版社的核心工作,而图书质量又是编辑工作的重中之重,一部质量好的图书可以给人启迪,授人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一部质量差的图书,则会误导读者,特别是实用技术类的图书如果出现严重知识错误,将没法正常指导生产。就像现在朋友圈的一些文章,因为没有专职编辑校对,很多不科学的东西以讹传讹,甚至引起大家的恐慌,如一些关于养生知识的文章,本身就错漏百出、前后矛盾,造成很多不良的影响。因此出版社一定要严格三审三校,制定相关的奖惩措施,相互监督,定期抽查。在内部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大家明白图书质量的重要性,端正态度,不要让“无错不成书“这种思想存在。

(2)根据情况实行必要的奖惩制度,提高编校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对超额完成的字数给予一定程度的奖励,从而提高编校人员积极性。对质量不合格的要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加强编校人员的责任心。

(3)加强编辑学习,做好上岗培训,强化编校人员的职业道德。对新入职的编辑进行上岗培训,基本的编校规范和职业道德必须具备。可以由本单位资历较高、责任心强的老编辑进行授课培训,因为这样针对性比较强,不至于出现培训学科过于专业化的问题。

(4)适当地减负,不要一味追求码洋和品种数,多打造精品和单本重印量。在时间一定的情况下,打造一本质量高精品图书,也许比出两三本一般图书所产生的效益还高。

(5)细分编辑工作,策划编辑和加工编辑进行细分。这样可以解决既要精心策划,又要高质量编辑加工的矛盾。因为精心策划和编辑加工同时进行难免顾此失彼,因为审稿加工的过程需要集中精力,一旦分神,错误很容易遗漏。

3.2编校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

(1)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歌德曾说过“人不光是生来就拥有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作为一名编辑,我们不但要具备编辑基本知识,还要广泛涉猎各个方面知识,成为一个“杂家”。要随时关注行业领域的新发展、国家的新政策、出版行业法律法规;不但要掌握图书生产的各个流程,还要随时关注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只有不断学习,提升学习能力,提高自身素养,才能胜任本职工作。

(2)端正态度,提升编辑识意。虽然《现代汉语词典》等中型辞书都有国家资金资助,并且每年销量很可观,但是辞书编辑们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他们仍然不断探索市场,精益求精。现在图书出版争先恐后,内容为上才能赢得读者,不要一味地求快求多,图书承载文化传播功能,编辑人员肩负知识传播的重任。既然花了时间,我们就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2014年笔者参加了辞书培训班,原以为这个培训班跟其他培训一样,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深深地被辞书编辑工作人员感动。特别是轻工出版社马静副总编讲授的一课,深有感触,不管她的十年坚守是不是值得,至少她为文化坚守这种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编辑人学习。现在的我们急功近利,也许只是把这份工作当作赚钱的途径,而忽略了我们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要责任。巢峰先生说:辞书工作者要有忘我的奉献精神,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要有严谨的工作作风,要有科学的工作态度,而这句话同样适合于一般图书工作者。

3.3培训方式多样化

除了参加新闻出版相关单位组织的培训外,出版社内部可以定期的进行编校质量的交流和培训活动,老编辑不但功底扎实,而且经验丰富。并且从事图书行业的人员素质较高,有为人师表的高尚风范,他们也愿意把自己的经验跟大家分享,优秀的经验一定要传承下来,不能随着老编辑的退休,让一些优良传统素质流逝,那将是出版行业的悲哀。

4 结语

当前社会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也为出版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在追求数量的同时,更要提升图书的质量,这是出版发展的核心,是我们每一个编辑人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

[1]张志林.强化编校人员质量意识,努力提高图书编校质量[J].河南社会科学,2005:13(5).

[2]陆向军.图书编校质量问题及其对策[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0:24(2).

[3]冯会洲.图书编校质量问题分析与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16).

[4]陈东明.强化审稿业务提升编校质量[J].出版参考,2016:1.

2016-05-08

张华(1981—),女,编辑,主要从事园林园艺类图书编辑工作。

G242

A

1674-9944(2016)15-0257-02

猜你喜欢
编校出版社图书
我等待……
图书推荐
中国首个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发布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班里有个图书角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石油工业出版社
编校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