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2016-11-30 10:32周国辉
中国科技纵横 2016年17期
关键词:战略发展

周国辉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云南分公司,云南昆明 650000)

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周国辉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云南分公司,云南昆明 650000)

由于全球各国对传统能源的过度使用,国际能源危机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因此,世界各国积极进行新能源的发展,而光伏太阳能产业作为新型能源,更加具有优势,丰富的太阳能资源能够缓解人类能源使用危机,并且可以为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通过对我国光伏产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希望能够为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提供帮助。

光伏产业 发展 研究

1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消耗极快,并且未对传统能源的使用制定合理保护措施,导致我国面临严重的能源危机。所以,我国必须加强对光伏产业的重视程度,积极为发展光伏产业提供便利;同时正视太阳能的巨大应用市场,扶持光伏产业,促使其成为我国未来发展战略能源,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保证。

2 中国光伏产业存在的问题

2.1市场供需失衡压力持续增大

光伏产业属于新兴行业,具有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现阶段中国光伏产业处于发展阶段,很多方面仍具有不足之处,进而导致光伏产业受到一些压力。通过对相关数据调查分析可知,全国太阳能产能每年增长趋势渐长,但是同太阳能电池供给量相比较,中国光伏需求量效果不够理想。当今时期,我国光伏需求量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但是产能已经可以满足全球未来两年的光伏需求。中国光伏需求量,已经远远落后于产能的发展脚步。因此,我国政府必须针对此种情形提高重视,防止被国外企业趁虚而入,妨碍我国光伏产业发展。

2.2行业规范难度较大

现阶段,中国光伏产业市场较为零散,缺乏一定秩序,政府需要继续进行整合与规范。比如说浙江省光伏企业,数量已经在全国遥遥领先,虽然企业数量众多,但是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进而影响光伏企业的未来发展[1]。由于设立标准较低,很多光伏企业不管是技术层面、还是发展规模,都存在参次不齐的状况,很多不具有光伏行业标准的企业都可以进来。尽管我国政府已经出台《太阳能光伏行业准入条件》,并且明确规定企业所应该具有的研发能力、或者发展规模等信息。但是依然存在很多企业不满足光伏产业的标准,相关部门需要实施具体措施进行整改。所以,中国光伏产业继续急需行业规范。

2.3发展战略执行主体不明确

发展战略执行不够明确,是中国光伏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当前阶段,中国光伏产业受到多个部门管理,多头管理容易带来一些问题,导致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方向不确定,相关标准的制定也不够统一。中国光伏产业缺乏统一领导和管理,导致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受到极大程度的限制;并且使光伏产业的战略控制、调整等工作带来影响。

2.4国家对光伏产业发展战略的认识不足

我国政府尚未对光伏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性给予足够重视,可以从过往的能源发展规划方面了解到,我国主要是采取相关技术、以及提高能源利用效果,以此实现能耗的降低,并非是积极发展新型能源。也就是在能源代替选择方面,我国政府还是比较倾向传统能源,例如火电、水电等等。由此可知,我国政府对光伏产业认识不足,对光伏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2]需要加强。

3 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战略分析

3.1产业战略定位

早在2007年,我国政府就针对光伏产业进行合理规划,出台多个政策对光伏产业进行扶持。但是,此种力度还远远达不到要求,我国政府需要对光伏产业做到深刻认识,在规划可再生能源的基础之上,还需要针对光伏产业独立制定长远规划,明确光伏产业战略定位,进而为光伏产业指明未来发展目标,并且为光伏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确保其能够顺利、有效的开展。现阶段,光伏产业已经进入较快的发展时期,全球每年的光伏产业规模都逐渐提升,面对如此庞大的发展空间,我国光伏产业必须紧抓此发展机遇,进而做大做强我国光伏产业,保证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强大竞争能力[3]-[5]。在对光伏产业发展战略进行规划时,切记出现片面性和局限性,需要从全球范围内、国家未来发展战略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计划,保证此发展战略具有可行性和多层次性。对于光伏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还需要充分考虑到对太阳能的开发、使用、以及管理等流程,全面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发展问题,以此确保我国光伏产业战略规划可以顺利达成。此外,还需要针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而及时调整战略规划。

3.2产业发展规划

中国光伏产业需要制定合理可行的发展规划,并且不断建设和完善光伏发电试点工作,以此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当前阶段,中国光伏产业可以重点发展电池、以及相关组件等行业,尽管配套产业尚未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作为基础性质的制造企业和使用企业,需要大力配合关键设备的研发工作。只有相互间努力合作,才有利于关键技术的研发,最终推动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薄膜太阳电池在中国光伏电池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加强其产业化发展,并且针对新型材料薄膜电池、以及双结型薄膜电池,提升研发速度,以此促进薄膜电池的进一步完善。我国政府也需要大力扶持产业发展,积极进行正确指导,建立健全相关保护制度,对知识产权和产品创新给与肯定和支持,以此促进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工作。不仅如此,我国还需要大力培养光伏产业人才,有利于为光伏产业的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在逐步完善产业相关制度之后,还需要加强科技研究和科技创新,特别是双结型薄膜技术、高纯硅材料提炼技术等等,不断进行技术突破,使我国光伏产业具有较大的竞争实力。中国光伏产业只有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扩大发展规模,加大资金投入,才能巩固和发展中国光伏产业世界领先地位。

3.3改善市场发展环境

光伏产业需要在良好的市场环境中发展,通过改善市场环境,有利于避免光伏产业受到市场波动因素而影响自身发展,并且可以有利于战略效果的达成。首先,中国政府需要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成立相关扶持制度体系[6]。针对光伏发电的并网标准,中国政府需要技术进行完善,确保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方向正确,光伏产品质量性能更优。此外,还需要构建监管体系,以此推动光伏产品的研发工作进展。通过不断完善行业标准体系,才能够使市场更加有秩序、有规范性,防止出现恶意竞争的情况。其次,中国政府还需要构建光伏产业认证体系。组建专门的认证机构,对国内光伏产品进行检测,通过与国外产品进行对比,明确我国光伏产业发展中的不足。并且通过认证机构,有利于提高我国光伏产品认证的积极性。

3.4 政府扶持产业

只有加大研究力度,提高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技术能力,才能提高中国光伏产业竞争能力,进而确保中国光伏产业引领世界光伏产业发展潮流。因此,中国政府必须全面重视光伏产业,充分了解其重要意义、以及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推动作用,并且制定合理可行的政策制度,确保能够为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创建良好的发展空间。中国政府对于光伏产业的大力扶持,可以从生产要素方面着手,生产要素是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战略达成的重要基础。中国政府可以组建专门机构,对现阶段中国光伏产业进行全面调查,对于其中存在的不完善之处、薄弱环节、或者可能会对产业未来发展造成制约影响的因素重点研究,增加产业化基金的投入,并且积极鼓励学者和官员共同开展研究工作。此外,对于光伏产业的税收方面,中国政府可以适当进行调整,开展相关优惠政策,针对性的进行所得税减免,全面扶持中国光伏产业。

3.5进行横向整合 大力发展配套产业

客观来说,中国光伏产业在很多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比如说设备制造方面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比如说包膜设备,其应用材料主要掌握在国外企业中;而多晶硅铸锭炉,我国的研发工作刚处于起步阶段。总而言之,光伏产业的配套设备对于产业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产品的性能[7]。所以,中国光伏产业需要加强技术层面的研发,以此推动设备的进步。设备制造业的落后,使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一定限制,因此中国政府需要重点关注设备产业,推进设备产业不断国产化,不再受限于国外设备制造商。中国政府在出台各种扶持政策之外,还需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为光伏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方向,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并且积极引进国外设备,不断研发实现其国产化改造,以此促进中国自助配套产业的形成。

4 结语

总而言之,光伏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当今时期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光伏产业对于我国未来发展战略规划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我国政府必须给与足够重视,在立足于自身国情的基础上,积极学习外国扶持光伏产业的优惠政策,并且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合理定位光伏产业,合理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确保为光伏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1]李延辉.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战略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4,(7):242-242.

[2]肖翠仙.中国光伏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4(3):117-118.

[3]潘涛.中国光伏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4(3):14-15.

[4]辛魁武.中国光伏产业市场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商贸,2014,(12):169-170.

[5]闵秀红.从中国光伏产业困局看新兴能源国际发展战略[J].商,2014(11):249-249.

[6]马玉瑛,唐荣滨.世贸规则与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4(3):52-53.

[7]袁见,安玉兴.基于政策文本视角的中国光伏产业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7):49-50.

猜你喜欢
战略发展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战略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三步走战略搞定阅读理解
战略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扩大开放是长期战略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