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玉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图书馆,河南郑州451150)
“互联网+”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体系的构想
张玉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图书馆,河南郑州451150)
文章介绍了“互联网+”的概念、内涵及其与图书馆的关系,阐述了“互联网+”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体系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今后“互联网+”与图书馆服务的发展方向。就“互联网+”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体系的应用进行多方位的构想。最后,关于应对“互联网+”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体系所应注意的创新发展方面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高校图书馆;“互联网+”;移动服务;构想
所谓“互联网+”高校图书馆就是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来解决图书馆所面临的信息技术问题,使传统的图书馆行业与互联网碰撞、融合,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1.1“互联网+”的提出
“互联网+”(Internet+)概念的强化是2015年国内外信息和科技创新领域的热点研究主题之一。有数据显示在2015年11月19日“互联网+”的百度搜索指数竟然高达9.518。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互联网+研讨的热潮。自2016年3月份以来,我们在采书的过程中,发现几乎一半以上的新书是关于“互联网+”。
通常认为,“互联网+”这个词起源于国际董事长兼CEO于扬,2012年他在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首次提出。2015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在其人大议案中正式提出“互联网+”概念。几乎同一时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并于同年7月签批《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自此,“互联网+”正式进入人们的视线,并引起了各界人士的深刻认识[1]。
1.2“互联网+”的内涵
简单来说“互联网+”的含义就是“互联网+”传统行业,使相对较成熟的传统行业在新兴的“互联网+”的沃土中更加茁壮的成长。或许很多人认为“互联网+传统行业”是等同于“传统行业+互联网”,其实不然。一个简单的加号,其前后位置的改变却意味着主次关系的改变。“传统行业+”互联网只是将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或者媒介,主体仍是各行业,互联网只是辅助。
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的传递方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互联网发展的大背景下图书馆也即将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2016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其中,2015年新增网民3 951万人,增长率为6.1%,较2014年提升1.1个百分点,网民规模增速有所提升[2]。同时,移动互联网塑造了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互联网+”行动计划不断助力传统行业发展,互联网对于整体社会的影响已进入到新的阶段。
第二,移动互联网也在渐渐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的终端在微博、微信、QQ、论坛上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也可以用一些信息网站来搜集和比较信息。
第三,据CNNIC发布,截至2015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有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只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1.27亿人,占整体网民规模的18.5%[3]。《报告》显示,网民的上网设备正在向手机端集中,手机成为拉动网民规模增长的主要因素。
只有学校和图书馆的决策层重视互联网的作用,将其从工具层面、渠道层面提升至战略层面,才能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先导力量。例如目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就非常重视“互联网+”图书馆的发展战略,我们的借还书和图书采编等一系列服务均采用汇文文献信息服务系统,引进图书自助借还系统、书目自助查询系统、电子阅览室管理系统、门禁自动管理系统。另外师生也可以通过歌德电子书借阅机或者超星移动图书馆把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期刊等,“扫一扫”下载到手机。这些方式为本校图书馆开拓了新的服务方式,更好地满足了师生多元化的读书需求。
移动互联网及其终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便捷、普及、个人化的优势。下面主要阐述基于互联网的图书馆创新具有的形态特征。
3.1移动自助服务
广泛意义上的自助服务需要服务终端,主要用于缓解营业厅人流大的问题,提高业务办理的速度,目前主要应用于银行、电信、电力、医疗、航空、零售等行业。以此类推,把它用于高校图书馆,也可以达到节省人员开支,降低成本等优点。并且如果有了自助服务还可以让读者足不出户便可以畅享图书馆的知识海洋。
自助服务实现的关键是实现图书馆移动服务平台与图书馆OPAC系统的无缝对接。读者可以通过OPAC实现图书的查找和借阅、预订等功能。但是,传统的OPAC系统的终端固定,使其适用范围比较狭小。然而移动OPAC的产生却完全打破了固定终端的弊端,使读者只要在有网络的地方随时在闲暇时间进行碎片时间的查阅,查询及预定图书。同时读者还可以自由选择新书推荐,还书到期提醒,咨询问答,公告等一些信息交流功能[3]。
3.2移动搜索服务
在搜索引擎和互联网发展的大背景下,图书馆也在开展全方位的数字化服务创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创新之处就是图书馆的移动搜索服务。与传统互联网搜索相比,移动搜索汇总了智能搜索、语音搜索、语义互联网等,结合各种各样的搜索方式,为用户提供了广泛的垂直和水平搜索体验的同时也为用户带来了很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4]。移动搜索具有自己很大的优越性,其具体特点如下:
3.2.1便捷性。与传统的互联网搜索相比,移动搜索终端设备具有体积小、易携带、自由便利等特点,用户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利用无线终端设备自由、快速地获取及时的信息资源。
3.2.2准确性。移动搜索根据用户搜索的目的性强,及时性要求高,同时又受到移动终端设备屏幕小、接入速度慢的限制,可以为用户提供简约化和实效性的查询服务。同时,移动搜索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具备较强的自然语言分析对答能力,为用户提供最精华、最准确的信息。
3.2.3个性化。移动搜索为用户量体裁衣,结合用户的搜索历史、个人偏好、地理位置、搜索习惯等特点进行分析筛选,为用户定制最为符合个人需求的搜索功能。
3.2.4广泛性。移动终端的普及率远远超过电脑,与互联网搜索相比,移动搜索拥有更为广泛的用户群体。
目前高校图书馆通过搜索引擎和图书馆文献资源数据库服务商的合作,对图书馆向互联网开放,实现个性化检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目前笔者所在的高校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与超星公司合作,使用“学术资源发现平台”检索系统,可实现对离散的纸本资源和购买的电子资源真正实现一站式访问。这极大地提高了读者的阅读效率和阅读质量,读者只需要登录图书馆网站,经身份验证后在线下载电子书刊,利用手持设备就可以阅读,促进了高校图书馆在数字化方向的发展。
3.3移动阅读服务
近年来,在我国网络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移动阅读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2015年1月,我国TD-LTE4G用户规模已经突破1亿。2月27日,工信部向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放FDD经营许可证,4G用户规模有望实现飞跃式突破,中国全面进入4G时代。并且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58.1%,较2013年的50.1%上升了8.0个百分点,首次超过了图书阅读率。并且移动阅读的载体很广泛,除电子书阅读器外,其他产品如平板电脑、手机、MP3、MP4、掌上游戏机、PDA、MID、上网本、GPS、电子相册、手持电视、录音笔等均具备阅读电子书的功能,利用上述产品,图书馆能够实现业务的移动延伸,使读者随时随地获取和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5]。就近年来的发展,我们预测未来的时间内移动阅读将成为数字阅读的主要方向。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18~70周岁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者中,18~39周岁人群占了76.8%[6]。也就是说目前青年人是移动阅读的主要群体,而且这个年龄段的人以大学生为主。因此,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聚集地的高校图书馆,在提供移动阅读服务方面肩负着更重要责任。
关于移动阅读服务的阅读体验方面,在研究相关的文献信息后得出以下几点需要注意的问题:
3.3.1文本显示效果。文本的显示效果和文字缩放、重排与多栏显示等息息相关。因为大部分的移动设备屏幕较小,如果文本显示效果不佳,就会影响阅读。例如缩放文字,会导致文字无法识读;以重排为基础的流式阅读,会导致文字溢出边界,读者要横向滚动页面才能阅读。
3.3.2阅读功能。阅读不只是显示文字、表格和图片,读者要能够在移动环境中顺利阅读,需要客户端具备一些基本功能,特别是非线性阅读功能,如加标签与注释、内置字典等。
3.3.3媒体需求。移动阅读引起媒体需求变化。近年来国外出现了一种新的电子资源类型,即比图书短、比文章长,称为e-single的文献,这种电子资源适应了移动环境,契合移动中的用户使用。
当前我国国民数字阅读的主要方式是移动阅读。移动阅读的个性化需求,持续影响移动阅读产品多元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未来的移动阅读产品需要在消除同质化上下功夫,提高内容质量、提升用户体验,注重产品创新,注重加强用户参与感,形成多元化、差异化的发展格局。
3.4移动学习社区
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主要以SMS模式、WAP模式和手机客户端模式等来开展移动学习[7]。然而近年来高校图书馆大多是将数字图书馆内容直接照搬到移动终端上,并没有根据大学生的移动学习需求与移动终端的特点对移动阅读内容进行调整。我们认为,高校图书馆应根据移动学习环境的特点和当代大学生的需求,适当控制每个移动学习内容单元的规模,并对移动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编辑加工浓缩,以适应移动学习的需求。
优化高校图书馆的移动学习社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针对当前的大学生主要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为移动学习阅读终端的需求,高校图书馆也应重点开发基于此的移动学习客户端软件、WAP网站,同时兼顾其他移动终端设备。
第二,根据大学生对即时性和个性化移动学习阅读的需求,即时开展移动学习服务。根据大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通过挖掘分类订阅、用户行为特征等,有针对性地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
第三,根据大学生对移动学习交流的需求,自建或利用公共平台建立移动学习社区,鼓励大学生之间开展日常学习交流,鼓励老师、图书馆员利用移动学习平台及时与大学生互动、交流,即时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第四,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移动学习服务平台与其他学习平台的不同优势,将高校图书馆移动学习服务和现有校园与课堂教育、网络学习服务进行分工协调,共同为大学生服务。
通过对“互联网+”的理解,针对高校图书馆在此方面所带来的管理与服务问题,应该做到如下几个方面。借助目前快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使其完全渗透到高校图书馆领域,加强“互联网+”高校图书馆的顶层设计;做好图书馆“互联网+”基础平台支撑工程的建设工作,一定要稳扎稳打,务实求远;制定并且完善“互联网+”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其在良好的社会条件下扎根生长;创建完善的“互联网+”的安全平台,适时对图书馆的大数据服务链进行检测和检查,主动发现并清除各种安全隐患,保障系统稳定、顺畅运行[8]。
[1]韩翠峰.“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转型与发展[J].图书与情报,2015(5):29-32.
[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互联网天地,2016(1):37-44.
[3]刘金玲.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图书馆移动服务体系构想[J].现代情报,2012(8):12-15.
[4]韩丽.移动搜索在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中的应用前景展望[J].现代情报,2012(8):75-77.
[5]付跃安,黄晓斌.试论我国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发展对策[J].图书馆工作,2012(3):33-36.
[6]王琦,陈文勇.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利用率的影响因素与应对策略[J].图书馆学研究,2014(18):59-63、43.
[7]李英孝.高校图书馆开展移动学习创新模式研究——基于MOOC课程模式[J].河北科技图苑,2014(4):36-38、7.
[8]张兴旺,李晨晖.当图书馆遇上“互联网+”[J].图书与情报,2015(4):63-70.
The Idea of"Internet+"Mobile Service System of University Library
Zhang Yu
(SIA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Library of 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Henan 451150)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Internet plus”and its relation with library,elaborat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Internet plus”mobile service system of university library,and puts forwar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Internet plus"and library service.The application of"Internet plus"mobile service system in university library is conceived from multiple ways.Finally,it provides reasonable suggestions on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that should pay attention to,soas to deal with the"Internet plus"mobile service system of university library.
university library;"Internet plus";mobile service;concept
G252
A
1671-0037(2016)04-80-3
2016-3-19
张玉(1987-),女,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