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曙光
(常州工学院 体育教学部, 江苏 常州 213002)
大型体育赛事申办热潮的政治文化解读
方曙光
(常州工学院 体育教学部, 江苏 常州213002)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法,从政治文化的视角对我国大型体育赛事的申办热潮进行解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型体育赛事申办热潮的政治文化动因表现在展现大国威仪、体现政治正确和彰显民族待客心态等3方面;面对大型体育赛事的申办热潮,需进一步加强安保工作、平衡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避免其沦为政绩工程等方面的政治文化问题;在未来,考虑到大型体育赛事强大的政治文化影响力,我国大型体育赛事的申办热潮并不会减退,但其形式,或许会采用更为民主的听证制度,其重点,可能是为了带动足球的发展,积累经验、声望以及政治筹码。
竞技体育;政治文化;大型体育赛事;申办热潮
G80-051
A
1009-9840(2016)04-0001-04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体育的大年,我们将迎来体育发展的“黄金时期”和一系列大型赛事如上海田径大奖赛、汤姆斯/尤伯杯羽毛球公开赛、中国网球公开赛等,加之2015年申办成功的男篮世界杯(2019)、北京冬奥会(2022)和杭州亚运会(2022),中国将逐步进入大型体育赛事的密集期。毋庸置疑,这是令人振奋的,但同时,也引发了媒体、专家以及学者们的担忧,即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意大利、德国、瑞典、挪威以及发展中国家南非、越南、巴西等对大型体育赛事的“理性放弃”,中国却热衷于大力申办。在全球经济日益低迷,国际局势持续动荡以及投资费用水涨船高的背景下,大型体育赛事究竟是利国利民,还是劳民伤财,赛事的申办,忽略了征询“纳税人”的意见。种种问题,仅局限于经济层面可能难以进行全面评价,或许通过政治文化的视角进行解读,方能让我们得到一些新的启发。
1.1展现大国威仪: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指国家的重要事务在于祭祀与军事活动。虽然现代社会的文明程度在不断提高,直接军事对抗的可能性也远远低于冷兵器时代,但“祀与戎”却并没有因此而消减,而是以大型体育赛事象征性地展现出来。在祭祀方面,古希腊奥运会被认为“是一种泛希腊的宗教庆典”[1],现代大型体育赛事虽然在形式和内容上少了一些宗教庆典的意味,但其内在逻辑,却极有可能是依托奥林匹克精神的“外衣”,有意或无意地进行民族情怀、民族精神等“内核”的表达与宣扬,甚至会演变为一种“民族主义的想象仪式”[2],如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成为华约和北约两大组织“冷战”的角逐场;再如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对英国医疗体系的刻意植入等等。在军事方面,大型体育赛事实际上已经幻化为观念层面的“军事对抗”。第一,它的相当一部分比赛项目,就是脱胎于古代的军事和狩猎活动,如射击、射箭、投掷、击剑、马术、拳击、摔跤等等;第二,运动员和运动队之间的比拼通常被认为是“民族国家之间的竞争”[3];第三,颁奖典礼和奖牌榜(或胜负排名)则更像是每日的战事总结;第四,媒体在体育赛事中频繁使用的“血洗”、“保卫”、“成王败寇”、“兵来将挡”等一系列含有军事意义的词汇,已广泛地为大众所接受。综上所述,就“祀与戎”而言,大型体育赛事蕴含着“国家仪式的重构”[4]和“没有硝烟的战场”两方面的深刻含义。基于这两方面的含义,中国是有理由积极申办的。
当然,这也是有深刻的历史根源的。近代以降,欧美日等国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屈辱和血泪写满了中国近代史。尽管在40年代和50年代我们取得了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胜利,但却异常艰难,并且遗留了大量至今悬而未决的问题,如钓鱼岛的归属,南海争端以及台湾的统一问题,等等。但正如前文所述,在当今社会,国家之间直接的军事对抗极其少见,中国又必须向世界展示今日的中华民族远非往昔的“东亚病夫”,必须通过一种途径完成心理层面对侵略国的“复仇”。在这种情况下,大型体育赛事正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象征意义的“战争”空间:通过比赛的胜利,获得心理层面的慰藉,从而达到振奋民族精神,宣扬国威的目的。如每逢与日本队的比赛,民众必定群情激愤,“输谁不能输日本”几乎成为民众的心理底线;再如2015年男篮亚锦赛决赛结束之后,一些媒体甚至发布了以“男篮击败菲佣”为题的带有政治隐喻的报道。可以说,类似的事例反映出大型体育赛事“祀与戎”的功能:宣扬大国威仪。
1.2体现政治正确:体育外交,纵横捭阖
在新中国外交史上,体育曾经扮演过极其重要的角色,如为人所熟知的中美、中日之间的“乒乓外交”,而本届政府则更加重视体育的外交作用,仅2009-2015年间,中国政府就开展了多达8次的足球外交。2014年习总书记出席俄罗斯索契冬奥会,更是开创了中国元首出席境外大型体育赛事的先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体育已经成为中国外交事务中的重要一环,因此,积极申办大型体育赛事,体现得是一种“政治正确”抑或政治需要:一方面,体育外交不仅需要走出去,更需要请进来;另一方面,以东道主的身份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是邀请国内外首脑的大好时机,进而也为我们提供了绝佳的权衡各方利益的平台,比如接待国外代表团的问题、安排各国首脑位置、座次的问题,等等。据媒体报道,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国领导人曾举行了70多场会谈,礼宾官对座次的安排也被媒体视为带有“中国希望赢得世界强国理解,同时又希望广交亚洲朋友”[5]的政治内涵。再如2014年南京青奥会,习总书记开展了一系列的体育外交,和多国领导人谈及了中东局势、马航事件、乌克兰问题等诸多国际议题。由此可见,大型体育赛事提供给外交的“积极的外部效应”是一览无余的,因此,作为在当前复杂国际格局中需要纵横捭阖的中国,作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作为追逐着“梦想”的中国,是一定要积极申办具有重大外交意义的大型体育赛事的。当然,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的目的并非只为外交,而是因为“无论古代还是当代,作为一种综合活动,体育就从未摆脱过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影响”[6]。
1.3彰显民族心态: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语出《论语·学而篇》。这句名言之所以在今天仍熠熠生辉,是因为它不仅反映出中国人对待宾朋的热情,更间接折射出中华民族“恋土”以及“重礼”的文化心态,这在申办大型体育赛事方面也有所体现。其一,中华文明孕育于农耕文明之上,农耕文明的基本特征就是人身对土地的高度依附,需要“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还需要顺应天时和地利,即“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所以,在传统观念中,中国人必须紧守着一方土地,因而鲜有机会去四处游历,远方宾客的到来,就显得弥足珍贵了。其二,与海洋文明和高原文明的主动探索乃至掠夺相比,农耕文明更需要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这也造就了中国人圆融的处事风格,“重礼”的文化得以沿袭至今。因而,宾客的到来,是一定要做到以诚相待、有礼有节的,是一定要尽到“地主之谊”的。这正如大型体育赛事前夕,媒体、政府关于“做好东道主,办好xx会”的动员或宣传。其三,中国自古便以“中原”、“中华”自居,且号称地大物博,富庶丰饶,这种传统心态,与当前我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身份,为“不亦说乎”的后续付出,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较为雄厚物质条件,因此,只要中国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一定会倾尽所有,让远方宾客满意而归。
综上所述,中国热衷于承办大型体育赛事是具有深刻的政治文化原因的,但同时,也应当注意多方面的问题。
2.1国际层面:需要强力的安保工作确保政治安全
国内学者在“体育是象征性狩猎”[7]的理论中曾指出,大型体育赛事在某种程度上,为恐怖分子提供了良好的“狩猎场”,狩猎场中的猎物,就是体育场内的观众、运动员、工作人员以及各国的嘉宾和政要。在国际上,除了大型体育赛事,似乎也没有其他活动能产生如此大的效应,能聚集各个国家和各个社会阶层的人物。因此,如果恐怖组织将大型体育赛事作为袭击目标,其阴谋一旦得逞,将严重影响国家的政治安全和国际影响力。历史上相关的案例屡见不鲜,如2015年发生的巴黎暴恐事件,就涉及到法国和德国的足球友谊赛,而比利时布鲁塞尔更是在此之后进入最高警戒状态,取消了“所有的体育比赛”。再如2013年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2013年阿富汗马背叼羊比赛遇袭等等,均对受害国产生了极大的不良影响。在我国,大型体育赛事的安保压力更为巨大,首先,民族分裂势力和极端势力已经在新疆、北京、云南制造了多起事端,体育赛事也有可能成为他们的重点目标;其次,申办大型体育赛事的各大城市,不仅人口总量巨大,而且密集程度也相对较高,如果发生安全事件,可能会造成更为严重的“政治次生灾害”。再次,虽然中国近几年发展壮大,但当前的国际局势依然错综复杂,大型体育赛事一旦发生安全事件,可能给某些怀有敌对之心的国家以机会,成为他们在政治、人权方面攻击中国的借口。因此,我国的大型体育赛事必须有强有力的安保,否则出现安全问题,在国际上会造成恶劣的政治影响。
2.2国家层面:注重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的平衡
西方经济学家曾提出“理性经济人”的概念,所谓“理性经济人”,指的是人在从事任何活动的过程中,都一定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事实上,国家也是如此,中国申办如此之多的大型体育赛事,并非是民间所说的“人傻钱多”,而是希冀以经济的付出换取政治的回报。故而,当前问题的本质并非是亏损多少,而是经济方面的付出能否与政治回报大致相当,这实际上也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机会成本”。但在民众思维中,大型体育赛事耗费的社会资源并非是“机会成本”,而是“沉没成本”,即大型体育赛事只是单纯地投入了财力、人力和物力,并不能够收回或产生任何经济效益。当然,这是可以理解的,所谓“仓廪实才能知礼节”,普通民众在绝大多数时候只会关心自己的生活,对国家层面“看不见,摸不着”的政治策略或意图缺乏了解。而作为政府来讲,对于大型体育赛事的机会成本又是无法进行准确判断的,因为这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某些保守的国家可能会选择退出或放弃,比如斯洛文尼亚、巴西、越南放弃的2013年世界大学生冬运会、2015年美洲杯足球赛和2019年亚运会,某些激进的国家则可能选择持续申办。在历史上,以激进的做法“赌赢”的国家也并非没有,如1988年汉城奥运会,就极大振奋了韩国民众的士气,由此带来的积极影响,不仅推动了韩国经济的腾飞,更成为其政治稳定的催化剂。只不过,政治方面的受益可能并非像经济那样显现的立竿见影。因此,综上所述,政府和民众对待大型体育赛事的迥异态度,是基于不同出发点造成的。在此,我们也建议,政府也应当做好权衡,既要注意民生,又要考虑政治影响,这当然是一个较大的难题,或许需要从经济学、政治学的角度进行综合考虑和论证。
2.3地方层面:避免大型体育赛事沦为政绩工程
政绩工程,指“某些领导干部为了标榜工作期间的业绩,不考虑民众的实际需求,利用权力兴办的浮华无效。并可能劳民伤财的工程”[8]。近年来,为申办大型体育赛事兴建的体育场馆,城市地标以及配套设施成为了民众、媒体以及学者广为诟病的对象,一方面,是由于这些设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回报极低,远远不如民生工程能够为百姓的生活带来诸多实惠;另一方面,随着大型体育赛事的结束,这些设施的使命也宣告基本完成,既很少向公众免费开放,同时还需要大量的资金对其进行养护,在民众的心中,极有可能成为一种城市景观或某任领导“昏庸”、“滥用纳税人钱财”的代名词。但是,对于大型体育赛事,别有用心的官员可能又秉持着另外一种心态。其一,大型体育赛事虽然耗费巨大,但能够增加城市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当地官员的曝光率自然也会提升不少;其二,中央领导人多次的体育外交以国家政策对体育事业的大力支持,无疑向外界释放出极其重要的信号:即国家层面异常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这也给了官员们积极申办大型体育赛事冠冕堂皇的借口,即便是投资巨大,也会将国家政策作为“挡箭牌”;其三,相对于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大兴土木的效果无疑更为直观,更为迅速,尤其在借助现代发达的网络、媒体技术宣传以后,其传播效应可能是立体式的。因此,一些大型体育赛事存在着沦为政绩工程的可能。基于此,监管部门应当对大型体育赛事申办、承办的前后过程,尤其是资金的使用问题进行严格监督和审计,各级政府也应当以“八项规定”、“三严三实”中的“切记走过场,搞形式主义”、“严以用权”、“谋事要实”等精神来要求自身,落实中央关于“廉洁办赛”的指示,避免大型体育赛事沦为地方官员的政绩工程。
3.1可能采用听证制度
听证是指“听取厉害人关系的意见的一种法律程序”[9]。听证的产生和发展,体现了当前执法民主化和人性化的潮流,在世界各国内都有较为广泛的运用。听证制度何时运用在申办大型体育赛事之中,是难以考证的。但是2015年,越南举行“国会听证会”,探讨是否承办2019亚运会,极具典型意义。越南的亚运听证会是顺应民意的表现,它是在“90%的民众不支持承办亚运会”的基础上举行的,并且最终决定放弃亚运会的承办。可以预见,以当前中国的发展形势,以当前政府对民意的重视(如反腐败、简政放权、整顿作风等等),符合民声,顺应民心的听证制度,在大型体育赛事申办上的实施,可能并不遥远。
3.2落脚点或许在足球
中国近现代屈辱的历史给了国家和人民发愤图强的强大动力,体育自然也不例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政治的催动和“举国体制”的护航下,乒乓球、举重、体操、排球、羽毛球、射击、跳水都达到了世界顶级水准,而游泳、田径、击剑、拳击(小级别)等以往的弱项也有日趋进步之势,唯有足球,用尽了各种方法,却依然毫无起色,全国上下皆为之忧心。有理由认为,中国如此热情地申办大型体育赛事,或许是在积累经验,积累声望,积累政治筹码,以国家的强大力量,辅以优势项目的巨大影响力,来推动足球运动的发展,为有朝一日举办世界杯足球赛奠定政治和体育方面的基础。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中国足协第二次动员大会中提出的远期目标:“积极申办国际足联男足世界杯,国家男足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进入世界强队行列”。
3.3中国大型体育赛事申办热潮不会减退
2012年,人民日报以“中国大型运动会是不是太多了?”为题对赛事扎堆的情况提出质疑,引发了诸多专家和学者从经济、文化、环境、民生等角度的探讨,最终的观点几乎一边倒地认为中国申办、承办的大型体育赛事过多,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大型体育赛事应当尽快“瘦身”。但经过时间的检验来看,上述观点显然与当前的事实有所出入。原因可能在于,大型体育赛事的政治文化属性并未被提高到应有的高度进行考量。因此,结合上文的阐述,我们可以大胆预测,未来的中国社会,在智能化日益突出、人类身体日益退化、体育愈发被重视以及国际间直接的军事对话愈发减少的情况下,能够激发大众锻炼热情并暗喻着“政治正确”和军事外交“阵地”的大型体育赛事,依然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着申办的热潮。有所改观的,可能是在保障政治文化正常宣扬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兼顾绿色、廉洁和高效。
[1][3]任海.奥林匹克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2]梁雪村.错置的议题:西方中国民族主义研究的得与失[J].外交评论,2015(2):29-48.
[4]路云亭.国家仪式的重构——对中国体育赛事密集现象的诠释[J].体育学刊,2012,1(1):14-17.
[5]中国人大网.外媒:中国奥运外交展现大国气魄[EB/OL].http://www.npc.gov.cn/,2016-03-15.
[6]刘桥.论南京青奥会开幕式的政治涵义[J].体育文化导刊,2014(12):197-200.
[7]赵犇,王厚雷.狩猎,体育与相关社会问题研究-基于历史人类学视角的考察[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32(3):299-304.
[8]百度百科.政绩工程[EB/OL].http://baike.baidu.com/,2016-03-21.
[9]百度百科.听证制度[EB/OL].http://baike.baidu.com/,2016-02-19.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boom in bidding for large-scale sports events from th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
FANG Shu-guang
(Dept.ofP.E.,ChangzhouInstituteofTechnology,Changzhou213002,Jiangsu,China)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tion and logical analysis are employed to interpret the boom in bidding for large-scale sports events from th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reasons for the boom are reflected in three aspects: showing the dignity of great power, embodying political correctness and highlighting national hospitality. In the face of the boom,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strengthen security work, balance economic interests and political interests, and avoid being vanity projects. In the future, in view of its powerfu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influence, the bidding for the large sports events will not fade in China, yet it may adopt a more democratic hearing system in the form and its focus may be put on the accumulation of experience, reputation, and political leverage in order to promote football development.
competitive sports; political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 large-scale sports events; boom in bidding
2016-05-31
方曙光(1970-),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