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学校体育生态环境构建的理论支点与实现路径

2016-11-30 01:12刘智慧
少年体育训练 2016年7期
关键词:理念生态体育

刘智慧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良性学校体育生态环境构建的理论支点与实现路径

刘智慧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学校体育在长达十几年的教育格局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小学、中学、高中直到大学,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人的整个生命过程所接受的最为系统性的体育教育过程。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后,理应掌握丰富的体育专业性知识,具有强健的体魄,并做到两者完美融合。但在最近几次《全国学生体质检测报告》当中,学生的体质波动明显出现一种缓慢下降的趋势。在多因素的衡量与分析当中,体育生态环境问题逐渐得到重视。当前对于体育生态系统给出的统一概念为:“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人类开展的所有体育运动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各要素间借助能量流动、物质流动、信息传递和价值流动,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形成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人工复合体。”站在生态学的视角下,体育生态要求生态化的平衡性,能够促使良性学校体育生态环境的构建。

1 学校体育生态环境现状

“生态学校”建设理念已经逐渐深入到各个教育阶段,促使学校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现状不容乐观,基于思想认知层面作为考量标准发现,受到传统教育观念以及经费投入层面的制约,学校体育生态化构建依旧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1.1受重视程度明显不足

我国在教育改革方面已经做出多次探索,其中1999年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对学校教育的发展走向做出探索,即以“健康第一”为开展教育的第一目标,注重并全面强化体育工作;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中进一步完善“健康第一”的思想价值,切入点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2002年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当中对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目标作出规定,按照目标优化开设展体育课程。

虽然外部的限制性条件以及指导性条件较多,但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体育价值并未得到全面重视。衡量学校基础性条件的因素依旧是升学率,导致体育课程作为偏门无法与主学科比较,受传统教育体系的影响比较深远。因为这些原因,导致学校主动放松对于体育与课程的重视程度。究其原因,体育课程在学校的分类标准中属于“公益性”课程,受益主体并非学校本身,从而无法得到应有的重视。

1.2区域学校体育发展不均衡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无论是在体育、文化,还是在教育等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种发展状况并非是一种均衡的状态,从总体上来讲,农村地区的资源环境开发程度较低,农村学校体育课程理念以及教学方式十分落后,全新的体育教育手段及理念无法进入,整体上影响体育事业的发展。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在我国,占国土面积16.5%和人口的37%左右的城镇所拥有体育场馆资源比重达到78.8%,而占国土面积83.5%和人口63%的农村地区则仅仅占据体育场馆资源的20.2%。数据能够更直观地呈现出农村与城镇体育资源利用上面的差距。这不单单是资源层面的问题,同时也涵盖思想观念、环境因素等方面。想要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生态环境的构建,则需要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看待整个体育生态大环境。

1.3生活水平与学生身体素质间的矛盾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明显的提升,各级学校的学生在衣食住行等多方面已经有很大改观。教育基础发展走向不单单将成绩作为衡量标准,学生体质问题依旧不容忽视。教育部近年来针对学生的健康监测结果显示:我国检测7~22岁城乡男女学生的体制以及肺活量水平正呈现出持续下降的状态,肥胖学生逐渐增多,近视率的情况也未能得到全面控制。上述涉及到的学生体质问题的产生,根本原因是受到体育锻炼状况的限制,缺乏良好的学校体育生态环境,生活水平与学生身体素质间的矛盾尤为突出。

2 良性学校体育生态环境构建的理论支点

学校承载着高质量、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目标,体育生态环境的构建是推动体育发展的基础性条件。站在理论视角看,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运用到治理环境中,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努力构建生态型治理成为新时期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校体育生态环境的构建,属于构建整个生态治理场域的必然要求。关于良性学校体育环境构建的理论支点,具体表现在3个基础层面。

2.1推动学校体育生态治理内容的更新

体育生态环境得到全面优化,能够推动学校体育生态治理内容得到更新。传统的体育教育体系以及教育环境中,对体育学科的认知程度明显不足,严重阻碍当前体育生态环境的构建。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现代体育教学体系的全面革新,新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先进教育理念的进入,为重新构建适合学生体育学习环境奠定坚实基础,使得体育生态环境治理内容与时代价值完美融合。

2.2为学校体育和谐化治理营造良好环境

良性的学校体育生态环境的构建,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教育环境为其提供支撑条件。环境治理因素作为整个治理体系中的构成元素,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重视。我国教育部所提出的体育课程改革标准中也做出明确规定,要求逐渐将教学重点转移到体育生态环境的构建当中,促使学校体育逐渐与和谐化治理走向融合。

2.3时刻感受学校体育生态宣传力度

学校体育环境构建的针对群体为广大接受体育教育的学生。一方面,强化校园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注重对学校体育教学环境的营造,基于物质以及精神两个基础层面去感染与影响群众,展现出体育和谐治理的必要性及价值。学生作为体育教育环境中的主体,能够承载并感受体育宣传目标。

3 良性学校体育生态环境构建的实现途径

良性学校体育生态环境的构建对学校体育的整体发展作用及价值显著,但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其构建与发展任重而道远。经过实践与总结,笔者得出的实现途径如下。

3.1落实构建学校体育生态环境思想

先进的学校体育生态理念,需要始终秉持着“三大理念”,在思想意识层面注重学校体育全面发展。(1)“以人为本”的理念。良性学校体育生态环境的构建目的是将工作重点放在学生身上,将学生作为体育教育根本。注重引导人、锻炼人、培养人以及发展人这一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注重全面性体育内涵的充分掌握。该理念属于落实构建体育生态环境的基础性理念。(2)强调“健康第一”的理念。该理念自体育教育改革之初就已经被提出并得到重视,学校应该依据改革的引导,树立一种新型的“健康第一”的理念,将这一指导思想作为目标培养的基本出发点与落脚点,应选取一个切入点,以便于形成良好的体育竞争意识与协作精神。(3)强调“终身体育”的理念。体育教学不单单是在学习阶段对学生具有一定价值,在日后工作与生活环境中,价值同样十分重要。综上所述,树立并构建生态环境思想理念,有助于将学校体育与生态体育、终生体育形成对接。

3.2优化并探索生态体育课程改革

如果说学校体育生态思想是基础,生态体育课程改革与优势则是手段。现代教育阶段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按照“健康第一”的基本理念,体育教师通过多角度对于体育素材进行整合与优化,完成对经济运动的全面加工改制。生态体育课程的全面优化,可以以两个基本角度作为出发点:(1)体育教材是体育理论教学的基础性因素,教师通常依据教材内容向学生传递理论知识。学校生态体育课程的改革,采取的方法是简化教材的技术结构,逐步改变纯竞技式、成人化的运动项目,将其剔除或者简化。这样能够避免教材与实际体育情况不符造成与产生的问题,降低教材技术含金量以及水准。在教材当中添加一些既符合教材内容核心,又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可应用类型游戏体育项目。例如,跳远的空中动作、简易排球比赛等。(2)由于学生是整个体育生态教育构建的主体,生态体育课程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兴趣、能力等多元素,抓住运动当中的简易规律,并充分运用这一规律与手段掌握健身的方法与这一项运动技能。将传统体育课程全面优化,有助于探索一个新的发展环境,更深刻地理解与展现出体育教育价值。

3.3建设与打造学校体育优质生态环境

客观的生态环境优化是良性学校体育生态环境的核心因素,包括体育场馆、场地、器材以及设施等多项体育基础性内容。这些基础性要素需要良好的建筑环境、合理的体育布局以及内外部体育运动空间的协调整合,在光线、布局、空气流通等多要素明确的前提下进行生态体育学校的打造。(1)在学校内部充分依据学校资源建设塑胶运动场,扩大绿化面积。而对于农村缺乏条件的地区,学校体育生态环境的建设则需要在积极吸引投资的同时,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条件,开辟体育生态场所,满足生态体育建设目标。(2)传统的体育在教育体系中并未得到全面重视,严重影响其价值。体育器材作为校园构成的一部分,应该进行更新与美化,将生态价值作为衡量体育生态环境的第一要素。(3)以管理制度为约束标准。良好管理制度约束是学校体育生态环境构建的基础性目标,更能够规范学生行为,将生态环境的作用发挥出来。

3.4构建“体育—文化—生态”校园体系

包括:(1)建设体育文化环境,以学校的传统作为目标培养的基本出发点,展现出本学校的文化环境。例如,在学校体育馆、健身房等场所悬挂体育明星的画像或者名人的体育格言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2)强化学校体育文化管理。管理是文化建设的根基,良好的管理才能够真正发挥出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有的学校很注重体育生态文化的建设,但由于不善于管理,导致实效性无法最终发挥作用,各项体育基础设施及资源严重浪费。科学地对校园体育文化进行管理,才能够杜绝上述现象的产生。(3)组织好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学校体育环境中,体育课是最基本的形式,有必要将传统体育课程进行优化。校园体育可以以俱乐部以及相应的体育协会的形式形成互动,拓展学生对于体育认知的视野,多元化的体育文化活动有助于营造一种井然有序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杨利勇.我国体育生态失衡原因与平衡路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3(4):35-37.

[2]陈永辉.“美丽中国”视域下民族传统体育生态文明与建设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9):41-45.

[3]王晓均,张世威,王卫红.学校体育“人本”教育生态的偏失及补偿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1):91-94.

[4]朱欣华.论学校体育生态的构建[J].福建体育科技,2010(3):52-54.

[5]田晓玉.从生态学视角看阳光体育运动发展[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3):51-53.

[6]江文奇,袁国良.学校体育思想集置状态的内生态机理构建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9):105-110.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51X(2016)07-125-03

收稿日期:2016-05-21

作者简介:刘智慧(1984~),硕士。研究方向:体育心理学和大学体育教学。

猜你喜欢
理念生态体育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