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晔斐
(铜仁学院 艺术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贵州民歌引入音乐教育的策略分析
麻晔斐
(铜仁学院 艺术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音乐素材是音乐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而贵州民歌数量巨大,经典曲目也十分众多。将贵州民歌引入到音乐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具备明显可行性与实践性意义。学生是民间音乐的主要传承者、传播者,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将更为显著,通过民间音乐文化引入到音乐教学中对弘扬民族文化,提升民族向心力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研究贵州民歌的特点,总结出将贵州民歌引入音乐教学的相关策略。
贵州民歌;音乐教育;策略分析
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明确指出通过将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作为音乐课程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自豪感,提升学生的民族向心力,传扬爱国主义精神。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与传统中,贵州歌唱形成了丰富厚重的民歌文化,数量繁多又各具特色。自音乐教育普及以来,贵州民歌被不同程度通过不同方式引入了音乐教育当中。回顾不同时期民歌引入音乐教育的路径策略与方法,结合当下贵州民歌引入音乐教育的过程,总结出当中出现的阻碍和问题,进而探索苗族民歌引入音乐教育更为合理的策略。
贵州音乐引入音乐教学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针对不同民族文化历史采取了不同的音乐教学策略和途径。以苗族民歌引入音乐教学为例,首先是以歌舞创作、收集整理的方法策略将其纳入到艺术学校的音乐教学内容,其次是将民族乐器作品作为艺术类院校的声乐专业的项目。
21世纪以来,苗族民歌引入中小学、高等艺术院校的音乐教学,将保护建民间音乐、维系民歌传承和发展区域文化作为首要的教学目的。具体实施策略就是将贵州的民族音乐引入到中小学的音乐课堂当中。
(一)贵州民族社会性质的转变使得民间歌谣部分失传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贵州各个民族原有的农耕社会结构逐渐发生着变化,原本在农耕劳动中产生的民间歌曲也发生了改变。民族歌曲作为民族人民生活中的一部分,他们通过歌唱的形式来教化自己的子孙后代了解自己民族发展历史,通过歌唱的形式来表达爱情、选择配偶、激励劳动等。民歌作为民族社会体系的社会功能,由于时代的进步,这样传统的社会功能逐渐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取代,新文化的流入也使得当地民族不得不接受新的音乐文化,再加上贵州民族内部贫富差距巨大,本地居民大量流向外地打工赚钱。这些问题导致贵州当地民族内部人员不断流失,民歌文化的传承无法进行,阻碍了贵州民歌的发扬。
(二)贵州民歌引入音乐课堂需要面对主流教育的挑战
当代实行的主流教育方式占用现在中小学生的很大一部分的学识空间。在贵州民族学校内,传统的应试教育依然是教育的主要体系,这种知识体系的教育使得贵州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的视野不断的扩大,但是也造成了本土民族文化与主流知识文化的分割,使得本地音乐文化进入到音乐教学中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应试教育的知识体系,是为了应对学生升学的问题的教学体系,主要针对于主要学科的理论知识教学,音乐学科应为不被列入升学的考试科目,很容易被学校教师所忽略。民间音乐更是处于主流音乐教育的边缘,其加入到音乐课堂的困难程度也是十分的巨大。
(三)高等艺术类学校对民间教学的关注程度太低
高等艺术类学校民族音乐教学十分薄弱,首先是专业民族音乐师资力量薄弱,这一点也与当地民族民歌缺乏传承人有关,教师无法对民歌的知识结构进行充分了解,很难传授给学生相应的民间音乐乐理知识。其次是当代学生面对外来音乐文化的冲击,对本土音乐的热情逐渐减少,缺乏对民歌精神的认知与了解。这两方面原因使得高等艺术类学校很难有效传播传统民间音乐。
贵州民歌在歌唱内容、音乐旋律、演唱方法这三个方面体现其深厚的文化史学价值、音乐素材价值和声乐表演技能价值。通过将其引入音乐课堂和高等艺术类院校中,从多方面、多层次建立完善的音乐教学体系,全面推动民间歌曲的传承、普及以及发展。高等艺术类院校在进行音乐创作的时候,可以适当应用贵州民歌的音乐曲调、音乐旋律以贵州民歌的形式进行歌曲的创作与创新,实现贵州民歌引入音乐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将贵州民歌中独特的演唱技巧引入到音乐教学当中,侧重将贵州当地民族的民间表演团的歌唱技巧和老艺人独特的演奏技巧作为音乐教学的课程之一。
通过对贵州民歌发展历史和现今发展状况的分析了解,结合贵州民歌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针对贵州民歌引入音乐课堂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与阻碍,提出相应的有效策略,期望贵州民歌可以得到重视与发展,推动我国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伟大进程。
[1]何新.苗族民歌引入音乐教育的策略探求[J].人民音乐(评论版),2011,(5):50-51.
[2]肖育军.贵州民族民间音乐保护传承发展策略研究——以黔东南苗族民歌为例[J].音乐创作,2013,(2):146-148.
[3]邬小中.贵州铜仁仡佬族民歌音乐艺术特征初探[J].铜仁学院学报,2012,14(4):79-82.
J607
A
1007-0125(2016)11-008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