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李子
摘要:交互式绘谱技术的出现,为南阳特色音乐的有效传播提供了崭新的渠道,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南阳特色音乐的研究现状、交互式绘谱技术、南阳特色音乐的传播现状及存在问题、交互式绘谱对于南阳特色音乐传播的意义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试图为南阳特色音乐的传播发展提供理论及技术上的支持。
关键词:交互式绘谱 南阳特色音乐 传播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5-0105-02
南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民间音乐文化积淀深厚,受南北交接地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有着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特征。南阳是荆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音乐文化发展辉煌,具有南阳特色的音乐种类丰富多样,有着“音乐之乡”的美誉,种类包括有南阳民歌、南阳曲艺音乐、南阳戏曲、南阳民间器乐音乐等等。其中南阳板头曲、内乡宛梆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大调曲子、三弦书、西平民歌几个项目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各地区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传承、保护已逐渐成为世界潮流。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发展提供了崭新的途径。交互式绘谱技术正是科技发展的产物,在音乐教学、音乐创作、音乐编辑等方面越来越被普及,将交互式绘谱技术开发应用到南阳特色音乐的保护传播中去,将是加强音乐文化保护的重要手段。
一、研究现状
查阅图书馆、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库等相关资料发现,研究南阳特色音乐的资料大多集中于对音乐形式本身的研究,主要文章有:《南阳民间音乐的研究》(《芒种》,2012)、《南阳民歌的艺术特点及演唱风格》(《星海音乐学报》,2014)、《南阳曲剧唱腔音乐调式特色》(《戏曲艺术》,2009)、《南阳鼓词的唱腔艺术研究》(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南阳曲剧唱腔音乐调式特色》(《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南阳汉代“乐舞”的音乐美学探微》(南都学坛,2001),《中原荆楚汇佳音——南阳大调曲子唱腔特色研究》(《音乐创作》,2014)等等。
而关于南阳特色音乐传播研究方面的文章数量则非常有限,主要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南阳传统音乐的当代传播研究》(《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音乐传播视野下的南阳民间歌舞音乐传承与发展研究》(《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对南阳大调曲子的民间传承现象分析——民间音乐群体传承的实例分析》(《黄河之声》,2008)等。
关于交互式绘谱技术在南阳特色音乐传播中的应用方面的研究还没有相关的发现,因此笔者选择以此为研究点,展开研究。
二、交互式绘谱技术概述
计算机音乐技术是计算机与音乐结合的产物,它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音乐艺术的发展。计算机音乐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更新快速,各种相关计算机音乐软件的开发也越来越多,为音乐的创作、音乐的制作、音乐的编辑、音乐的教学等方面提供了各种便利的手段。纷繁复杂的计算机音乐软件按照其功能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音序类,目前主要有Adobe Audition、GoldWave等;2.音频类,主要有Pro tools、Cubase 、Studio one等;3.音源类,主要分为采样音源和合成音源;4.绘谱类,主要有Sibelius 、Finale等。丰富的计算机技术手段为音乐的创作带来了技术上的革命以及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交互式绘谱技术是计算机音乐技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绘谱,顾名思义是利用计算机来绘制、制作乐谱。对于音乐领域来说,音乐绘谱是至关重要的,音乐的最初创作到最后的演出,甚至对于音乐的学习到研究都离不开乐谱。交互式绘谱技术的日益成熟发展对于更好地、更便捷地满足人们对于乐谱的各种需要提供了崭新的革命性途径。
目前,主流的交互式音乐绘谱软件主要有Sibelius、Finale、Encore等这些常用的五线谱绘谱软件;当然,还有TT作曲家、雅乐简谱等这类简谱绘谱软件,为各类乐谱的制作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技术支持。每种软件都有其自己的特点,笔者主要选择Sibelius这款软件为代表,进行简单分析说明。
Sibelius这款交互式绘谱软件,名称来源于芬兰作曲家西贝柳斯,是由来自芬兰的两兄弟Ben和Jonathan设计开发的。Sibelius这款绘谱软件是目前国内使用比较广泛的绘谱软件,很多高校音乐专业开展课程进行Sibelius的应用学习。我校音乐专业本科三年级的计算机音乐课程中就针对Sibelius这款交互式绘谱软件进行专门教学,使学生能够熟练操作并应用这款软件。随着这款软件的普及,高校作曲类的一些相关课程,如和声、配器等,也逐渐使用Sibelius这款绘谱软件进行辅助教学及课下相关练习等。
(Sibelius7产品图片)
有人认为Sibelius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交互式绘谱软件之一,它的功能强大,可以在PC及MAC上使用,中文版本的提供使其深受我国音乐人的喜爱。Sibelius的发展历程由最初的Sibelius First、Sibelius 2、Sibelius 3-5、Sibelius 6、Sibelius 7、Sibelius 7.5,随着版本的不断更新,它的功能更加全面,所有的乐谱制作可以应付自如。Sibelius操作界面简单、便捷,在进行音乐创作及乐谱编辑时可以选择使用功能强大的工具箱输入、MIDI键盘输入和指板输入,这些快捷功能可以革命性地加快乐谱的制作速度,省时省力。Sibelius 可以使制作出来的乐谱即刻进行演奏,Sibelius具有丰富的高品质专业音色库,包含超过38GB的素材,使播放演奏的乐谱具有真实震撼的感觉。Sibelius可以使用VST以及AU插件,也可以与其他音频软件如Pro Tools同步。Sibelius可以简单导入各种主要格式的图形,并进行排版,也可以将整个或者部分乐谱导出PDF、EPS、PNG、SVG格式,且符合出版级别的高标准。
三、南阳特色音乐传播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南阳特色音乐的传播面临诸多的问题:传统的依靠口传心授传承方式的南阳音乐濒临消亡,大量具有文化、历史价值的珍贵音乐资料与传统乐器遭受流失、毁坏,令人痛心。民众对于南阳特色音乐的保护意识淡薄,各机构偏重申报而轻开发保护,对于南阳特色音乐的深入发掘,再次创作力度不够。近年来,我国政府也意识到了对于民间艺术保护传播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积极采取了一些措施,鼓励南阳特色音乐的传播发展,如2007年我市公布了第一批52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评选中,我市的宋广生被评选为板头曲代表性传承人,程建坤、周成顺、李建海被评选为宛梆代表性传承人,雷恩久被评选为三弦书代表性传承人等等。但是传统的南阳特色音乐面临受地域、地方语言等因素的限制,在南阳以外的地区传播受阻。在年轻人中的传播不够,后继乏人等现实问题。
四、交互式绘谱对于南阳特色音乐传播的意义
乐谱是音乐文化艺术传播的重要载体,在歌曲的演唱以及乐器演奏中乐谱都是不可或缺的。交互式绘谱技术的出现是时代发展、与时俱进的产物,在当今的音乐领域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手段。
1.南阳特色音乐在传统的口传心授传播过程中,由于传承者个体的差异,以及对音乐的理解不同,可能会导致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偏差,不能正确有效地了解传统作品的意图,不利于南阳特色音乐的传承发展。而交互式绘谱技术为传统音乐提供了规范的乐谱支持,可以便捷地根据需要绘制乐谱,并根据需要随时修改乐谱、播放乐谱,对乐谱进行个性化的排版设计。这为南阳特色音乐的保存与传承提供了规范的方式方法,也使传承者可以更深入地感受和了解音乐的相关信息。
2.对于鼓励引导青少年学习传承南阳特色音乐而言,交互式绘谱技术使乐谱更规范,便于青少年的学习,而且交互式绘谱技术使传统音乐的学习不再乏味,可以利用计算机交互式技术使青少年直接感受特色音乐,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为南阳特色音乐的传承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随着南阳特色音乐的传播发展,我们也试图使特色音乐走出南阳,走向全国甚至与国际接轨,各种组织机构积极开展各种关于南阳特色音乐的地区或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在交流中规范的乐谱是国内外专家的一个重要的交流工具。而南阳特色音乐有的乐谱杂乱,版本众多,有的甚至没有乐谱仅靠听觉感受,那么交互式绘谱技术提供的专业化乐谱与直观音乐听觉感受对于国内外专家学者了解南阳特色音乐就显得意义重大了。
4.提取南阳特色音乐元素进行二次创作,是传统地域音乐在现代社会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很多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音乐,由于其原有节奏曲调老套繁杂,失去了民众特别是年轻群体的关注,日益衰落。而将传统元素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进行二次创作、现代化包装,给传统音乐披上流行的外衣可以使其符合时代的发展潮流,被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接受,比较著名的成功例子:比如湖北地区的龙船调、陕西华阴老腔等等。那么交互式绘谱技术为音乐的二次创作提供便利的方式,创作者可以摆脱传统手绘乐谱的不便和繁杂,通过交互式绘谱软件便捷地绘制乐谱,随时进行修改创作。
5.现代,是互联网时代,网络传播的力量是巨大的。运用交互式绘谱技术将南阳特色音乐进行数字化处理,存储到网络数据库中,进行网络共享,将会是南阳特色音乐传播中的一个重大突破。
参考文献:
[1]段美钰.计算机绘谱再电子音乐创作及教学中的应用实践[D].长春:吉林艺术学院,2012年.
[2]戚晓思.南阳民歌的艺术特点及演唱风格[D].广州:星海音乐学院,2014年.
[3]张艳.南阳民间音乐研究[J].芒种,2012,(12).
[4]赵君.南阳音乐文化背景及其汉调二黄历史与现状的调查研究[J].戏曲研究,2014,(01).
[5]黄永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3).
[6]胡小红.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模式研究[D].武昌: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黄永林.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J].文化遗产,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