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表现性评价发展现状研究

2016-11-29 05:32高永红陈卓
课程教育研究 2016年9期
关键词:表现性评价课程改革内涵

高永红 陈卓

【摘要】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倡导中小学生的评价不能只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重视学生多方面潜能和素质的发展。起源于美国的表现性评价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下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但目前国内对表现性评价的认知与应用还处在发展和探索阶段,本文对表现性评价的历史发展和内涵进行了探究、对目前中小学开展表现新评价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对现状背后的原因进行了探析,并就其未来的应用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表现性评价 内涵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65-02

1.表现性评价的概念

1.1表现性评价的历史发展

“表现性评价”一词最早并不是运用在教育领域的,而是应用在心理学领域和企业管理领域。在工厂里,表现性评价是指对工人工作表现的抽样检查,也就是主管人员观察并评价受雇者在完成一项特殊工作任务时的表现。[1]直到 20世纪90年代初学术界对表现性评价才做出了科学的界定。它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当时传统的标准化评价和纸笔测验致使学生养成了死记硬背,不爱思考的习惯,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使学生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具有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能力,美国教育界构建了一种新的学生评价方法—表现性评价。

1.2表现性评价的内涵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表现性评价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比较被认可的是美国教育测量专家斯蒂更斯(Stiggins)给表现性评价下的定义:“表现性评价为测量学习者运用先前所获得的知识解决新异问题或完成特定任务能力的一系列尝试。具体来说就是运用真实的生活或模拟的评价练习来引发最初的反应,由高水平评价者按照一定标准进行直接的观察、评判。其形式主要包括建构式反应题、书面报告、作文、演说、操作、实验、资料收集、作品展示。”[2]所以,笔者认为表现性评价即是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设置问题情景和收集相关资料,来观察、分析、评价学生解决问题时表现的一种评价方式。评价的结果取决于教育教学工作者预先设定的评价标准与学生的表现,灵活性较强。评价的目的不是给学生划分等级,而是通过观察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具体表现、知识掌握情况等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了解,以便因材施教,这一评价方式更体现了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做中学”的理念。

2.中小学表现性评价实施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2.1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现状

虽然我们的新课程改革针对传统课程评价中过分关注知识获取、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等的局限和不足提出了“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的要求。但是,源于汉,起始于隋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的科举制度的人才选拔的方式和思想对今天的选拔人才制度仍然有着很大的影响。当前国内的教育制度还是以应试制度为主,一考定终身的局面还未得到真正的改变。中小学主要以输送的优秀人才的多少来积累社会声誉,学生主要以成绩的好坏来评奖评优,而成绩更是众多家长评判孩子的主要指标,在这种大潮流下纸笔的评价显然更受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青睐,表现性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法在教育教学工作活动中运用得较少。即使有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运用了,也很难取得期望的效果。

此外,当前阶段的表现性评价缺少足够的教育政策支持系统,调研发现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协调配合课程改革所提要的要求即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使用表现性评价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情形较少。另外,教育经费政策对改革的制约作用非常明显,正如美国学者格拉顿所指“对于最终达成一个公共政策目标的成果,资金是少数极为重要的条件之一。有足够的经济来源才能做长远的计划、人员配备等使政策运转以及完成政策目标。”[3]因此,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或资金没有落实到位,导致学校没有足够教育财力支持教育教学工作者运用表现性评价的改革与尝试,所以就目前来看,教育教学工作中还难以全面实施表现性评价。

不仅如此,一些家长对于表现性评价并不是很认同,他们认为成绩优秀是孩子成功路上的第一要义,只有成绩好了才能有成才的机会,否则一切免谈。家长的想法也阻碍了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运用表现性评价方法,无法获得家长的支持,教师在评价改革中就的动力必然受损。而且,当今的学校一方面要求学校的声誉教师的业绩,一方面又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实施表现性评价,这种急功近利又互相矛盾的做法,从而导致表现性评价无法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2.2表现性评价实施现状的原因分析

2.2.1学生方面的原因

尽管表现性评价强调的是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认知结构与认知活动的一种干预,但并不代表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否定。相反,它是对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一种体现和尊重。其本质要求是学生应具有较强的主体意识,在评价过程中自觉、自信、自立,最终实现个体的价值,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并且表现性评价是学生在评价中的一种不断自我发展、积极参与、深刻反思的过程,要求学生要有绝对的积极性去充分参与。但是,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做法导致学生对评价的理解存在误区,认为评价就是考试、分数与排名,由于存在这种消极的评价心态,导致学生的评价积极性不高,而且目前学生自我的评价能力也有待提高以满足未来表现性评价的需要。

2.2.2教育工作者的原因

(1)教育教学工作者无法立刻转换角色

现在我们学校中的教师大多都是有长久教书育人的经验,大多都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育教学模式,让这些一线工作者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在一些表现性评价的活动中,教育教学工作者还是处在“管理”及主导地位,为了使课堂有效率,教学任务设计往往与教学情境无关,教师所使用表现性任务大多是“拿来”为己所用,容易造成学生的抵抗和恐惧心理,难以全面发挥表现性评价的作用。

(2)教育教学工作者缺乏应有的专业评价素养

近几年,针对形成性评价教育相关部门也进行了不少人才培训,但大多培训的都是学校的高管,即使他们充分理解其内涵,但因为不是基层的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关系,最后也无法全部落实到教育教学活动中。而且表现性评价评价的是一个学生漫长的学习过程,需要记录学生的每一次表现,最后加以总结,然而每天大量的课业以及一些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已经让教师忙的不可开交,所以教育教学工作者无法做到在平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全部运用表现性评价。

2.2.3学校的原因

学校不仅是学与教的场所也是教师进行评价的场所,所以学校领导要加强对表现性评价的理解、认同。学校是否支持评价活动直接影响着教师评价活动的真实有效性。此外,虽然我国已对中小学生实行“减负”政策,但是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工作量以及工作负担还是比较重,上班工作时间很紧张,并且由于考试压力,学生成为学习的“机器”,一味地只知道学习。所以学校领导者要尽力给教师和学生创造更多自由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愉快地学习与工作,从而减轻师的工作负担和学生的学习负担。另外,学校领导者还要努力为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评价氛围并及时有效地落实相关政策,大力支持表现性评价的普及。

3.改进表现性评价现状的建议

3.1教育教学工作者要积极学习表现性评价的各种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做好表现性评价离不开教育教学工作者的知识储备,如何制定评价的标准以及实施更体现了他们的专业素养,而且这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如果教师缺乏相应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势必会直接影响表现性评价的信度与效度,所以教育教学工作者要积极学习相关知识,努力做到科学地实施表现性评价。

3.2学生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提高自身评价的水平。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是表现性评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就要求学生自身具备较高的自我评价能力。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还是无法及时地适应“课堂主人”的身份,所以学生应该积极配合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努力参与其中,尽快进行角色的转换,并且努力学习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评价能力。

3.3学校应开展交流活动,为教师提供更好的平台进行表现性评价。学校要积极开展与其他学校及高等师范类院校的活动,为一线教师工作者提供更多的进修培训的机会,使他们更好更快地掌握评价的知识及要领,更早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良好的使用表现性评价,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积极落实一切人力物力财力,为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与受教育的场所。此外,一些高等院校应该开展有关教育评价以及表现性评价等的课程,为中小学输送更多的新型化人才,促进教育改革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4.结语

表现性评价是当前课程改革过程中一种比较理想的评价方式,但我们应该了解当前表现性评价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与建议,因此在应用中我们应尽可能地提高相关人员的素养和能力,提供更好的评价氛围,改进评价过程中出现问题,使评价真正发挥效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

参考文献:

[1]赵德成.表现性测验及其在中小学课堂评价中的应用[J].语文建设,2002(11).8-11

[2]Stiggins Richard J.Designed and Development of Performance Assessment [J].Issues and Practice, 1987,6(6):199-201

[3]拉雷·N·格拉顿.公共政策的制订—程序和原理 [M].朱子文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114

猜你喜欢
表现性评价课程改革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浅析中职学生考试、考核评价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