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文化影响下的哈尔滨近代建筑装饰艺术形式★

2016-11-29 01:53:44张小彤
山西建筑 2016年22期
关键词:柱式建筑风格哈尔滨

张小彤 万 辉*

(东北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装饰与装潢·

移民文化影响下的哈尔滨近代建筑装饰艺术形式★

张小彤 万 辉*

(东北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分析了哈尔滨近代国际移民来源及哈尔滨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移民地的原因,运用建筑学中的举例分析、综合比较、总结概括等方法,论述了国际移民文化对哈尔滨近代城市建筑风格形成的作用,为繁荣哈尔滨建筑文化和哈尔滨城市风貌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移民文化,建筑风格,装饰,建筑艺术

近代动荡的国际局势迫使东欧及俄国等国人民迁居哈尔滨,移民文化进入这座城市,一方面为这座城市输入了优秀的科学技术,并留下了移民文化所带来的建筑艺术印记。随着移民文化的不断渗透,哈尔滨的建筑风格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相互融合,此时也正值欧洲等国爆发艺术美学思潮,新艺术和新思想的浪潮,随着移民源源不断地涌进哈尔滨,繁荣并丰富了哈尔滨的近代建筑艺术形式,塑造了近代哈尔滨的城市形象[1]。

1 哈尔滨主要移民成分及发展因素

哈尔滨地处于松花江中段,松嫩平原的东南端是中国气候最寒冷的城市,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由于哈尔滨始终处于单一帝国主义控制之下,先是沙皇俄国后是日本,同一时期没有激烈的争夺与势力冲突,城市发展统一秩序规划,这就使得哈尔滨为躲避战乱、向往安稳生活的人,提供了最理想也是最符合生活条件的移民地。

1.1 哈尔滨主要移民来源

哈尔滨的侨民中占多数的按民族和国家划分大致为以下四类:1)俄国移民。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人就开始大批的移民哈尔滨。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大批俄国资产阶级逃至哈尔滨,之后远东地区持续战乱又有大批的俄国人流落至此。20世纪初期登记在册的俄国移民一度达到15万人左右。1923年定居哈尔滨的苏联移民达到20多万人,人数首次超过中国当地居民,哈尔滨真正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俄国移民地。此外,还有一些无国籍的俄罗斯人常年旅居于此。俄国移民在人数上的增加为哈尔滨城市化建设发展进程贡献出不可磨灭的力量。2)犹太移民。哈尔滨城市建设初期就有犹太人定居于此。由于欧洲国家迫害犹太裔政策的不断高涨和中东铁路的建成,促进了大批想免受迫害的犹太人出逃,其从俄罗斯、欧洲等国相继迁入此地,尤其是俄国十月革命后,移居哈尔滨的犹太人数激增至7 500人,加之中转的犹太移民,在哈尔滨的犹太人最多时为2万人左右。因此,哈尔滨是近代犹太人全球性移民过程中最重要的移居城市之一[2]。3)波兰移民。波兰移民与俄国移民在19世纪末一同进入哈尔滨,波兰移民在哈尔滨建立了波兰社区,创办了波兰医院和波兰语言学校等。4)日本和朝鲜移民。20世纪初期,日俄战争结束,日本人经贸易往来进入哈尔滨,初期注册的日本移民有2 000多人,此后逐年增长。此外,哈尔滨还有其他国家的移民,后期由于移民增多,1907年各国相继在哈尔滨建立了领事馆。

1.2 哈尔滨区位优势

中东铁路的修筑和大批外国侨民及关内移民的涌入;战争的刺激也为其创造了特殊的商业环境;哈尔滨政府机构和形式的特殊性[3]。由于俄国资本家的进入使得城市一方面具有明显的现代资本主义特征,又带有浓厚的殖民地色彩;作为现代化都市,哈尔滨具有以铁路为主、河运为辅的交通枢纽功能;哈尔滨建设初期形成了以商业为主、工业为辅的经济结构和市场格局;人口来源及构成具有多重性、杂乱性。

2 移民文化对哈尔滨近代建筑风格形成的作用

2.1 导向性作用

近代西方各类建筑风格百花齐放,移民建筑师自然而然的把各类建筑风格带入哈尔滨,建造了一大批具有该民族文化风格的典型建筑,为哈尔滨最初确立城市建筑风格起到了导向性作用。

外来思想文化改变了哈尔滨传统的建筑形式和单一的建筑材料(见图1),丰富了哈尔滨建筑装饰种类,提高了建筑物的层数和质量,促进了哈尔滨建筑文化的繁荣,引导了哈尔滨近代建筑风格的形成乃至对现代的建筑装饰形式都有深远的意义及影响[4]。外观形体上采用了西方几何学的穿插体做法,以保持建筑在视觉上的连绵不绝。在建筑外立面装饰上,运用欧洲古典美学雕刻装饰题材、新艺术运动等装饰手法,用来表现宗教信仰、女性人体的柔美,以及对自然界的崇拜之情,其审美倾向在柱式的表达上最为深刻。哈尔滨建筑色彩多应用明度高,整体为暖色系的搭配,主要以黄、白色之间的搭配为主,这种配色方式普遍装饰在各类建筑中。外立面依据建筑材料呈现出砖材的暖红色,或石材、灰砖的冷白色的辅助色。这种辅助色的表征可从两个角度去看:一种是建筑本体颜色的特征,在建筑外立面上就呈现出一致性的延续;另一种是建筑局部采用材料的自然色彩。

2.2 协调性作用

建筑是由不同的建筑构件组成,通过控制运用建筑构件联系建筑彼此风格,从不同风格建筑的穹顶造型、门窗几何形态、柱式组成形式等可以看出,这种协调性始终渗透贯穿于其中。

穹顶是哈尔滨近代建筑造型最集中的表现形式之一(见图2)。作为一种展现建筑风格最重要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讲代表了建筑在大体上的最终风貌[5]。由于穹顶一般都处在建筑的最高处,并拥有独特的整体造型和优雅的曲线美感,使得整个建筑群体形成层次丰富的建筑轮廓线。在经历国际移民文化的交互融合过程中,穹顶造型的变化是移民文化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最有利的见证。在不同建筑风格中运用这种协调统一的元素,并始终贯穿于哈尔滨近代建筑的外观形态上。纵然穹顶在建筑中的实用性被弱化,但其表达建筑风格的装饰性在不断增强。

门、窗是建筑外立面装饰和建筑风格最直接的表达方式[6]。哈尔滨近代城市建筑风格迥异,门、窗外观造型也千奇百怪,但在一定角度上可以看出不同风格建筑的门、窗,都是按一定的几何形态排列组合而成,一般为方圆结合。通过简单的方圆几何结合,寻求一种和谐、稳定的秩序。门的装饰形式一般为半圆形、圆形、梯形等常见形态,通常为几何与曲线的组合,其运用流畅的线条,优美的曲线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动感。移民文化的不断渗透,使各建筑风格不断融合浑然一体,使用最多的为圆额门、窗造型(见图3),是移民文化对建筑风格协调性最典型、最通透的体现。圆额门、窗造型最早为俄式民族建筑常用形式,是由半圆额发展演变而来,哈尔滨近代建筑中最为常见。

柱头,柱身,柱础都很完整,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西方传统的艺术形态(见图4),从一定角度看其建筑柱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相同风格的柱式被用于不同风格的建筑中,与建筑整体风格浑然天成,但也具有独特的特征:一方面由于建筑结构的完善,消弱了柱的支撑功能,更加倾向于装饰性,与其他装饰共同构成建筑的总体风貌;另一方面,哈尔滨特殊的历史环境,移民文化对传统建筑形态和装饰方式的改造,使得建筑柱式融入了多样的风格,随之产生了多民族文化风格交融下的折中特性,体现在柱式上就产生了多种多样的柱式形态,打破了常规的方正形式,是圆形柱、矩形柱和多边形柱的进化与升华,具有现代化都市的艺术风格。

2.3 融合性作用

西方美学思想与中国传统装饰美学发生的美丽碰撞,缔造出一些造型奇特,但又不损失建筑风格本身的新装饰,与西方传统建筑装饰一起构成了哈尔滨城市建筑新风尚。哈尔滨犹太新会堂入口门饰(如图5所示)是典型的中西方文化交流融汇的产物,特有的抽象化装饰与中国传统花卉图案相结合,并以中式构图的形式表达,呈现出一种庄严肃穆、和谐融汇的美观,突出了窗的层次与空间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错觉。

2.4 说明性作用

由于哈尔滨的外来移民较多,且民族纷杂,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就显得尤其重要,不同建筑风格的表达就十分具有说明性,也可以从建筑中看到本民族的性格特点和文化内涵[7]。哈尔滨的外来移民中犹太人占一大部分,其建筑风格在哈尔滨也是独树一帜的,成为哈尔滨建筑艺术的典范,其建筑装饰简洁清雅、低调奢华,均有“大卫之盾”等装饰符号(见图6)。

3 结语

经典建筑是人类文化最深刻而不朽的记录,定性每一座城市的风格,成为一种文化的表征,成为时代精神的记忆,同时也成为一座城市的标志。哈尔滨的近代建筑艺术形式是移民文化不断渗透、不断融合,由中外人民共同创造的历史文化遗产,是较少脱离中国传统建筑思想的新兴城市,是在被迫开放的形势下受西方移民文化渗透所形成的一种融合建筑艺术形式。

[1] 朱晶秋.哈尔滨建筑研究初探[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20-21.

[2] 曲 伟,李述笑.犹太人在哈尔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

[3] 刘松茯,何 颖,孙 权.哈尔滨近代建筑装饰之美“境”研究[J].建筑史,2012(2):135-146.

[4] 何 颖.哈尔滨近代建筑外装饰的审美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58-96.

[5] 张美佳.哈尔滨近代建筑穹顶形态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8.

[6] 孟 臻.哈尔滨近代建筑窗饰造型艺术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11-19.

[7] 刘大平,孙志敏.哈尔滨近代犹太建筑的艺术特色与保护利用[A].上海: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建筑遗产——第四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营造》第4辑)[C].2007:489-493.

Immigration cultur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Harbin modern architectural decorative art forms★

Zhang Xiaotong Wan Hui*

(SchoolofMaterialScienceandEngineeringCollege,NortheastForestryUniversity,Harbin150040,China)

According to through the origin of modern international immigrants in Harbin and the reasons for Harbin to become the largest immigrant in the Far East. Used in architecture, for example analysis,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 summary and generalization of the methods, summarizes the role of international immigrant culture of Harbin modern architectural style of the city formed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architectural and cultural prosperity of Harbin and Harbin city style construction.

immigrant culture, architectural style, decorate, architectural art

1009-6825(2016)22-0203-03

2016-05-2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编号:2572014CC01)

张小彤(1990- ),女,在读硕士

万 辉(1974- ),女,副教授

TU238

A

猜你喜欢
柱式建筑风格哈尔滨
我平等地嫉妒每一个去哈尔滨的人
均压环对覆冰状况下交流超高压柱式绝缘子闪络电压的影响
奇妙的哈尔滨之旅
张铭:向全球传递家乡文化融合中外建筑风格
华人时刊(2017年13期)2017-11-09 05:38:50
柱式传感器与桥式传感器在汽车衡中的应用性能分析
浅析云阳彭氏宗祠的建筑风格和文物保护
人性化建筑设计的多角度分析
中式建筑风格设计中传统窗花的应用研究
《老哈尔滨的回忆》国画
新闻传播(2016年13期)2016-07-19 10:12:05
感受哈尔滨的冬天
小主人报(2016年2期)2016-02-28 20:4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