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的几种命名方式辨析

2016-11-28 02:48姚洪伟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6年7期
关键词:新诗辨析内涵

[摘要]新诗自白话诗以来先后出现过多种命名,其中人们最常见的有白话诗、自由诗、现代诗等名称,白话诗是作为草创期新诗的特别指称,自由诗从形式上对诗体进行了解放,而现代诗则从精神上对新诗进行了重新定义。

[关键词]新诗;命名方式;内涵;辨析

自1917年2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诗八首》起,中国新诗已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新诗作为专门指代自五四以来“新”诗歌的名称,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但在现实诗歌书写中,新诗仍存在着命名的不一致和互相交错的现象,如白话诗、语体诗、白话新诗、新诗、自由诗、现代诗、现代汉诗甚至西洋诗、共和诗、民主诗等。新诗名称的多样化,给读者带来了阅读和理解的不便,同时也影响了新诗的传播和发展。为了理清白话诗、自由诗和现代诗等新诗名称之间的关联和内涵,对新诗的一些基本名称的形成过程进行梳理和阐释是十分必要的。

一、白话诗:草创期新诗的特别指称

19世纪20年代中期,随着白话文运动的深入开展,“文学革命”的风潮一浪高过一浪,胡适认识到新文学必须以白话为“工具”,彻底摆脱与传统文言的关系,才能成就真正的白话文学。他开始“尝试”用白话作诗,以实现“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主张,经过近两年的实验,1917年2月,他首次在《新青年》上发表了自己“尝试”的白话诗歌作品,并命名为《白话诗八首》。从此“白话诗”作为一种新的诗名一举成名,并得到了广泛支持,朱经农、任鸿隽、钱玄同等诗人也开始使用“白话诗”这一名称,“白话诗”成了新诗最早的名称。

作为最早的新诗名称,白话诗与文学语言的革新息息相关。胡适将用白话写成的诗歌命名为“白话诗”,主要为了打破沿袭千年的文言传统,将诗歌语言进行彻底刷新,让“活”的白话代替“死”的文言,达到诗歌革命解放语言的目的。白话诗重在白话,胡适在《白话文学史》一书中认为,白话就是“说白”的“白”“清白”的“白”和“明白”的“白”,话怎么说诗就怎么写,区别于传统的文言,从而实现“作诗如作文”的主张,凸显其新的语体特征。

正因如此,白话诗命名的局限性也随之显露,其只注重白话而不注重诗的“非诗化”倾向日益明显,开始与胡适倡导的“白话诗”理念相悖,并不能实现胡适“诗体大解放”的诗学主张。基于此,在“白话诗”取得成功的基础上,胡适开始总结、反思“白话诗”创作。当时的外国诗歌运动正开展得如火如茶,尤其是美国的“新诗运动”所持主张跟胡适的诗歌观点很相近,“白话诗”改名为“新诗”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这一改变很快就在胡适《谈新诗》一文得到实现,“白话诗”应重新命名为“新诗”,胡适认为新诗“不但打破五言七言的诗体,并且推翻词调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p]与“白话诗”相比,“新诗”的内涵和外延都更为宽泛,还体现出了明显的时代特征,“新诗”取代了“白话诗”,成为胡适所倡导的白话诗歌的专有名词。从“白话诗”到“新诗”的名称改变,也体现出了胡适文学进化论的观点。

在此期间,新诗还出现了“语体诗”和“白话新诗”的名称,这两个名称反映了当时新诗命名的含混和新诗草创期命名的艰难。“语体诗”主要是由当时新诗的反对者们提出来的,用以指称用白话口语等创作的诗歌,以指稱白话诗语言的贫乏和粗浅,带有贬义色彩。“白话新诗”则是胡适未廓清“白话诗”和“新诗”这两个概念之时,将之糅合在一起的结果,表明胡适当时在对新诗命名时的艰难处境。

二、自由诗:新诗文体成立的标志

“新诗”名称的确立,并未实现“诗体大解放”目标,直到胡适翻译了美国诗人蒂斯代尔的《关不住了》。《关不住了》以流畅的白话语言、自由的诗体形式,使“新诗”完全脱离了古诗的“旧语言”和“旧形式”的束缚,将新诗彻底解放出来,被公认为是中国新诗自由时代到来的标志,成为新诗成立的新纪兀。

新诗自成立以来虽然在语言和形式方面都取得了合法的“自由”身份,但诗体建设并不成功。“自由诗”作为追求时代精神的诗歌样式,与外来文学思潮密不可分。五四“新诗革命”前后,从外国诗歌中吸取营养,成为新诗创作者们的普遍选择,外国诗歌成了新诗的重要精神资源。惠特曼的自由诗和英美意象派的自由诗运动,对中国早期“自由诗”的产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命名受其影响。早在1917年,诗人、剧作家田汉将《平民诗人惠特曼百年祭》一文介绍到中国,接着郭沫若将惠特曼的自由诗翻译到中国,“自由诗”的概念开始逐渐融入中国新诗创作。到了1930年代,林庚发表了《诗与自由诗》一文,首次将自由诗作为新诗的新名字提出,成为新诗的又一命名指称。林庚在文中还强调“诗(旧诗)与自由诗的不同,与其说是形式上的不同,不如说那形式是因其不同的内容而决定的。”接着冯文炳从胡适的“作诗如作文”理念出发,认为新诗应该是自由诗,“自由”是诗歌“新”与“旧”的最根本区别。林庚和冯文炳的自由诗观点表明,自由诗是在新诗内部和外部的共力作用下产生的,新诗开始从注重语言发展到语言和内容兼顾,将新诗的外在形式和内在本质均与传统的旧诗区别开来,“于是以自由诗为代表的新诗取代旧诗,获得了社会的承认,为文学史揭开了新的一页。”由此可见,自由诗是中国新诗不断建设的结果,不仅体现在对时代精神的反映上,也表现在对外来诗潮的接受和消化上。

自由诗在诗体建设上取得突破的同时,其无拘无束的状态反过来对其发展也造成了困扰。面对自由诗的“自由无度”,闻一多等人提出了格律体新诗的主张,对自由诗的过度自由进行了矫正,格律体新诗成为新诗一度繁荣的诗歌体裁。格律体新诗通过不断发展和演变,在新时期曾以新格律诗和现代格律诗的命名出现。

三、现代诗:新诗走向成熟的必然追求

关于现代诗,台湾著名诗人纪弦有过较为详细的界定,他将现代诗分为广义和狭义。他认为广义的“现代诗”涵盖的范围广,只要是现代人写的诗均可称“现代诗”。他对狭义的“现代诗”却有着非常明确和严格的标准。他认为“严格的正确意味上的现代诗,却是专指‘现代主义的诗而言”。也就是“现代主义者”所写的具有“现代”意义的诗才能称之为“现代诗”。目前诗界大多数人所接受的现代诗概念属于狭义的范畴。

最早的现代诗命名与1932年施蛰存创办的《现代》杂志有关,当时《现代》上发表了一大批提倡“纯诗”理念的诗歌作品,这些作品因艺术风格和审美内涵有较多相似,具有明显的“现代”意识,被评论家统称为“现代派”。1933年施蛰存在《现代》第4卷1期上发表了《又关于本刊中的诗》一文,他明确提出了“现代诗”名称,“《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诗。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的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施蛰存明确了现代诗是“纯然”的“诗”,同时还着重强调“现代”一词,强调现代人的现代生活和现代情绪,诗歌的外在形式也必须现代。

这种“现代”追求,与时代紧密相连,同时也受到了中国文学追求现代化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先锋意识.表现了诗人受现代文明的冲击所产生的一种复杂心绪和生活情感。以戴望舒为代表的一大批现代派诗人,他们在现代诗的写作中,通过意象的对接和转换,将中国传统诗歌艺术与西方现代诗歌艺木自觉而巧妙地融合,为30年代中国新诗的成熟作出了贡献。现代诗派作为一个诗歌流派受到人们的关注,现代诗成为该流派诗歌的特别指称。但在当时其命名并未扩大到后来现代诗的指称范围。现代诗创作因抗战而止,直到1950年代纪弦在台湾创办《现代诗》期刊,现代诗的传统才得以承续。纪弦等人通过纵的继承和横的移植后,现代诗的内涵和外延均得到拓展。80年代以后,现代诗在大陆开始复兴,以朦胧诗为代表的各种新诗潮大量涌现,现代诗出现了多元的探索热潮。朦胧诗人对现代人性意识的自我表达,第三代诗人深入内心的个性化书写以及新时期诗人的多元写作都体现了现代诗的多元内涵。

现代诗作为一个时序概念和狭义的诗学名词,有研究者认为其内涵仍显含混和模糊,在对近百年中国新诗的本体进行反思后,提出了“现代汉诗”的命名,认为“现代汉诗”是一种独特的有别于传统古典诗歌的新文学型态,它不仅“反思白话诗运动、新诗运动的成就与局限”,还是“从自发走向自觉的诗歌建构活动。……避免将现代诗等同与现代主义诗歌的习惯所指。”

除了以上的相关命名外,新诗还有过西洋诗、共和诗、民主诗等命名,不过这些命名并不常用。西洋诗其实就是外国诗,主要指早期新诗的西化现象,意指新诗是从西方学来的。而共和诗和民主诗则是重在强调新诗产生于帝制结束、共和草创之后,是呼唤民主共和的时代之诗,有牵强附会之嫌。从以上对新诗的命名和其内涵的辨析中可以看出,新诗的命名与新诗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跟当时的诗学追求密切相关。新诗命名的不断变化,體现了新诗持续演进和不断完善的自我建构过程,不同的命名代表了新诗的不同理想追求,反映出新诗与时俱进的诗美特征。

[参考文献]

[1]胡适.胡适文存(一集)[M].合肥:黄山书社,1996:126-127.

[2]林庚.诗与自由诗[J].现代,1934,6(1).

[3]张大明,陈学超,李葆琰.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上册)[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5:314.

[4]纪弦.现代诗创作与欣赏[A].洛夫等编.中国现代诗论选[M].高雄:大业书店,1969:232.

[5]施蛰存.又关于本刊中的诗[J].现代,1933,4(1).

[6]王光明.中国新诗的本体反思[J].中国社会科学,1998(4).

(收稿日期:2015-12-07)

[作者简介]姚洪伟(1980-),男,苗族,重庆彭水人,硕士,四川医科大学校报编辑部副主任,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国现代诗学研究。

猜你喜欢
新诗辨析内涵
张应弛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论证说理”与“沟通说服”:高考论述类与实用类写作之异同辨析
《2021年中国新诗日历》征稿
中国新诗(1917—1949)接受史研究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正误辨析一例
同义词组辨析练习
木木相册
“中国新诗向何处去?”(问题讨论特别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