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存哲学角度谈余华《活着》的生命意识

2016-11-28 02:48王丽洁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6年7期
关键词:余华

[摘要]余华作为我国九十年代著名的先锋派代表人物,其小说《活着》将余华的声名推向顶峰。通过该小说主人公福贵的一生,我们能够看出中国恢宏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作者余华用独具特色的零度抒情方式和冷静的旁观者态度描写了福贵及其家人的生活与死亡,深刻地表达了作者余华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对生死、福贵的看法。文章从生存哲学的角度,试谈论余华小说《活着》中的生命意识。

[关键词]余华;生存哲学;《活着》

八九十年代,我国的文学汲取西方文学的营养,发展迅速,这一时期的小说用冷静旁观的态度观看追逐生命的意义。零度抒情,几近旁观。余华的小说也是如此,在小说《活着》中,余华用近乎于生活的笔触,平静而客观地叙述着主人公福贵及其家人的生死存亡,也是在对死亡的不断叙述中,余华揭露活着的意义,揭示人间存在的困难。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原本是一位富家子弟,赌博丧失了家财,妻离子散,当福贵一贫如洗时,妻子回到他身边,福贵却又面临着被抓壮丁的苦难。在一次战役中,福贵和春生有幸得以逃脱,回到了家乡,想和老婆孩子过几天安稳日子,没想经历了浩浩荡荡的文化大革命,尔后女)L和女婿的相继死亡,妻子的离世,唯一的外孙也因为吃豆子撑死,这一系列的事故给福贵带来了极大的痛楚。但是每次面对的苦难仿佛给了主人公福贵活着的勇气,使他用新的态度面对苦难的生活,余华的小说《活着》展现了中国近代从民国时期到抗日战争、土地革命、文化大革命以及新时期等六七十年的历史,通过福贵的一生,展现了主人公坚忍不拔的生命意识和勇敢而又孤独的人生状态。

一、承受苦难的生命意识

在余华的小说《活着》中,作者冷静客观地叙述了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将人类的苦难凝结于一人身上,余华用一种近乎残忍的方式让福贵一次一次地承受失去亲人的苦难,从而表达了承受苦难的生命哲学。小说的开始,福贵是一位有钱的“富二代”,祖上有财产。福贵年轻的时候逍遥自在,流连于烟火之地,夜宿酒楼赌院,甚是快活。但是在一次賭博过程中,福贵被对方设计,输掉了全部财产,祖上留下的房屋也被抵押。父亲因此被气死,这是余华安置的主人公福贵初次承受的苦难。自此之后福贵开始了苦难的人生,每一次命运都无情地打击着福贵脆弱的心灵。儿子有庆的死亡,女儿凤霞的难产,女婿的不幸以及妻子和外孙的死亡,使得福贵最后孤苦无依,年老时仅仅有一头牛倾听福贵诉说苦难。即便福贵的生命承受了这样的苦楚,但他仍然默默承受,仍然拥有十足的勇气面对生活中的悲惨,直至自然生命的终结。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进行书写,余华称之为,只有当事人才更有说服力。福贵在年轻的时候是一位富家子弟,吃喝嫖赌,什么浪荡的事情都做过,经常在妓院不回家,没日没夜地赌博。年轻的福贵就是这样的一个浪荡子弟,整日不归家,偶尔还大骂媳妇家珍,辱骂自己的老爹。后来在龙二设计将福贵的财产赢得精光,福贵开始懂得家庭和亲人的美好,浪子回头。并且在福贵转好之后,也呈现了宽厚、大方善良的本性,逐渐具备了生命意识。余华在对福贵生命书写的过程中,逐渐将福贵的生命独立起来,离开了单独作者的笔,福贵具有自己的生命。而这种认同和生命是作者极力为福贵争取的自我救赎,在面对生活打击的时候,福贵逐渐得到读者的认同,福贵逐步洗心革面,成为劳苦大众的一份子。“浪子回头金不换”,但是一切看似美好的背后,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风浪。

福贵的儿子有庆因为输血过多死亡,面对儿子的死亡,福贵只有自己一个人默默承受,家珍已经病成那样,福贵不能打击她。福贵自己偷偷地把儿子有庆埋在了父母的身边。在经历了征兵的危机之后,福贵越加意识到生命的可贵和家庭的温暖。虽然在物质上福贵家是贫困的,但是福贵的精神却越发宽广。儿子的死给福贵割了福贵第一刀,面对这种撕心裂肺的打击,福贵没有退缩而是默默承受。但是接下来女儿凤霞也因为失血过多而死,凤霞死在了一个下雪的上午,她和有庆一样都躺在那间小屋子里,就像十多年前的有庆。凤霞的丈夫二喜不停地喊着凤霞的名字,福贵感到一阵钻心的痛楚。这样接连的打击,让福贵不堪忍受,死神就是这样开玩笑地夺取福贵周边亲人的生命,福贵心被割了第二刀,他心痛却无力回天。凤霞死了,家珍也死了。家珍的病只有福贵一个人知道,他没敢告诉家珍和凤霞。福贵受不了就一个人偷偷地跑到外面苦想着家珍自从嫁给自己就没过一天好日子,如今又要去了。福贵哭了又哭,但是有什么办法,生命无非就是这样,它给你生命,也给你痛苦。小说《活着》十万字不足,但是在短小的篇幅中,福贵的人生上演了一出又一出的悲痛,对一个老者来说,黑发人送白发人是多么大的痛苦,这种雪上加霜,骨上剔肉的方式让人情何以堪。余华的小说叙事冷静而又深情,冷静是余华,深情的是福贵,一个人,在浪子时期或许不懂得生命和家庭的美好,但是当浪子回头,死神硬生生地撕开伤口,撕裂家人,更让人痛上加痛。

本来小说到这里,也许就好了,像张艺谋改编的电影《活着》,老一辈死去了,尚有二喜,尚有苦根,而生活还有希望。但是作者显然要硬生生地打破希望,或许考验当人在极端的环境中,到底可以承受多大的苦难?儿子有庆死在了那间小屋子里,女儿凤霞也死在了那间小屋子里,没想到女婿二喜也死在那间小屋子里。福贵不敢想,他走到小屋的时候和二喜一样没抬出来的。福贵倒下了,在世间所有的痛苦只有福贵一个人承受,终于面对同一个屋子,福贵来了三次,每次面对的都是自己至亲至爱之人,福贵承受不了这么大的苦难,或许承受不了这同一个屋子,或者是承受不了死亡。死神在福贵的心理割下来第三刀,第四刀,此时这世界上仅有苦根和福贵相依为命。而苦根也在福贵摘棉花的时候,因为吃豆子撑死了。在所有的亲人离世之后,这世界上唯一能和福贵作伴的就是他的外孙苦根,可是死神偏不给福贵享受儿孙的机会,哭根也因为吃豆子太多,撑死了。福贵不仅仅要面对亲人的离世,还要面对物质上的贫乏。福贵家里很穷,苦根从小就没吃到过什么好东西,豆子也是饥一顿饱一顿的,从而导致了苦根的死亡。福贵老了,此时的福贵就像一块承受苦难的皮囊,一副躯壳而已。所有的苦难轮番攻击这位老者,福贵没有在所有的亲人死亡后,选择死亡,而是勇敢的活下来,坚强地活下去,从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余华在福贵身上安置的生存意识,它那么顽强,如此坚忍不拔,让人敬畏。后来福贵有钱了,买了一头待宰的老牛,牛是通人性的,闲来没事,福贵便将自己的故事说给牛听。四十年前,福贵是这个村子的财主,家里有钱有势有房有地。如今老了,一副皮囊,生活的打击让他不是为了别的什么而活着,而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偶尔做活累下来,福贵会让老牛和自己都坐在树影下晒晒太阳,他老了,裸露的身躯看到了黝黑的脊梁,正是这一根黝黑的脊梁顶起了家族的苦难。余华通过小说的故事情节,表达了在极端的环境下,人的生存意识以及对生命的思考。

二、福贵孤独的生命意识

每个人都是血肉之躯,父母所给予。因此大部分人都是在父母的陪伴下,在亲朋好友的关注下长大。这使得人对周边的亲人都一定的依赖心理,尤其是对自己的亲人,这也说明人是一种群居性的动物,但是生命的孤独恰恰与之相反。在小说中主人公福贵的亲人一个一个地离开人世,在这个过程中福贵没有任何的寄托。儿子的死,福贵一个人默默承受,他甚至没有告诉自己的老婆家珍。因为家珍已经身患重病,再也经不起打击。福贵一个人偷偷将有庆埋在了父母的膝下,而自己的膝下将无人在绕,福贵的精神上是孤独的。《活着》的结尾,福贵在自己的枕头下面,放了十块钱,福贵说等他死的时候,这是给收尸人的。当然全村人都知道福贵是要埋在家珍旁边。自始至终福贵都是一个孤独的人,是一个敢于面对生活的斗士,他经常自诩所有的亲人都是自己亲自动手埋的。在这一份自诩中福贵是落寞的,他无奈,除了埋葬之外,他还能做些什么呢?福贵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亲人的相继去世都没有打击倒他,而仅仅孤独一项也不能将福贵打倒。这时候的福贵面对世界的仅有淡然和从容不迫,已经没有任何苦难将其打倒,生命不就如此。最后福贵攒够了钱,买了一头老牛,这头牛也叫“福贵”,两个福贵相依为命,牛变成福贵的精神寄托。这也说明福贵顽强地活着,但确实十分孤独,精神孤独,物质孤独。但是福贵却又活着,这是生存意识使然。

每一个生命到达这个世界的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承受苦难,遭受苦难,这是每个人都要遭遇的。在余华的小说《活着》中,福贵从一个年轻时期的纨绔子弟,中年时期的善良之人,他不断地面对苦难,勇于直面人生和生命。与小说的另外一个人物春生相比,福贵是赢家。春生面对打击的方式是自我灭绝,自我沉落。而福贵引以为豪的是“我的家人都是我亲手埋的”,福贵没有倒下,没有再现青年时期对生命的无视,这也说明福贵身上的生命意识和不愿意被命运耍弄的决心。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余华的小说《活着》中透露出来的生命意识是超越国界的,是能够引起世界范围内共鸣的。通过《小说》我们也可以看出福贵是为了活着本身,而不是为了苟延残喘,而一息留存。通过小说我们看打破主人公福贵身上坚忍不拔的生命意识和顽强的生活态度,他默默承受苦难,享受生命的孤独,不愿意被生命耍弄的力量,这种活着的意志,不会被任何人、事剥夺。

[参考文献]

[1]丁光梅,赵晶.佘华小说《活着》的传统文化解读[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4).

[2]胡家荣.灿烂之极归于平淡——论余华小说中人性观的发展[J].毕节学院学报,2008(02).

[3]宋剑虹.不屈的生命之歌——对余华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解读[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1).

[4]傅红英.生命的真实过程和意义——论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和《活着)》[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01).

[5]邱明淑.为尘沙打磨的灵魂——余华《活着》的生命意识[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02).

(收稿日期:2015-12-08)

[作者簡介]王丽洁(1979-11-),女,山东德州人,汉,硕士研究生,山东协和学院基础部,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猜你喜欢
余华
温暖的假糖
一颗假糖的温暖
一颗假糖的温暖
余华的“优点笔记”
那件棉大衣
余华:作家与厨师
余华认为历久弥新是文学作品的魅力
读与写(节选)
《我没有自己的名字》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