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标识语英译过程中文化的融入

2016-11-28 15:04苑瑞兰
文教资料 2016年22期
关键词:英译

苑瑞兰

摘    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国际交流随之频繁,作为城市文化素质的体现之一,公共标识语的英译显得越来越重要。文章在概述了公共标识语翻译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公共标识语的英译不仅要做到语言规范,考虑译文受众的感受,还要合理融入特色文化因素,增强公共标识语的文化感染力。

关键词: 公共标识语    英译    文化融入

一、引言

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程度逐渐增高,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交往越来越频繁。英语作为国际交往中最主要的通用语言之一,也受到更多的重视与使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都有了长足发展,继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APEC等国际化大型经济文化活动之后,中国又将迎来冬奥会这一体育盛会,这将进一步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在频繁的国际交流中,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国际化进程明显加速;同时,二三线城市逐步加入到这个进程中,因此双语公共标识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相对于一线城市公共英文标识语的准确规范,二三线城市的标识语英译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最近几年,对公共标识语的英译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方面,比如中式英语、拼写错误、词汇的使用不当、语法错误、内容对等方面,主要从目标人群,即受众的接受角度考虑翻译中的具体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公共标识语翻译中的文化传播问题。和其他文体的翻译一样,公共标识语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转化,翻译者不仅需要精通两种语言,还要熟悉英汉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因为一种语言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才有其相应的意义。因此,在公共标识语的英译过程中,不仅要从受众角度考虑译文的准确简洁易懂,还要考虑合理加入地方特色文化因素,增强语言的文化感染力。

二、公共标识语的分类及其特点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公共标识语在英译过程中都适合加入区域文化的特色因素,其翻译的具体原则取决于翻译的具体对象。依据其使用范围及功能的不同,公众常见的公共标识语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五类:交通公示用语、医疗卫生指示语、景点牌示语、招贴用语和商业经营场所公示语。其中,由于其使用目的的明确性和紧迫性,交通公示用语和医疗卫生指示语在英译中需要尽可能中英对等,做到语法规范、词汇简洁、措辞精确。这两部分的英译不能随意加入文化演绎成分,避免造成使用者认知混淆,出现各种意外情况,而其他三类公共标识语的翻译则有必要视情况融入文化因素。

首先,景点牌示语指旅游景点区域中各种类型的牌示语,包括全景牌示、指示路牌、景区服务牌示及忠告牌示等。此外,景区牌示语还涉及单个景点的具体名称及内容介绍。其主要目的是提供旅游信息及导向服务,同时宣传景区文化,增强特色文化影响力。由于各景点地域不同、宣传定位不同、文化背景各异,在英译过程中翻译者要传递其文化底蕴,理解景观景观的文化内涵,这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例如,长沙市岳麓山上有一座爱晚亭,直译就是“The Lovely Evening Pavilion”。但是,它的名字来自于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名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因此“晚”指的是晚秋,而不是晚上,显然译为“The Autumn-admiring Pavilion”更合适。

其次,招贴用语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一种实用文体,包括标语、通知、启示和海报等。招贴的主要作用是为公众提供信息,以期留下深刻印象。因此,招贴用语的特点是语言简练、结构简单、文化特色明显。比如,《甲午风云》是表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的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电影片名是由中国传统纪年方法天干地支来展现的。对于这些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题材,在翻译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受众的历史文化和接受能力。因此,比较被大众认可的英文翻译为“The Naval Battle of 1894”,即“1894年海战”,直接点明电影中事件的发生时间及内容,让人一目了然。

再次,商业经营场所公示语主要存在于商业经营活动领域,包括外设公示语,即商店招牌,内设公示语,即经营场所内的牌示等。为了突出行业特色、提高吸引力及竞争力,商家在用中文命名时就力求突出行业特色、展现产品特征,有的还展示其历史传承。因此,在翻译成英文时,要特别注意这些文化内涵的保留及展现,不仅实现其实用功能,还要具有美学特征,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其中公众比较熟悉的就是“全聚德”。2008年8月,全聚德正式公布其英文名称,“QUANJUDE Peking Roast Duck-since 1864”。全聚德三个字拼音的保留,体现了其作为中华老字号的历史传承;后面的“Peking Roast Duck”则体现了产品的内容及特色;最后的“-since 1864”指明了其创办时间,强调其历史的悠久。此翻译不仅体现了百年老店的文化内涵,还使受众明确了产品内容及其历史发展,达到了实用性与文化相结合的目的。

三、公共标识语英译中文化融入的原因

1.中西方文化差异

由于中西方的地理环境及社会发展过程迥异,因此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历史文化,进而二者在语言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中国人的思维比较抽象,更偏重精神感受,语言表述上讲究含蓄隽永,句子以语义的逻辑关系组合,即意合;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比较具体,生活中注重实用,在语言上以直接表述为主,句子结构严谨,即形合。文化差异使中西方对相同的事物或理性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述,这种差异充分体现在公共标识语的英译上。因此,在英译中要充分考虑两者不同的语言性质和特点,既要尊重目标语言的使用习惯和受众的感受,又要适当融入中国文化的因素,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信息的沟通和文化的传递,毕竟,只有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语言才有其相应的意义。

2.中国的地域文化差异

广义的地域文化指的是在特定区域内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它传承至今并依然发挥作用。地域文化会不断变化发展,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大体上可以分为十个地域文化区。地域文化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即方言、饮食、民俗、民间信仰及民居,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方言。公共标识语中的很大一部分都与这些内容有关,因此避开地域文化差异,以纯粹的英语进行翻译必然是不可取的。

3.经济文化健康快速发展的需要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外交流主要体现在经济活动方面,公共标识语的英译处于起步阶段,对英译的要求比较低,因此翻译的质量参差不齐,中式英语与不规范用语是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在此阶段,公共标识语的英译对中国文化因素的考虑较少,更多的是考虑英汉两种语言的直接对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全球化发展,中外交流逐步深入,社会经济文化全面接触,这就对公共标识语英译提出了新的要求。公共标识语在翻译时不仅要语言规范,考虑受众的感受,符合英语使用者的语言习惯,还要体现中外社会文化的差异,展现有中国特色的文化。

四、结语

公共英文标识语是一种实用性极强的应用文体,它的使用范围广、时间长、频率高、社会影响较大。通过对目前中国城市,特别是二三线城市公共英文标识语的调查与研究,可以得出结论:加强对标识语的翻译研究、采取切实有效的翻译策略、提高标识语的翻译水平是城市现代化建设和国际化建设中刻不容缓的任务。一个城市的公共标识语的英译水平是这个城市整体实力及开放程度的直接表现之一,翻译是否规范、是否得体是这个城市文化素质高低的体现。而且,鉴于公共标识语英译中存在中西方文化差异、中国的地域文化差异及社会经济文化健康发展的需要,在公共标识语英译中融入特色文化已经成为必然。城市标识语所承载的文化传播,不仅体现的是本民族间的文化影响,体现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间的文化传递与交流。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加深和城市文化的快速发展,公共标识语的英译一定要更加规范,更加融入文化特色,这样才更能体现出二十一世纪中国城市的风采,提升中国城市的国际形象。

参考文献:

[1]李俊梅,刘剑钊.功能目的论指导下的公示语翻译[J].才智,2010(29).

[2]郭颖杰.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初探[J].科学与财富,2012(9).

[3]杨永林,丁韬,张彩霞.双语公共标识文本的跨文化研究——来自北京地区的报告[J].外语研究,2008(1).

[4]廖洪中,魏霞.浅谈南昌市公共标识语的翻译[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4).

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城市文化视角下河北省公共英文标识语规范化研究(课题编号:HB15YY035)

猜你喜欢
英译
《论语》英译选登
《论语》英译选登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从“最贴近的自然对等”看“君子”和“小人”的英译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孔子之道及其英译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