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自 为”到“自 觉”

2016-11-28 14:17汪俞辰
文教资料 2016年22期
关键词:职业生涯辅导员转型

汪俞辰

摘    要: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但是由于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不合理致使这一政工队伍发展存在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点在于促进辅导员职业生涯转型,由“自为型”向“自觉型”转化,而这一转化的主要路径是要做到对辅导员进行科学引导与机制保障。

关键词: 辅导员    职业生涯    转型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与引路人”。高校辅导员应该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直接的、根本性的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功能的发挥还与预期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辅导员的工作状态还处在“自为”的阶段,还没有达到“自觉”的阶段。

一、“自为”阶段的外在表现

“自为”的工作模式是高校辅导员的一种低效率工作阶段。这一工作模式的特征主要有工作心态的被动性,即有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有什么样的工作目标就去完成;工作状态的接受性,即日常的工作基本上是领导安排下来的,是自己日常工作必须完成的;工作过程的主观性,即工作的开展并没有经过严密的逻辑论证,而是跟着感觉走;工作结果的不可预见性,即自己的工作能够取得或想让自己的工作取得什么样的成果不能够提前预判。具体来说,辅导员“自为”工作阶段的具体表现如下:

(一)对自身发展前景认识不清晰

在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即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与“政工”的双重身份,但是由于辅导员自身工作的局限性致使辅导员对自身的发展前景认识不清晰。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对自身发展空间的可能性存在单一的认识,即单方面的主观认为自身的发展空间只是政工队伍中的行政道路[1]。对自身的另一角色“教师”的认识较消极,不认为自身能在学术的道路上有什么好的发展前途,也不认为自己能够成为好的教师。高校辅导员应该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另一个就是教学任务。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教学两者之间并没有冲突之处,恰恰相反两者之间应该是一种相互协调与配合的关系。从理论上来说,政工人员可以分为两大类:理论型的与实践型的,但是在日常实践活动中这两者又是分不开的。从以上的分类中,无论是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是教学活动,辅导员都应该是实践型的政工人员,但是支撑其实践能够合理有效开展的必须有相关的理论,而教学又是理论实践的一部分。所以辅导员自身的发展前景应该是两部分:政工干部与学者。当然,我们的观点并不是支持把政工干部与学者两者隔离开来,而是在发展前景中因为职业性质不同,在选择上应该有所偏重,如果把两者结合那是理想的状态。

(二)对自身定位认识不准确

高校辅导员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大量的琐碎繁杂的学生事务使辅导员工作压力过大,苦不堪言。导致这问题的原因是各方面的,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辅导员对自身定位的认识不准确[2]。准确地说,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换句话说就是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就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把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灌输给大学生,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意识、政治观点、政治心理与政治行为。除此之外的工作皆是辅导员的次要工作。有的人反对这种看法,认为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丰富,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学籍学位工作、党团工作、奖学金评比工作、就业指导工作、教学管理工作等等,不仅仅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认为这种观点也是对高校辅导员定位不准的表现。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我们没有说这是其唯一的工作。辅导员要想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本联工作,其就无法回避其他的一些学生事务工作,也就是说其他的学生事务工作也是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本联工作的一部分。不过,这两者的关系要搞清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辅导员的本职工作,其他学生事务工作是辅导员能够很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手段或载体。

(三)对自身职业认识不深刻

高校辅导员是不是一项职业应该是每一位从事辅导员这一工作前应该认真考虑首要问题。现在高校辅导员出现的职业倦怠问题、高校辅导员流失过快问题、高校辅导员更换频繁等问题的直接原因都与辅导员对自身所从事的这一职业认识不清相关。由于辅导员对自身所从事的这一职业不认可导致辅导员缺乏一定的职业精神、职业理想、职业归属感,总是把辅导员这一工作当做是工作的跳板或过渡性的工作,认为好好工作几年,取得一定的成果,就可以调离这一职位。基于这样的工作心态,高校辅导员对于自己的职业总是缺乏一定的长远规划。在工作中辅导员的积极主动性并不能保持的太久。辅导员作为高等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承担着,其工作内容理所当然地成为社会中的一项职业。对于直接承担这项工作的辅导员理应有其工作理想与工作抱负,应该在辅导员这一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抱负与价值。

二、“自觉”阶段的具体表现

“自觉”的工作状态是高校辅导员工作模式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有工作心态的主动性,即主动了解工作、主动参与工作、主动创新工作;工作状态的积极性,即积极完善职业认识、积极完善专业知识、积极提高职业技能、积极提升职业境界;工作过程的理性化,即工作开展前的科学预设、工作开展过程中的理性调控、工作开展结果的积极反馈。高校辅导员工作“自觉”阶段的主要表现如下:

(一)职业化

高校辅导员工作应该是一种职业,凡从事这一行当的人都应该职业化。辅导员职业化内涵较为丰富[3]。首先,确立辅导员准入条件与资历,高校辅导员是专门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门性人才,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做的,他需要一定的资历,这些资历包括相应的专业背景、专业技能、专业素养,而不应该是现在的“中共党员与学生干部”这一简单的而且没有任何标签的准入条件;其次,科学合理的职业职称的划分,为辅导员的发展提供平台,解决辅导员的后顾之忧;最后,规范的考评制度,要对辅导员每一年度工作进行考评,工作突出者要给予表扬,消极怠工者要有一定的惩罚,可以把辅导员的工资、奖金与其工作业绩相联系。职业化是高校辅导员发展的方向之一,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使辅导员最大限度地确立职业归属感,有一定的职业精神、职业目标与职业理想。

(二)专业化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因此辅导员应该是专业的。这里的专业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专业的知识与专业的技能。辅导员应该首先具备专业的知识,具体来说应该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历史学、管理学等,这是一个合格辅导员应该具备的基本专业知识[4]。专业知识是辅导员开展工作与提高工作效率的智力支持与精神来源。专业技能是辅导员能否顺利开展工作的基本保证。辅导员的专业技能包括能写、会说与善做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写与说是辅导员工作中做的载体,即把自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想法与实施情况记录下来并呈现出来,而做就是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开展活动了,这些都应该是经过专业化的培训的。因此,只有经过专业培训并具有专业化技能的辅导员才能称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

(三)专家化

专家化是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所要实现的最高目标,也是高校辅导员“自觉”工作状态的最高形式。辅导员要想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专家,必须完成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辅导员要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专家,即很好地驾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较妥善地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问题,对于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出现问题的其他辅导员可进行指导,帮助其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辅导员要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专家,既把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转化成理论进而指导实践进一步发展,又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在学术界产生一定的影响力。高校辅导员的专家化就是要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专家又要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专家。高校辅导员的专家化具有重大意义,不仅最大限度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且对政工队伍的建设也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辅导员专家化能够很好地促进辅导员自觉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工作,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能为辅导员的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研究素材与佐证。

三、从“自为”到“自觉”转化的路径

高校辅导员能否由“自为”的工作状态向“自觉”的工作模式转化,除了辅导员自身素质提高之外,更重要的是对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的顶层设计。对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进行科学周密地制度设计是能为辅导员健康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生态环境。我们认为可以通过科学引导与机制保障促进辅导员完成“自为”到“自觉”的工作模式。

(一)科学引导是基础

对辅导员进行科学引导是能否成功促进其转型的基础条件。具体来说对辅导员的科学引导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高校辅导员的培养与高校辅导员的培训。这两个方面是从源头上针对现阶段辅导员自身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的方式方法。这里对高校辅导员进行培养与培训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培养是对准辅导员来说的,确切地说是对本科生、硕士生与博士生的培养。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与博士生的培养可以说是专业的,政工队伍的专业思维、专业精神与信仰、专业理想、专业素质和初步的专业技能基本上都是在这一阶段培养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生与博士生理应成为高校政工队伍选拔的主要对象。追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设立之初的设想不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学科的大环境之下通过专业的培养为全国政工队伍提供专业的人力资源吗?但社会的实际情况是由于政工队伍中的管理者专业素质不高与对政工干部队伍建设地漫不经心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生力军与我们的政工人员的选用相脱节,进而导致专业人才的流失与资源的浪费。对高校辅导员的培训是指辅导员队伍进行专门地训练,这里与对辅导员进行培养不同,如果说对辅导员的培养是进行理论训练,而培训就注重辅导员的专业技能的提高。但是因为现在对高校辅导员的准入资历的非专业化要求,致使现在辅导员队伍鱼龙混杂,专业素质良莠不齐,所以对高校辅导员的培训成果也不尽如人意。高校辅导员培训成果的改善必须建立在分类的基本原则之上,而不是现在“一刀切”的现象。

(二)机制保障是关键

高校辅导员从“自为”到“自觉”的转型要有规范的机制作为保障,这是这一转型成功的关键性因素。这一保障机制的内容丰富,具体来说应该行业准入机制、职称设置与发展机制、考评机制、培训机制等。辅导员行业准入机制是指高校辅导员这一职位并不是每一位硕士毕业生就能担当的,需要相应的资历与专业背景,这也是现在高校辅导员选聘制度最大的诟病所在。辅导员职称设置与发展机制是解决辅导员职业发展后顾之忧之举,根据不同的工作年限、取得成果设置不同的辅导员专项职称,职称的高低与辅导员自身的待遇相关,同时应该建立辅导员自身的组织,让辅导员自身组织化是提升辅导员工作效能的一个重要举措[5]。考评机制是对辅导员一段时期内的工作进行检查,并根据结果对其进行奖罚的一种监督激励措施,考评的内容应包括实践工作与理论工作两个部分,根据辅导员不同的工作阶段对两部分考评重点应有所不同。培训机制是促进辅导员工作进入“自觉”状态的又一关键性因素,对辅导员的培训应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对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的辅导员与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应实行分开培训的模式,在培训内容上是理论与实践还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培训过程中是灌输式的培训方式还是开放式或讨论式的培训方式,在培训的结业形式上是考试还是论文,在培训的指导思想上是一站式的还是系列培训,这些都应该是对高校辅导员进行培训的过程中应该考虑的问题[6]。当然,以上各机制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需要各机制互相配合与协调,这样才能形成合力,促进高校辅导员的发展。

从“自为”向“自觉”的转变是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必然趋势。辅导员职业生涯的转变是提高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举措。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转型的成功关键因素在于对高校辅导员制度的顶层设计及对各种制度的执行力度。

参考文献:

[1]唐文红.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87.

[2]华秀梅.高校辅导员职业规划的意义与途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59.

[3]赵瑞君.加强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研究,推动辅导员职业化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07(11):29..

[4]高燕.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位与渗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0):72.

[5]韩强.高校政治辅导员的职业定位与规划发展管理思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84.

[6]高国希,刘承功,陈郭华.如何认识辅导员职业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6):115.

项目课题:南京工业大学2016年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

项目课题号:SZ20160318。

猜你喜欢
职业生涯辅导员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及实施
转型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沣芝转型记
大学生职业生涯团体辅导对促进就业的研究
走近美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
中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