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姬
近几年,教师们都在尝试着把“先教后学”的传统教学顺序转变为“先学后教”。浮山路小学的数学教师对“微视频教学”和“翻转课堂”概念的了解逐渐深入,开始由理论研究转向了课程实践。当前,我们也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基于“微视频教学”的翻转课堂,正处在一些探讨甚至是争论中,寻求理性反思与课堂价值的回归。
作为一名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师,回顾自己实践微视频教学的过程和对翻转课堂的研究,到目前为止,我经历了被动接受、实践尝试和反思改进三个阶段,在实践中磨练,在反思中提升。
第一个阶段,是为了做微视频而做微视频,纯属被动接受。
大概是三年前,根据上级和学校的要求,我做了不少微视频,其中有三个还算满意分别是《2.5倍数特征》《图形的旋转》《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些视频的长度基本上都在5分钟左右,每节课上课前,我都会将本堂课的重难点整理出来,课堂上重点讲解,实现对教学内容重难点的覆盖,误以为这种掺杂了“微视频”的“颠倒式教学”就是所谓的“翻转课堂”。
后来,我慢慢地认识到,课前学生观看微视频,仅仅是知道和理解教学内容,无法取代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思考与探究、交流与碰撞、互动与分享、预设与生成等环节,而这些正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谓的最精彩、最有价值的部分。我发现,这样的提前讲授式的微视频,属于信息的单向传递,很容易绑架学生的思维,难以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理解能力。
第二个阶段,是为了上课需要微视频而做微视频,属于主动出手。
在为青岛市的一个手机服务平台“爱青岛”准备公开课《重叠问题》的时候,我受他人启发,尝试在课程最后的回顾环节使用微视频。这个微视频很“微”,只有一分钟的时间。课后,我问过学生,“你们看了这段微视频以后,觉得它对巩固知识有用吗?”学生都表示很喜欢,也很有用,不仅能立即回顾这节课学到的知识点,还知道了在学习的过程中用到了哪些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在这学期学校组织的课堂大比武中,我讲“排列问题”时,也是按照需要,准备了一个微视频,时间不长,效果还是不错的。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在课后的梳理环节使用微视频,只是微视频应用的一部分,其更广泛应用和深刻的价值,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发掘。
第三个阶段,是在理性思考之后反思——微视频教学应该“翻转”什么。
我们讲“翻转课堂”,其主题就是改变了教与学的顺序。以前是先教后学,现在是先学后教。其实更重要、更深层次的是应该改变传统意义上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甚至是教育教学质量观。具体来说,就是从重视低阶思维的培养转向低阶思维和高阶思维并重的培养;从低密度思维的教学模式转变为高密度思维的教学模式;从注重知识传授的“一维教学”,转变为统筹知识与过程、方法与情意的“多维教学”。同时,我们还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目前小学数学微视频的开发、制作与使用,其视角还只是落在知识讲解层面,尚且没有拓宽到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技能操作等方面。最值得注意的是,现有的微视频教学并不能取代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思考与探究、交流与碰撞、互动与分享、预设与生成等最具有价值的部分。
当前对微视频教学的理解,一般都是比较适合没有什么思维含量的低阶思维的培养,难以满足高阶思维的培养需要。我一直认为,对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应该贯穿课程的始终,包括课前的情境设置、课堂对重难点的突破过程和课后对知识体系的构建。特别是在课堂上,最关键、最核心的部分还是要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生生和师生的交流互动,实现思维的碰撞,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微视频应该放在什么环节使用,是学生自主探究之前还是之后,理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总之,对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微视频不是万能钥匙。我们要根据具体学科、课型、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等情况来决定。这也是教师作为教学主导者应该思考和探索的事情。
(作者单位:山东青岛市浮山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