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数控车教学实效性的措施

2016-11-28 20:18叶贇
职业·中旬 2016年10期
关键词:实践性实效性专业

叶贇

摘 要:本文主要结合作者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从数控专业学生特点入手,分析并提出了提高数控车教学实效性的措施,以期能够为数控车的教学带来效果。

关键词:数控车教学 实效性措施

国家在不断地发展,制造业也不断地壮大起来,生产制造企业的技术不断提高,企业对于数控加工技术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数控车学习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影响数控车教学的实效性。

一、影响数控车教学实效性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不合理

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目前数控车教学仍然是处于教师讲、学生听的状态。课程设置中理论性知识要比实践性知识多,直接导致了学生所学的东西与企业实际运用的知识相差很多。此外,设置的课程门数比较多,数控车专业的学生难以学习高精技术,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学生顾此失彼,影响数控车教学的实效性。

2.实践性课程教学设置较少

由于数控专业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但是由于数控专业中所用到的一些设备,如数控车床等,费用高昂,而且占地比较大,所以学校购置这些设备的数量有限。虽然近几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发展,学校的实训基地以及实训设备都得到了改善,但是设备还是不能进行合理科学的分配。另外由于设备的数量有限,造成学生实践性课程比较少,时间也比较短,不能连续进行。

3.学校与企业之间沟通不到位

由于各种原因,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不到位。学校不了解在市场企业中需要哪些方面的人才,只是完全凭借自己的想象或者照学校的方便来安排教学,这使得教学陷入僵局。另外就是学校缺乏专业性的教师。近几年来,数控车专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学校不能够留住高技术人才,学校现有教师的知识也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

二、提高数控车教学时效性的几点措施

1.结合学生能力确定课堂内容

在平时的备课过程中,教师应该先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勇于创新,不同的知识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学形式也应该及时进行创新。另外数控技术设计的知识比较广,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将学会、学透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学习基础也是各不相同,所以在教师的备课过程中应该考虑到每一位同学的掌握能力,并按照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一般在数控专业的教学中会采用好、中、后进进行搭配,保证每组中的比例均匀,这样能够保证学习较好的学生相互促进,并且带动其他学生共同发展,能够有效提高数控车教学的实效性。

2.充分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数控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兴趣的主要方法就是寓教于乐,将一些比较有趣的东西与教学相互结合起来,比如说利用设备自己设计制作一个充满创意的作品,然后将其赠给同学或家人。这样的教学能够使得学生更加投入到数控车的学习之中,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提高,同时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3.深入企业调研,制定有效的教学任务

教学的目的是为国家、社会和企业培养大量的技能型人才,教学任务的选择上应该符合企业的需求,所以需要进入企业进行调研,制定有效的教学任务,同时让学生们能够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让学生们为此努力。

根据企业的需求制定任务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三点好处:第一,可以将企业需求作为导向,以国家职业标准中级数控车工考核为研究依据,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第二,在课程设置上,遵循从简到难的顺序,从学生能够接受的程度出发,使学生逐渐完成教师设定的任务,提高学生知识以及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第三,将企业中广泛应用的数控系统作为主要进行讲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满足各界的需求,提高学生的技能,有效地提高数控车教学的实效性。

三、小结

教师的教学是非常辛苦的,但是如果教师的教学效果不能够在学生的身上体现出来,那么教学就是无效的。数控车教学作为具有实践性的专业,想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要从多角度出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并且将教学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廖锦鲜.中职数控专业的教学现状和改进措施[J].广西教育,2015(2).

[2]夏春龙.浅谈如何提高数控车课堂教学效果[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1(2).

[3]芮玉琴.浅谈数控车内容及方法[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1).

(作者单位: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实践性实效性专业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为何与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