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爱群
2007年12月,在日本佐贺县举办的海苔入标中,诞生了一片——薄薄的,面积有成年男士的两个巴掌大——价值300日元的天价,创造了日本产海苔最高价格的新纪录。
九州位于日本列岛最南端,佐贺县位于九州的西北角。佐贺境内山海纵横,古迹、温泉比比皆是;特产佐贺牛,太良町的竹崎螃蟹,玄海的真鲷、墨鱼,有明海的弹涂鱼、蛄蝼虾、隐目鳗、蛏子,嬉野町的温泉汤豆腐、茶叶,神琦町的细面,小城市的羊羹,无不引入垂涎;美食配美器,“伊万里·有田烧”的“赤绘”、“唐津烧”的“茶陶器”皆称日本名窑。
佐贺南部有一片狭长的浅海湾——纵深约100公里,宽约20公里,平均水深仅20米——有明海。筑后川、六角川等河流裹挟着营养丰富的泥土从阿苏山、脊振山奔腾而来,汇入其中,在湾内波浪的作用下,形成了广阔的海边滩涂。天价的佐贺海苔就生长在这片滩涂上。
大潮时,海面平均流速约为每小时13公里,海岸附近的平均流速约为每小时1到2公里,涨潮和退潮时的海流方向基本相反。海流把河流中的淡水和外海的海水混合起来,调和出适宜海苔养殖的盐度。海流还提供了养分和氧气,净化了环境。
有明海潮水涨落之差为6米,为了利用这个潮位差,当地渔民采用了与众不同而工序复杂的支柱式养殖法——在养殖场竖起竹竿,每日一次吊晒海苔网,使海苔充分沐浴在阳光下,进行大量的光合作用,增加养分和风味,并使海苔绵软,入口即化。
这种养殖方法的难度在于渔民们必须根据每天潮位的变化,调整系在竹竿上的海苔网的高度。有时要迎着呼啸的寒风,有时要顶着炎炎烈日,精心观察气候及潮位变化,像母亲呵护儿女一样细心地培植海苔。
随着日餐在国际上的流行,作为常用重要原料的海苔,由于富含蛋白质、食用纤维、维生素和各种矿物质,有防癌、防动脉硬化、降低胆固醇和血压,以及排毒、减肥、美容、延缓肌肤衰老的作用,越来越引起国人的重视。
佐贺县政府在北京中国大饭店滩万日餐厅准备了—份特别料理,以推广佐贺海苔,我有幸躬逢其盛。吃得出来,主人为了体现海苔的品质,着实下了一番工夫。
“先付”是烤新笋、清酒蒸龙虾配海苔。龙虾无非是鲜甜,新笋香能托出海苔的香味倒是始料未及。
什锦刺身配的酱油里加了海苔碎和胖大海酱,比常规的酱油浓厚得多。
握寿司选了海胆、金枪鱼、扇贝,都放在海苔上,由我们自己用手卷起来吃,一律口感软嫩,与海苔的酥脆形成反差。
扒澳大利亚特选牛肉配油梨海苔汁里的牛肉香、鲜、嫩、肥,也不过像寿司里的饭团,扮演海苔的背景。
天妇罗有两种——荞麦面、山药的滑与海苔的脆,夹在墨鱼中的海苔香与苏子叶都很般配。
最后一道是白米饭配烤海苔,什锦咸菜,酱汤——出乎意料,在座的日本人最期待这一道。海苔盛在一个带盖的两层本色小竹盒里——无漆,打磨得光可鉴人,滑不留手——上层放海苔片,底板是漏网;下层放两小块点燃的无烟炭,用来烘焙,以保持海苔的温度和松脆——和人的体温接近,让嘴唇感觉温暖;即便是卷入米饭,也能一口轻松咬断。
吃法是把海苔放在手中,用筷子取一个小饭团,放在海苔上,卷起来,蘸一点酱油吃;入口完全是海苔的本味,饭团则烘云托月,使海苔的松脆、鲜醇、带海风味道的清香格外突出、悠扬。
早听说日本人生活简朴,家常饭菜常常就是米饭、咸菜、酱汤。我从小酷爱膏粱厚味,一直觉得他们过于寒俭;随着饮食阅历的增长,近年才渐渐懂得欣赏这种家常滋味中的朴素之美——当然,日餐的简单其实是表面的,无论是大米的种植、精制、蒸饭,还是酱汤里的大酱、昆布、木鱼花,都包含国人以为不可思议的繁琐、刻板的讲究——能体味、欣赏这些精微之处,才算真懂日餐,也有助于了解日本的国民、历史、文化的独到之处。
那天晚宴主人准备了足够的大吟酿级清酒,不用酒杯,而用最原始的桧木酒盏——没有上漆,桧木的香气尚存,口边唇上接触的是原木的自然、温润——最后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盏,大醉而归。
我想,如此美妙的海苔,绝配的应该是同样醇美的清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