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卫民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传统的一刀切作业布置方式已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本文阐述了有利于学生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发展的作业设计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布置;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作业和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作业的评价功能应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体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巩固所学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深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的过程,是获得必需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的过程。
一、设计生动的练习,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
爱玩、好动是学生的天性。把数学练习“蕴藏”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中,让他们动口、动手、动脑、动笔,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到练习中,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取得良好的作业效果。如在教学100以内的数时,我布置了一道作业: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数。学生很不错,找到了许多生活中的数,如妈妈今年32岁,“我”家有6口人,“我”家住在73幢204室,“我”家的电话号码等。看到学生很快就能找到这么多生活中的数,我又布置了这样一道题:我们学校有三幢教学楼,你能不能给每间教室编号码呢?学生听了都迫不及待地编号码,有的学生还画图加以解释。又如在教学认识物体后,我布置了游戏式的作业,让学生回到家以后,与父母、自己的小伙伴玩“摸一摸、猜一猜”的游戏,就是闭上眼睛,摸一摸、猜一猜是什么物体的游戏。布置趣味性作业,既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又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设计生活化作业,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从生活中来的数学才是“活”的数学。生活化的作业设计,能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因此,作业布置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促使学生用数学眼光看生活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深入体会数学的价值。如在学习了小数的认识后,我布置了寻求生活中的小数这样一道题,没想到学生不仅找到了与物品价格有关的小数,还找到了许多生活中的小数,如“我”的身高是1.12米,“我”的体重是27.5千克,一瓶可口可乐2.5L,“我”房间的面积是15.5平方米等。学生在找到生活中的小数的同时,增长了知识,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又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后,我布置了学生测量家中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物品,如茶几、饭桌、房间的长和宽,并计算出周长。
三、设计有层次性作业,照顾个性差异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传统的作业布置往往是“一刀切”的方式,同一个班级所有学生的作业内容完全相同。教师要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可以采取分类作业的方法,如把学生作业分为三类。第一类作业:为基础差的学困生设计,作业内容较基础,题量较少,难度较低。让学困生吃得了,能从完成作业的成功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并树立学习的信心。第二类作业:为基础一般、成绩中等的学生设计,作业内容主要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较简单的变式题、较简单的综合题等,分量中等,难度适中。题量较多,有一定的难度,让中等生吃得饱。第三类作业:为班级中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题量充足,作业中有较多的变式题、提高题、综合题。作业设计能够照顾到全面,面向全体,体现了课标的理念。
四、设计探究性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新增加的一个核心概念,“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这充分说明了课标对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视程度。因此,作业设计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组织经验,设计一些有挑战性的、能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作业,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充分激发,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教材上有这样一道题:先算一算,再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11×11、12×11、13×11、14×11、15×11、16×11、17×11、18×11。经过学生独立计算、合作交流后,我又引导学生观察这组算式的特点,学生提出了“12乘十几的算式有什么规律性?”于是,我因势利导布置学生探究十几乘十几的算式有什么规律。这种探究性作业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必须适合本班学生实际,形式多样,内容新颖,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促进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各方面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