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鹏
摘 要:纵观我国高校当前的校园文化建设现状,普遍存在着师生主动性较差且文化衔接不到位等情况。为了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笔者结合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与特征总结出几点可行性较高的建设措施,其中包括加快校园网络的建设速度、夯实校园文化的媒体基础、加强教育队伍的建设、提高教育团队的专业水平以及加强对大学生的观念教育、塑造高校校园的文化精神等。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新媒体的内涵与特征
新媒体的概念是相较于传统媒体所存在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水平的提高,新旧媒体之间的差距也变得越来越大。早在1967年,新媒体的概念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P·戈尔德马克提出,戈尔德马克运用新媒体来诠释电子影音。然而,数十年之后电子影音只能够被划分到传统媒体的领域当中。不难看出,新媒体的改变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进步与技术发展而不断演变。
到目前为止,新媒体的概念偏向于一切数字媒体的总称,具有明显的互动性、多样性、虚拟性以及共享性等特点,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变得更加轻松、高效。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目的是促进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学生管理等多层次的复杂活动来营造出一个符合时代发展、具有校园特色的精神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拥有着多元化的功能,其中比较重要的功能即提高师生的认知能力、凝聚力以及愉悦感等,从而为推进教育工作带来强大的促进力量。
高校校园的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高校校园文化需要将多元性与主导性紧密联系在一起,让校内师生可以准确地了解当前主流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其次,高校校园文化应当科学严谨且与时俱进,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与喜好来凸显文化的现实价值;最后,高校校园文化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将教书育人作为一切文化活动的落脚点,运用文化来激发出当代大学生的内在潜力。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策略
1.加快校园网络的建设速度,夯实校园文化的媒体基础
互联网成为人们生活、学习以及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网络世界同现实生活的交叉与重合越来越多。高校师生能够通过网络完成一些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完成的事项,从而为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诸多便利。基于此,高校应当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与价值,从根本上提高信息技术在建设校园文化工作中的地位。在文化建设工作中,高校的教育者需要帮助学生筛选来自于网络中的信息,让他们在运用微信、微博、博客等新型软件的同时具备较强的辨别能力与克制能力,将“思想出轨”扼杀在源头。
2.加强教育队伍的建设,提高教育团队的专业水平
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广泛应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需要作出适当的调整与改进,其中包括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方法的操控以及交流方式的创新等。高校管理者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构建出一支专业化的校园文化传播队伍,利用他们从根本上发挥新媒体技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首先,从技术层面的角度分析,高校管理者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新媒体工具与载体的投入力度,同时还要尽可能多地引进一些信息收集、信息编辑以及信息传播的技术方法,确保校内的所有教育者都可以熟练应用各类媒体软件。其次,增强校内师生对新媒体的理解能力。尤其是年纪稍长且资历较深的教育者,应当经常深入到学生身边了解年轻人在网络环境中的表达方式,以一个亲切平等的姿态来与学生展开心与心的交流,让他们能够对教育者敞开心扉。最后,在日后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当中,教育者与管理者还要留心发掘并培养优秀的学生干部,让他们成为拉近师生关系的有效桥梁,同时还要经常举办一些内容丰富且趣味性较强的校园文化活动,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
3.加强对大学生的观念教育,塑造高校校园的文化精神
大学精神对于学生的道德观念与人格塑造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在新媒体环境中,各类信息的大量涌现,导致很多学生对大学精神与传统文化采取忽视的态度,从而将精力锁定在一些非主流的极端观念中。基于此,高校的教育者应当考虑从课堂教学着手,通过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来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同时再借助高校的传统文化,让学生找到正确的实践方法,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重新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在新媒体时代中,高校校园文化的主体变得更加多元化,教育者需要通过打造高校核心价值与共性文化的方式来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的感性认识在积极校园文化的引导下转变为理性认识,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思想观。
参考文献:
[1]陈翔和,吴太贵.大学德育的文化支点:从校园文化到社会文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7):169.
[2]包巧英,周德宝.有效利用新媒体,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实效[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357.
[3]张智博.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对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