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的广西电力工业(六)
随着各县城小电厂的装机容量的增长,尤其是西湾电厂2台2500千瓦和贵县糖厂自备电厂2台1600千瓦机组的投产,加上各电厂加强设备管理,工人们精心操作,维护设备,努力提高机组出力,发电量以较快的速度增长。至1957年,全省发电量已达1.26亿千瓦·时,供电量为2894万千瓦·时(有的小水电、小火电自发自用未统计在内),分别是1949年的4.66倍和3.09倍。发电量的增长,使电力供应紧缺状况有所缓和。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受供电量的限制,1949年广西全省用电量仅1820万千瓦·时,人均用电约1千瓦·时。用电量最大的是平桂矿区,为1038万千瓦·时(其中由西湾电厂供给的用电)。
据广西电力企业管理协会编制的《广西五十年电力工业生产统计资料》。1954年全省发电量5500万千瓦·时,供电量1672万千瓦·时。供电量与发电量之比相差如此之大的原因,一是小型自备电厂系自发自供,统计只有发电量,没有供售电量。二是当时发供电设备线路陈旧、管理不善,线损率高达10.6%。量为940万千瓦·时,其余为各矿区自备发电机组供给的电量)。其次是南宁99万千瓦·时,柳州224万千瓦·时,桂林77万千瓦·时,梧州215万千瓦·时。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恢复,到1952年全省用电量超过2658万千瓦·时,至“一五”计划末期的1957年,达到8432万千瓦·时,为1949年的4.63倍。
1950~1957年的八年中,工业用电约占总用电量的59%~74%。在工业用电构成中,以锡、锰等有色金属开采、冶炼用电量为最大,约占工业用电的70%。在此期间,锌品、机制糖、食品加工等行业用电增长较快,用电量由1950年的1309万千瓦·时增加到1957年的7327万千瓦·时,年平均递增27.9%。在总用电量中,市政生活用电约占10%~11%,仅次于工业用电。在市政生活用电中,一般照明用电占80%左右。交通运输用电在50年代初,主要是桂林、柳州、南宁、梧州等城市的铁路、港口和公路车站用电,占总用电量的比例不足2%。“一五”计划期间,修复、兴建了部分铁路和公路,交通运输用电量也随之增加,大体保持在总用电量2%的水平。农业和农村用电发展缓慢。50年代初,主要由西湾电厂、贵县等国营企业自备电厂供给附近城镇少量用电。“一五”计划期间,农业排灌和少数乡村开始用电,用电量逐步增加,但不足总用电量的0.1%,全省用电仍集中在南宁、柳州、桂林、梧州等城市和部分工矿区,形成了城乡之间的显著差别。
(1958~1965年)
1958~1965年,国家经历了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和三年调整时期。在这8年中,广西电力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水电以兴建总装机容量23.44万千瓦的西津水电站为标志,开始了较大规模的投资建设;火电在柳州、南宁、桂林、梧州等中心城市分别安装了3台1.2万千瓦和2台6千千瓦机组,装机容量和发电量成倍增加;广西各地的小水电、小火电建设蓬勃兴起,“全民办电”热情高涨;电网建设开始架设110、220千伏高压线路,西(津)南(宁)电网初步形成。上述建设成就是在“大跃进”中取得的。但急于求成,摊子过大,以及缺乏经济建设经验,也使广西电力工业的发展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造成了一些本可以避免或减少的重大损失。通过贯彻“八字方针”,压缩基建规模,“填平补齐”和恢复,健全规章制度,使广西电力工业进人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第一节 实施“二五”计划
广西第二个五年计划和长远规划,在编制过程中,由于受“大跃进”形势的影响,电力基建指标偏高。以后虽然经过调整,但“左”倾思想未彻底纠正,发展规划与实施结果相差甚远。
一、“大跃进”与“水主火从”方针的提出
1958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了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此后,大炼钢铁、大办农业、大兴水利、全党全民办电以及各行各业的“打擂台”、“放卫星”,遍及全国各地。
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之前,中共中央于1958年1月11~22日,在南宁召开了有九省二市负责人参加的会议(简称“南宁会议”)。会议的任务是总结执行“一五”计划的经验,讨论“二五”计划和长远规划。会议在研讨电力发展规划时,提出了“水主火从”作为电力工业的长远建设方针。
“大跃进”的形势、“南宁会议”的召开和1958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成立,为广西经济建设的发展,尤其是电力工业的兴起提供了契机。“南宁会议”期间,中央领导所见所闻,对广西的贫穷落后和水能资源的丰富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巩固边防,周恩来总理批示建设广西第一项大中型水电工程——西津水电站。尔后,他又于1960年5月在广西的视察中,亲自审阅青狮潭水电站建设规划。在中央领导的关怀下,在“二五”计划期间,国家为广西安排了一批钢铁、电力等建设项目,基本建设完成投资比“一五”计划时期增加2.2倍,在广西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包括电力工业在内的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新形势。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