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蕊,许 锋,夏 雨
(1.河北工业大学 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天津 300401;2.河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规划二所,河北 石家庄 05008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社区生态规划建设策略研究
——以河北冀中南平原地区为例
李 蕊1,许 锋1,夏 雨2
(1.河北工业大学 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天津 300401;2.河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规划二所,河北 石家庄 050081)
乡村社区规划建设关系到乡村社会稳定、持续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从整体上看,河北冀中南平原地区现有乡村社区建设,发展速度快但质量不高,社区美化工作积极但生态环境系统整体优化不足,空间建设地域特色不明显。生态规划,是从广义上指向乡村社区空间舒适、环境优良、文化传承的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建设方法与策略。文章在分析河北冀中南平原地区乡村社区规划建设一般特征的基础上,引入生态规划策略,从乡村社区建设的宏观战略模式、中微观空间建设策略和长效保障机制入手,探讨规划先行、合理集约、公众参与的乡村社区生态规划建设方法,以形成舒适宜居、绿色持续、文化深厚的和谐乡村。
乡村社区;生态规划;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建设关注城乡差距,通过城乡统筹、节约集约、生态宜居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乡村社区规划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环,是乡村居民安居乐业的空间实体,在建设过程中,必须遵循科学合理、人性化、可持续的生态规划策略。
(一)冀中南地区乡村地域特征
河北省冀中南地区位于华北平原腹地,京津之南,西依太行山脉。包含石家庄、保定、沧州、衡水、邢台、邯郸及部分廊坊市地区。该区域整体上地势平坦,土地资源丰富,但水资源总量和人均拥有量偏低。受区域发展战略影响,冀中南地区为河北省重要工业发展基地,乡村发展建设多经历了农业基础性扩大——“家庭式”工业快速提振——产业面临转型的过程。从村庄风貌上看,历史文化特色明显的古村落多集中于西部太行山脉和革命老区,大部平原地区乡村建设受中心城市影响广泛,以新民居建设为主导,形成集约化乡村,风貌均值化明显。
(二)冀中南地区乡村发展动力
河北乡村现有发展模式以内生型发展为主导——基于农村内部的主体与动力,主要依赖内部的资源、市场、资本与技术等要素来实现经济自我演化与扩张,变化相对缓慢[1]。冀中南平原地区乡村发展产业动力以农业为主导、家庭式中小型工业辅助,城乡二元结构明显。未来伴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冀中南地区作为京津经济腹地,经济外向度的提升,将进一步加强城乡融合,借力城市发展。
(三)冀中南地区乡村发展困境
近些年来,河北省展开“文明生态村建设”、“农村面貌三年大变样”、“美丽乡村面貌改造升级”等一系列乡村社区建设行动。工作重点从早期的重点示范村建设向片区联动的乡村社区发展模式转型。在河北省主导发展的9处重点乡村片区中,白洋淀、正定古城、廊坊北三县、固安、衡水湖位于冀中南平原地区,依托现有环境与历史资源主导发展休闲旅游产业。但从省域层面来看,平原地区大部分乡村特色均值化明显,生态环境资源优势不明显,贫困村庄较多。多数村庄不具备重点发展片区村庄的资源本底,参照重点村镇的发展建设难以实现,依然面临着很多发展困境。
1.区域协调缺乏
一方面,城乡发展之间缺乏协调。城市的无序扩张挤压乡村生态环境,自然被人工环境逐步侵蚀。一些对环境有污染、危害的工业企业和城市废弃物纷纷被“抛出”城市,乡村成为“接收者”。同时,村庄建设却难以借力城市基础设施资源,乡村自然环境难以消化城市废弃物。另一方面,区域村镇体系缺乏协调考虑,建设发展之间无法衔接、配合,甚至对立。如在河流生态保护和治理上,分段污染、分段治理现象十分严重,治理投入增加,但持续性不佳。缺乏区域协调,村庄社区建设就易于沦入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怪圈,村庄的生态持续发展无从谈起。
2.生态环境堪忧
近年来,河北省乡村建设工作大力推进,取得了积极成果,但乡村社区改造和建设工作多着力于住房建设和街道环境整治,乡村环境工程设施系统性不足。村庄生活垃圾污染、牲畜养殖污染、工矿企业污染和土壤、水污染等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现象依然亟待解决。
3.乡村特色与文化流失
社区实体空间建设上,随着大量现代建筑的出现,对于原有乡村空间尺度、邻里关系、精神场所的忽视,使村庄归属感、地域感逐渐弱化丧失。尤其在新民居建设过程中,受到经济基础、用地条件的影响,集约住宅成为建设主流,但多以现代建筑形式出现,缺乏地域特色和乡村氛围。
4.乡村建设资金匮乏
河北地区贫困压力大,乡村社区建设资金以国家和地区帮扶为主。一直以来,虽然有制订社会筹款政策,但内生型主导的乡村建设,外部投资支持较少。而较为薄弱的环境意识使村民对于村庄基础设施、文化特色保护与提升的参与度和支持度不高。乡村建设资金压力较大。
正如上文所述,冀中南平原地区乡村建设着力于旅游资源型乡村的保护、提升,但对于一般性村庄发展思路不明晰。从区域发展动力上看,乡村可分为城郊综合、旅游观光、商贸服务、产业集约四种类型。乡村建设需根据村庄发展影响因子,明确发展定位。
(一)城郊综合型
此类乡村位于中心城市郊区。村庄经济产业的发展与中心城市的功能配套和疏解密切相关,经济基础条件较好。家庭式工业制造加工、农副产品生产等乡镇企业对村庄建设发展贡献较大。随着中心城市扩张,去乡入城趋势明显。此类乡村社区建设中,城市住区型社区建设成为主流。通过多层、小高层新民居建设,提高开发强度和土地集约程度;道路、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实现与中心城市并网,充分借力城市发展。
(二)旅游观光型
根据村庄旅游资源的不同,又可分化为目的地旅游型和休闲农业型。目的地旅游型乡村具有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有成熟的旅游体验产品和完善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此类乡村社区营建过程,必须切实贯彻历史风貌延续策略,严格控制保护区村庄风貌,明确乡村社区禁止、限制和适宜建设区域,建立风貌缓冲区,使新社区建设有效衔接村庄历史风貌。如保定市清苑县冉庄村建设中,通过空间管制,划定保护区—控制区—协调区:核心区主旨保护地道战史实场景和村落格局,建筑修整为一层青灰色传统北方民居建筑;控制区色调统一为青灰色以衔接核心区;协调区严格把控7.5m建筑限高,建筑色彩多为灰色、土色、白色,禁止高彩度色系对传统风貌的影响。
休闲农业型村庄立足原有农业基础,通过集体合作,升级原有粗放型农业为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吸引城市短途休闲旅游人群,以旅游产业发展联动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商业贸易等全面发展。以河北保定大北河村为例,村庄在发展原有果树种植等方面的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开发亲子游、农家游、生态游等丰富的农家旅游产品,促进农业产业转型。通过梨花节、采摘节、摄影节等节庆活动组织需求,带动村庄村口设计、道路硬化、卫生清洁、绿化美化、村民广场等乡村社区提升改造工程,并积极引导村民改造自身农家院作为旅游接待服务,实现农民增收、村庄建设与乡土风貌延续。
(三)商贸服务型
针对农村贸易服务和市场导向,以中心村为核心,形成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和商贸交易市场。以市场经营带动产业发展,并反哺村庄发展建设,形成商贸发达的农村建设模式。此类乡村社区规划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村庄产业经营模式,保证交通、市场及其配套服务场地适宜、便捷。民居建设可遵循乡村商业特色,以前商后住或下商上住的形式,形成适当规模的商住混合模式。
(四)产业集约型
此类乡村通过利用自身产业基础,将分散化、粗放化的第一、二产业生产方式进行整合。以信用合作社或产业发展公司的组织模式,科学管理、实现规模经营,提高村庄的整体竞争力。产业集约型乡村社区规划建设充分考虑住区与产业园区之间的关系。现代加工业产业园区通过集约化公寓型社区营建形成现代化便捷的乡村社区;农业园区社区规划体现农业特色的同时,集中定点布置牲畜养殖、农具及车辆存放场地等措施。尤其是在车辆存放设计中,根据车辆属性,生产用车在新村附近独立规划停车场,小轿车结合新村院落设计就近停放[2],形成高效、舒适的社区环境。
河北省农村面貌提升改造行动中,通过政府引导,主抓“饮水安全、道路硬化、垃圾处理、厕所改造、村庄绿化、民居改造、污水处理、土地整理、公共墓地建设、厨房改造和秸秆处理、新能源利用、村民服务中心建设、标语广告整治、村庄标志设计、传统文化保护开发”十五件实事[3]。在此基础上,通过民居建设、环境美化和生态系统优化措施,全面提升村庄宜居性。
(一)内部集约
冀中南平原地区村庄内部宅基地闲置、墓地占村等“空心村”现象较为严重。乡村社区建设,首先要从内部要地。对危旧、历史价值不高的闲置建筑和土地,可以依照法律法规,由村庄有偿或无偿收回、整理、再利用,做还田、还林、还园、还绿处理。针对墓地散乱的现象,利用荒山、贫瘠废弃土地开发公共墓地,推广公共祠堂、骨灰堂建设与使用,进一步集约村庄内部土地。
(二)邻里组织
邻里关系是维系农村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伴随乡村社区合村并点,多层集合住宅推广,原有乡村社会关系面临重构。这一过程极易造成乡土生活氛围弱化,导致传统乡土文化与氛围的迅速流失。在生态规划建设过程中,通过整体安置方法,将原有社会结构,迁入新社区组团,形成快速成熟的人际网络;同时,邻里公共活动场所设计中,注重集中性与功能的混合性并存。环绕组团布局,保证原有居民能够集中生活[4];将广场舞、园林休憩、知识宣传、体育运动等多种功能复合,提高空间使用效率。
(三)村容村貌
冀中南平原地区乡村均值化现象明显,要体现各村特色,就必须在遵循民族特性、乡土原貌的基础上,深挖“农村化”特征,通过美化、净化、绿化、亮化工作整体提升村容村貌。通过一段时间以来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冀中南地区村庄环境面貌得以快速提升,但也暴露出过分追求“工作速度”与“面子形象”的问题。例如某些村庄建筑立面全部喷涂白色涂料,遮盖原有民居红砖材质。白色涂料在北方多风沙的气候环境下,即不利于景观效果维持,又会弱化乡土感知,甚至反而造成田园特色丧失的结果。
可见在风貌整治过程中,不应强调样式的绝对统一,应适度适宜。在大北河村村庄整治中,村庄民居入口由各户自主设计,以大门、牌匾、门侧诗词的形式,风格整体协调,内容丰富多样,体现耕读传家的文化底蕴(图1)。邢台内丘县西张麻村,将公共街道、公园、私家庭院的绿化建设相辅相成,将白菜、萝卜等农家蔬菜引入街道绿化,即便利村民生活又展现田园特色。这种“积极引导和鼓励村民在主导风格协调下,对自家宅院及公共街道进行设计与美化,形成更加丰富的、富有生命力的村庄空间环境”的方法,更值得推广。
图1 大北河村民居入户大门
(四)公共服务配套设施
农村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主要包括教育、卫生、文体、社保、行政、商业、公共绿地、市政等设施。根据村庄人口规模和所处区位,合理划定服务设施配套等级:人口在1 000-5 000人的一级行政村庄,公服设施齐全,功能完善,形成内外兼顾的中心性服务配套。人口在300-1000人的自然村,公服设施满足村庄内部日常生活需要。人口低于300人的保留村或特色村,可通过发展交通可达性,与周边村镇共享资源。
在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中,应保证公益性服务设施用地比例。加强教育、文化站、卫生医疗服务站、公共中心、养老同时,社区建设进一步推广河北省“互助幸福院”养老模式,通过“村级主办、互助服务、群众参与、政府支持”的形式,开展“集体建院、集中居住、自我保障、互助服务”[5]的养老新模式。使乡村社区留守空巢和独居老人能够共同生活,相互照顾与交流,安享晚年。
(五)基础设施完善
基础设施是河北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重点。现主要工作在道路硬化、垃圾处理、厕所改造、雨污处理等方面。垃圾处理方面,河北全省推广“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城乡统筹策略。沧州肃宁县梁村镇张家庄村通过建立了责任分包与定期评比的制度,将村庄卫生工作按“户——街巷——区”划区管控,并组织困难群众成立专职保洁队,有偿维护村庄清洁工作。
在污水处理方面,结合道路硬化、厕所改造工程,注重经济与实用性。现有工作中村庄排水多采用不完全分流的排水体质,重视了路面分坡与边沟处理;部分经济实力较强的村庄开始引入生态化污水处理系统工程。但在基础设施工程协调与系统性方面,还需更大投入。如有些村庄虽然采用了“化粪池+人工湿地”的生态模式,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村庄管网跟不上道路硬化工作,排水沟渠只做主要街巷,难以深入全村,造成生态化处理系统实际处理效益较低。而管网综合方面,电缆入地工程建设推广力度扔有较大差距。
通过多方参与、充分调研与沟通,明确规划需求、方法、步骤,并将规划的意图、优势与问题切实的传达给基层民众,才能使村庄建设真正持续发展,规划方案得到落实。在公众参与活动过程中,应加强对以下几个问题的关注:
(一)文化寻根,提升村民认同感
传承文化不仅仅是对传统建筑、老房子的硬件保护,更是需要深入厘清文化脉络,寻找文化切入点,挖掘隐藏在居民生活中的民风民俗、历史故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软件建设。村庄环境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乡村氛围的保护,对传统街道尺度、景观风貌、公共空间组织方式要有意识的延续,形成乡村氛围的直观感知。通过多样化的文化宣传活动和公共活动组织,使村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认同感,创造“活态化”的文化传承。
(二)生态探源,提升村民环境意识
环境工程系统的建立不仅是硬件设施的建设,更应当是村民生活方式的提升。通过积极宣传、定期技术指导帮扶,有效提升村民环境保护意识,正确了解厨卫改造、秸秆处理、垃圾处理、雨污工程等方面的意义与优势,形成积极参与、自觉维护的良好环境氛围。
(三)长效协作,保证建设持续性
在村庄规划建设中,采用“专家把脉、部门合作、村民参与、上下结合”的长效协作规划方法:将规划内容细化成建设项目,实现规划实施有的放矢;将规划内容转化为管理要求,实现规划管理制度化,使规划策略得以落实、持续;将规划内容纳入村规民约,探索群众自我约束、相互监督的新路径;将规划内容转化为技术图解,实现规划内容通俗易懂;同时,建立项目跟踪回访制度,定期进村技术指导。结合大量调研、沟通工作,使规划建设方案反应村民需求,赢得村民的认同与积极参与。
(四)开源节流,扩充资金保障渠道
资金问题一直是河北乡村社区发展的关键。为持续乡村社区更新,仅2015年安排省级以上专项改造提升资金69.18亿元,并由各市、县(市区)另设专项资金支持,形成“政府主导”的资金保障;同时,通过进一步扩展“社会力量”,形成村民自建、认捐任建、投工投劳的民间渠道保障,并逐步通过产业升级带动乡村自身经济实力的提升,保障其持续性良性发展。
乡村社区建设的本质是人居环境和谐体系的构建。总体来看,河北冀中南平原地区乡村建设快速提高,但任重道远。通过规划,集约节约土地资源、合理社区服务配套,以文化传承带动社区特色的保持;通过绿色人工生态系统建设,形成持续、良好的生态环境;遵循可持续发展、多方参与、渐进持久的思路,将生态规划策略深入社区建设各个层面,终将在河北大地上形成特色浓郁的和谐宜居空间。
[1]李阿琳.河北农村内生型发展的区域格局研究 [J].经济地理,2011(12):2013-2019.
[2]王玉.新农村规划设计浅探 [J].小城镇建设,2014(5):50-55.
[3]冯雷,郭少雅.全力推进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N].农民日报,2015-03-12(3).
[4]刘鸿.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中村庄规划的模式[J].北京农业,2013(12):316.
[5]祁麟.农村新型互助养老模式探析:以河北省平乡县幸福院为例[J].邢台学院学报,2014(01):16.
RuralCommunity Ecological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Strategiesunder New Pattern Urbanization:a Caseof HebeiProvince
LIRui1,XU Feng1,XIA Yu2
(1.HebeiUniversity of Technology,Architecture&ArtDesign College,Tianjin 300401,China;2.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of HebeiProvince,The NO.2 Institute,HebeiShijiazhuang 050081,China)
Ruralcommun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s related to ruralsocialstability,sustainable development,and itis oneof themostimportantsegments to solve theproblemsofagriculture,ruralareasand farmersand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new urbanization.Overall,especially in them iddleand southern Hebei,thedevelopmentof theexisting ruralcommunity construction is fast,however thequality isnothigh.The community beautificationwork isactive,buttheoptim iz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notenough.Moreover,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pace construction are not obvious. This research introducesecologicalplanning strategiesafteranalyzing the ruralcommun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general characteristicsofm iddleand southern Hebei.Thepaperdiscusses ruralcommunity ecological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methods,including planning first,reasonable intensiveand public participation.A ll theseabovew illhelp to form acountryside which is com fortable and livable,green and sustainableaswellas literate and harmonious.
rural community;ecologicalplanning;new pattern urbanization
TU982.29
A
1674-7356(2016)-01-0071-05
2015-06-01
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2014040707)
李 蕊(1987-),女,天津人。硕士,研究方向:城市规划及其理论研究。
时间:2016-02-28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396.G4.20160228.1107.002.htm l
10.14081/j.cnki.cn13-1396/g4.2016.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