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生,贺奋义,赵秋霞,贺泂杰,韩庆彦,郭慧琳*
(1.甘肃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46;2.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3.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50)
甘肃省部分地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李勇生1,贺奋义1,赵秋霞2,贺泂杰3,韩庆彦1,郭慧琳1*
(1.甘肃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46;2.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3.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50)
[目的]为了解甘肃省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流行情况。[方法]随机在3个市8个养殖场1个屠宰场及部分散养户采集牛血清220份,采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抗体。[结果]检出阳性血清124份,阳性率为56.36%。[结论]说明我省养牛场普遍存在该病,且污染面大,损失严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抗体;检测;流行病学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BVD/MD),通常简称为牛病毒性腹泻或黏膜病,是由牛腹泻病毒(BVDV)1型或2型感染牛而引起的以发热、消化道黏膜糜烂、溃疡、坏死和胃肠炎、腹泻以及怀孕母牛流产或产出畸形胎儿为特征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1]。该病呈全球性分布,资料显示该病在我国部分省区牛群中的感染率较高。为了解该病在我省牛群中的感染和流行情况,为防控该病提供科学依据,2014年8月从省内部分地区采集牛血清样品,开展抗体检测,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并将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1.1 血清样品
随机抽取甘肃省3个县区8个养殖场、1个屠宰场和部分散养户采集牛血清220份,其中规模场160份,屠宰场20份,散养户40份,静脉采血,分离血清,备用。
1.2 试剂
牛病毒性腹泻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试剂盒,购自IDEXX公司。具体试验操作步骤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3 判定标准
检验依据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检疫规范》SN/T 1129-2007,判定依据: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抗体(IDEXX):S/P≥0.3判为阳性(+),0.2≤S/P<0.3判为可疑(±),S/P<0.2判为阴性(-)。
具体检测结果见表1。在采样的8个规模场、1个屠宰场和部分散养户的临床健康牛血清中均检测到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抗体,所采集的220份血清中检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抗体阳性者124份,平均阳性率为56.36%,可疑者7份,阴性者89份。
表1 2014年甘肃省部分地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血清学检测结果
根据检测结果分析,最低阳性率为20%,最高阳性率为100%,由高到低依次为屠宰场、规模场和散养户,分别是100%、59.38%和30%。
3.1 许多调查表明,该病在国内多个地区广泛流行。如张俊杰等对北京郊区6个未进行免疫牛场进行调查,抗体阳性率为94.1%(514/546)[2];范仲鑫等对湖南省湘北2个奶牛场进行调查,阳性率为92.17%(424/460)[3];李智勇等对内蒙古地区17个大、中、小型奶牛场进行检测,平均阳性率88.9%[4];邓明亮等对内蒙古通辽市、辽宁大连市2个屠宰场392份肉牛血清和青海省5个县276份牦牛血清进行了检测,共检出392份阳性血清,平均阳性率56.8%[5];说明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在我国(尤其是北方地区)普遍存在,且感染率较高,危害严重。
3.2 通过对我省3个市8个规模场、1个屠宰场和部分散养户220份血清进行抗体检测,发现抗体平均阳性率为56.36%,表明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我省牛群中普遍存在,感染率和感染范围日趋严重,对养牛业造成巨大的威胁,对畜牧业发展也带来严重的影响。
3.3 抽样检测的牛只大多数没有出现过明显临床症状,说明主要以隐形感染为主,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如果造成持续性感染,就形成免疫耐受,终身向外界排除病毒,将成为主要的传染源。
3.4 分析目前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一是贸易往来增加,流通频繁,带毒牛只流动后,造成病毒迅速扩散,感染牛只不断增加;二是临床症状不明显,生产实际中不容易诊断,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导致病毒继续扩散,感染率继续上升;三是该病未纳入疫病防控体系,几乎不进行免疫接种,造成病毒不断扩散蔓延,检测范围小,各地区各牛场具体感染情况不清楚,损失无法估计;四是对发病死亡的尸体不进行无害化处理或处理不彻底,导致疫情散播。
3.5 针对目前牛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感染现状,应该重视该病的防控,要彻底控制和消除该病,必须采取“检疫预防、监测检测、免疫接种、淘汰净化、加强管理、理论研究”等综合防控措施。
[1] 殷震,刘景华.动物病毒学[M].北京:科技出版社,1997.
[2] 张俊杰,凌宗帅,黄凯,等.北京地区规模化奶牛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血清学调查[J].中国奶牛,2010,28(10):41-42.
[3] 范仲鑫,刘道新,谈志祥,等.湖南规模奶牛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血清学调查[J].中国兽医杂志,2011,47(2):36-37.
[4] 李智勇,石顺利,王艳杰,等.内蒙古地区奶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血清学流行病学调查[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35(3):106-108.
[5] 邓明亮,费文涛,季素坤,等.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流行病学调查[J].养殖与饲料,2012,12(11):33-35.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Bovine Viral Diarrhea and Mucosa Disease Epidemiology in Some Areas of Gansu Province
LI Yong-sheng1, HE Fen-yi1, ZHAO Qiu-xia2, HE Jiong-jie3, HAN Qing-yan1, GUO Hui-lin1*
((1.AnimalDiseasePreventionandControlCenterinGansuProvinceLanzhou,Gansu, 730046;2.Gansuagricultural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Lanzhou,Gansu, 730020;3.LanzhouInstituteofAnimalHusbandryandVeterinaryMedicine,China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Lanzhou,Gansu,730050)
To know the prevalence of bovine viral diarrhea/mucosal disease in Gansu province, we randomly collected 220 bovine serums from eight livestock farms, one slaughterhouse and some free-range farms in three cities. The antibody of bovine viral diarrhea/mucosal disease was detected by ELISA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As a result, there were 124 positive serums and the positive rate was 56.36%, indicating that this disease was widespread in the cattle farms of our province. Furthermore, the pollution surface of the disease was big and the loss was serious. Therefore, it was necessary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bovine viral diarrhea/mucosal disease.
bovine viral diarrhea/mucosal disease;antibody;detection;epidemiology
2016-02-10
2016-03-09
甘肃省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发项目,项目编号:GNSW-2015-31。
李勇生,男,(1977-),高级兽医师,主要从事动物疫病防控的调查、研究和技术推广。
S855
A
1001-9111(2016)03-0026-02
*通讯作者:郭慧琳,女,(1962-),研究员,主要从事动物疫病的诊断、防控等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