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 俊 杨明林
江苏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扬州 225200
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继发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乔 俊 杨明林
江苏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扬州 225200
目的 研究D-二聚体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继发脑梗死患者血浆中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继发脑梗死患者术后1、3、7、10 d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并与同期42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无继发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继发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D-二聚体是评价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继发脑梗死的客观指标之一。
重型颅脑损伤;脑梗死;D-二聚体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出现顽固性颅内压增高导致脑疝是其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大多数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后需急诊手术,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不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出现继发性脑梗死,加重病情,增加了致残率和病死率。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与活化因子XIII交联后,在纤溶酶水解酶的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1]。研究表明,D-二聚体与脑梗死密切相关[2-3]。本研究观察比较2011-01—2014-12我科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继发脑梗死和同期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未继发脑梗死患者的血浆中D-二聚体的变化,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3~8分,平均6.1分)80例,男49例,女31例;年龄24~71岁,平均(38.1±4.3)岁,颅骨骨折伴硬膜外血肿21例,硬膜下血肿伴脑挫裂伤33例,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形成19例,颅内多发脑挫裂伤7例,术前双侧瞳孔散大10例,一侧瞳孔散大18例,双侧瞳孔缩小16例;入院前CT检查未发现脑梗死,入院后24 h内均行颅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双侧开颅手术18例),38例术后6 h~9 d经CT或MRI证实为脑梗死,梗死灶位于幕上32例,6例梗死灶位于脑干,另42例同期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未发现脑梗死,其中死亡6例,植物生存状态11例,重度残疾17例,轻度残疾31例,恢复良好15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后常规予以抗炎、补液、清除自由基、脱水剂、激素、神经营养剂等综合治疗,后期均行高压氧治疗。D-二聚体测定采用酶联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经比色及标准曲线求出D-二聚体含量(g/L),所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D-二聚体含量测定均采用此方法,均于术后1、3、7、10 d测定血浆D-二聚体含量。
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继发脑梗死38例患者术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逐渐升高,术后第7天达到最高,第10天下降。见表1。
表1 2组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s,g/L)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重型颅脑损伤因原发损伤较重,大部分需急诊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全身处于高凝状态,术后脑水肿、脑肿胀、血液对脑血管的刺激引起血管痉挛及血管内膜的损伤等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是发生创伤性脑梗死的重要原因[3],而脑缺血、缺氧的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直接关系到继发性脑梗死的发生与否[4],是多种因素和多种途径共同参与的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5]。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大多存在意识障碍及肢体活动障碍,造成继发性脑梗死与原发损伤的症状相互掩盖,致术后继发性脑梗死不易察觉,而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早期病情严重且不稳定,术后多次复查CT,多次搬动增加再次出血的风险,且脑梗死在CT上的改变必须经过一定时间才能显现出来,故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继发脑梗死明显增加了其致残率和病死率。由于继发性脑梗死的较高致残率和病死率,因此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继发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研究表明,D-二聚体与脑梗死密切相关[2-3],D-二聚体作为一种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上,对于监测血栓形成和全身高凝状态有着非常高的敏感性,用于排除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6]。亦有研究[7]证实,血浆中的D-二聚体与外伤性脑梗死具有相关性,因此,动态监测颅脑损伤患者血浆中的D-二聚体,对于早期诊断颅脑损伤继发脑梗死有重要意义。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继发脑梗死发生率较高,且早期诊断困难。本研究发现,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继发脑梗死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明显高于非梗死组,且D-二聚体含量越高,预后越差,与黄波、于荣三等[8-9]研究相符,故D-二聚体可作为评估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
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继发性脑梗死的预防非常重要,应注意控制患者的血压,极力避免低血压,保证有效脑灌注压,有意识障碍的患者应尽早施行气管插管,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低氧血症,有手术指征者应尽早手术,尽快解除脑组织受压,术后应监测颅内压,适当运用脱水剂,维持血容量,防止血容量不足导致脑梗死的发生。
总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继发脑梗死是导致其高致残率和致死率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继发脑梗死的早期预防和早期诊断仍是今后的研究方向之一。
[1] Van der Bom JC,Bots ML,Haverkate F,et al.Activation products of the hemostatic system in coronary,cerebrovascular and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J].Thromb Hemost,2001,85(2):234-239.
[2] 甘照儒,刘海朋.D-二聚体在脑梗死中的研究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8,16(12):73-74.
[3] 徐小川,刘科,黄开华.颅脑损伤继发性脑梗死[J].中华创伤杂志,1994,10(1):222
[4] Metz C,Taeqer K.Head-brain injury and cerebral hypoxia.Diagnosis-monitoring-therapy[J].Anaesthesist,2000,49(4):332-339.
[5] 陈晓东,曹作为,李安民.创伤性大面积脑梗死10例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1,6(1):37-38.
[6] Righini M,Perrier A,De Moerloose P,et al.D-Dimer for venous thromboembolism diagnosis:20 years later[J].J Thromb Haemost,2008,6(7):1 059-1 071.
[7] 蔡青,陈树大.颅脑外伤后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相关因素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2007,12(4):295-296.
[8] 黄波,伍爱平,陈冬妹,等.颅脑损伤血浆D-二聚体含量与伤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J].中国误诊医学杂志,2004,4(7):992-993.
[9] 于荣三,李凤英,孙龙,等.急性颅脑损伤血凝检查的临床意义[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1(3),546-548.
(收稿2015-11-08 修回2016-08-25)
R743.33
B
1673-5110(2016)20-01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