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译学视角下的中国古代禁书英译管窥

2016-11-28 02:21颜海峰
人间 2016年12期
关键词:翻译

颜海峰

(山东政法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描写译学视角下的中国古代禁书英译管窥

颜海峰

(山东政法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 济南250014)

摘要:本文以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风化性禁书《红楼梦》和的思想钳制类禁书《水浒传》的英译本为例,尝试运用描写性翻译研究方法,以个案研究的形式,对其翻译理念、翻译策略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意义作研究和评述,将中国古代禁书英译的历时性研究视角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描写性翻译研究的实际例证,以期管窥英语世界中国古代禁书英译的历史进程、发展脉络和整体趋势。

关键词:描写译学;中国古代禁书;翻译

一、描写译学与历时性描述研究视角

当代翻译研究发展迅速,已成为一门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学科。一些现当代理论观念如“文化转向”、描写性翻译研究及综合研究方法等极大地扩展了翻译研究的视野,丰富了翻译研究的方法。美国理论家詹姆斯?霍尔姆斯(James S.Holmes)指出,“描写性翻译研究”(又称“描写译学”)的目的是描述与翻译过程和与翻译作品相关的现象,”从广义上讲,与翻译相关的所有现象都成了研究对象”,这就“大大拓宽了研究的领域”,成为翻译研究领域内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途径。特拉维夫学派学派的理论家吉迪恩·图里(Gideon Toury)在“多元系统”理论观念的基础上发展了描写性翻译研究方法论,提出构建系统的描述性研究以取代广泛存在的孤立的翻译研究。图里认为,翻译首先是应该在译入语文化的社会和文学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这将决定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他将译文视为属于译入语体系的既成事实,强调翻译的目的决定译文的特征,并影响译者遵循的翻译程序。该方法论注重研究影响翻译程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因素以及译作在译语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提倡对上述要素进行“全面的历时性描述”。

二、 中国古代禁书英译概述

中国古代禁书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接受,已经走过了几个世纪的历程。由于中国禁书在中国文学中一直处于被打压状态,在中国与西方文学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过程中,汉语禁书英译一直未受到重视。与之相对应的是,国内对中国古代禁书的翻译研究尤其是英译研究尚处于缺乏阶段。虽然有众多国内学者关注并在《水浒传》、 《红楼梦》、 《西游记》等禁书上做过深入研究,且从多角度,多方面批判分析研究书中各个方面的内容,但皆取其被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的角度来分析,鲜有学者关注到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其实也可视为被禁书籍的代表。因此,中国古代禁书翻译研究这一论题的新颖性显而易见。

由于以吉迪恩?图里为代表的国外学者提出的描写性翻译研究方法论原本并未关注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的相关问题,那么从历时性描述研究视角,将属于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的风化性禁书代表作品《红楼梦》和思想钳制类禁书代表作品《水浒传》的英译本作为中国古代禁书英译的研究对象,便可以为中国特色的描写性翻译研究提供实际例证,自然具有较为深远的文化传播意义。

三、中国古代禁书英译个案研究

(一)风化性禁书代表作品《红楼梦》的英译。

1.《红楼梦》英译情况简述。

《红楼梦》的翻译史已达200年,涉及英、法、日、韩、俄、德等20多种不同文字,现存世界的全译本有20多种,其中日文、韩文译本占了大多数。而其英译译介最早则可追溯到1830年德庇时发表于英国皇家亚洲学会会刊的长文《汉文诗解》,至今经历了一百七十多年的历程。

2.《红楼梦》代表英译本历史描写性介绍。

对《红楼梦》的历时的描写性翻译研究,相关论文、著作虽也繁多,但以陈宏薇教授的论文较有说服力,也较为全面。陈宏薇(2003)在“难忘的历程——《红楼梦》英译事业的描写性研究”一文中,将《红楼梦》的英译历程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其将《红楼梦》英译的第一阶段界定为1830年到1893年,这一历史时期共计4 种 《红楼梦》英译本,分别是John Davis 译本,Robert Tom译本,E.C.Bowra译本及Beneraft Joly译本。陈认为此时期的翻译的目的主要是提供语言资料,因此翻译及发表形式失范的情况较为普遍,而译本的社会功能主要是帮助外国人理解掌握一些地道的汉语表达方式;第二阶段为1927年到1958年,这一历史时期产生了《红楼梦》的3种英译本,其中Mchugh译本是从德文转译,故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其余两种译本分别是王良志译本和包括两个版本的王际真译本。陈认为此时期《红楼梦》的两种英译本的显著特点为:译本是译者意图和书商意愿折衷的产物,故人物姓名英译方式较为独特。而就译本的社会功能而言,陈认为王际真译本为《红楼梦》在英语世界的广泛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红楼梦》被视为爱情小说的这种观点也主要来自王际真在翻译过程中的选择;第三阶段为1973年到2000年,这一历史时期产生了两种《红楼梦》英译本,分别为霍译本(David Hawkes & John Minford)和杨译本(杨宪益、戴乃迭)。陈认为这一时期的译文是真正的全译,原文版本经过了精心选择,吸收了当代红学研究成果,为促进文化交流采取了多种补偿措施。可见,陈的论文较全面系统地展现了红楼梦英译的历程。

(二)思想钳制类禁书代表作品《水浒传》的英译。

1.《水浒传》外译情况简述。

《水浒传》成书于元明之际,叙写北宋末年山东梁山泊好汉聚众起义之事,为英雄传奇小说的开山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因其内容贴近生活,把目光投向市井社会、日常琐事和平凡的人物,并纯熟地使用了白话文体,在人民大众中广受欢迎,在社会上影响巨大,流传甚广。但在封建王朝统治下,《水浒传》在传播过程中却是屡遭统治阶级禁毁,其发展道路充满坎坷。《水浒传》在明清时期遭到禁毁大多也是因为它“藐法纪而炽杀心,更适足开武夫滥杀之风,破坏王法”,足以使“结党争雄者,效尤日甚,举凡贪财亡命之徒,均以《水浒》落草为逋逃薮也。”虽为禁书,对《水浒传》的翻译却肇始已久。迄今为止,水浒传共有英文、法文、俄文、拉丁文、意大利文、匈牙利文、捷克文等多语译本。

2.《水浒传》代表英译本历史描写性介绍。

对于《水浒传》的历时性描写性研究,高磊在“《水浒传》英译本的历时描写研究”一文中做了详细的探讨。其将《水浒传》的翻译分为“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晚清时期”、“20世纪30、40 年代”、“二战后至文化大革命后期”、“冷战结束至今”这四个阶段。这一历程跨越140 年,涵盖10 多个不同的节译本、选译本、转译本和全译本。上述四个阶段的代表译本分别为第一阶段的《一个英雄的故事》(1872);第二阶段的《强盗与士兵》(1929)、《四海之内皆兄弟》(1933)、《水浒》(1937);第三阶段的《水浒传:选录》(1947),赛译本再版(1948;1957)、杰译本重印(1963,1976),《沼泽地边的不法之徒》或《亡命水泊》(1980; 1981);到第四阶段的约翰?登特-杨父子《水泊梁山》(1994-2002)。就译者身份而言,从第一阶段的传教士、学者翻译《水浒传》,到第二阶段的汉学家、学者,再到第三阶段的汉学家、作家、学者,继而到第四阶段的译者身份更趋多元化,并出现不同学者合作翻译的现象。同时,随着《水浒传》译者身份的转变,翻译目的也相应有所差异:从第一阶段的“汉学研究、阐释经典”到第二阶段的“创新美国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写作手法丰富及给养英国文学”,再到第三阶段的“修改、重译已存节译本译介古典、探讨人文精神与历史价值”,继而到第四阶段的“解读人文精神、关注艺术价值、剖析政治制度、权力关系”,其翻译目的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由此看见,翻译目的不仅是译者个人价值取向、艺术偏好的产物,而且还受到社会历史文化和政治、意识形态等要素的多重影响和制约,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该结果也会影响译者对原作的选择;由于译者翻译目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差异,译者大多在一定程度上对原著进行了调整、变通、删节和改写,从而在接受了原著的一些内容和形式的同时,压抑和排斥了原著的若干内容和形式,表现出译语与原语既契合又悖离的双重特征。

四、中国古代禁书英译的文化传播意义

总之,欧美汉学界的中国古代禁书翻译研究促进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与交流。其中一些知名翻译家如当代的芮效卫、韩南等人,他们对古代禁书的翻译对推动中国古典文学的整体外传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中国古典小说,尤其是明清小说在英语世界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疆域。然而,我们注意到,英语世界的中国古代禁书小说翻译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和不足。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即是数量的不足。本文所选的代表禁书只是古代禁书的一部分,且都为译介较多的禁书。然而除了上述禁书被广泛传播、译介外,其余禁书并未有相应较多数量的译介。

中国古代禁书不但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被尘封的一角,亦是世界文学中值得研究探讨的部分。笔者赞赏禁书翻译家和汉学家们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与包容,他们的努力显示了传播中国文化的善意。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但促使世界更立体地认识中国,也从另一个认知角度帮助国人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在全球化浪潮已经席卷地球每一个角落的今天,中国古代禁书的“西游记”对于中学西传和“输出东方”,对于推动中西文学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宏薇,难忘的历程—《红楼梦》英译事业的描写性研究.中国翻译,2003

[2] 陈正宏 著,《中国禁书简史》.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01

[3] 方华文 著,《20世纪中国翻译史》.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5.02

[4] 胡志辉 编, 《中国文学作品英译本索引手册》.南京:译林出版社,1993.02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208-02

基金项目:本文为山东政法学院校级科研项目“中国古代禁书英译研究”(编号:2015Q25B)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颜海峰,山东政法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翻译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望文生义现象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