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边界

2016-11-28 02:21王萌
人间 2016年12期
关键词:个人修养当代艺术艺术

王萌

(南京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艺术的边界

王萌

(南京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摘要:本文就当代艺术中新起的多样艺术表现形式为引导,试图通过举例分析一些当代艺术作品,尝试寻找到对于艺术边界的划分。笔者认为,艺术品必须承载艺术,但是艺术并不必须由艺术品来寄托,生活本身即是艺术。艺术工作者也只是将其自身的信念以物质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而艺术的边界其实就是存在者体悟修养的边界。一个人如果体验得足够深刻,沉淀得足够凝重的话,那么他的艺术中所隐藏的思想越能够耐得住时间的打磨;个人的大智慧越完善,修养越深厚,虚怀若谷,艺术自然也容得下万境。当然笔者同样认为,如果确实是以雕塑、绘画等各种手艺作为自己的本职工作的话,艺术家们最后还是必须要认认真真地研习自己所学的这门手艺,磨练自己的技艺。

关键词:艺术;艺术的边界;个人修养;当代艺术

艺术究竟是什么,艺术是否必须是艺术家构思的产物,现实是否无法成为艺术?艺术的边界又在哪里?

人们会问,艺术究竟是什么。我认为艺术就是个人阅历沉淀后的升华以及本身的修养。例如苏轼一生浮沉,做官,入狱,被贬。良好的文化底蕴以及自身的坎坷经历使苏东坡的词豪放中带着一些悲凉,感情婉约深邃中抹上了一点清净的味道。而其本身的人生态度也自然如同他的词曲。苏轼如果不写词,他的生活也已经是艺术,然而正是因为他在人生修行后,终是放不下的,所以他也不得不创作艺术作品。又比如李叔同先生,几乎集诗词书画礼乐于一身,年轻时仅存的几幅油画作品中隐隐透露出一丝静谧的味道,而他所作的“送别”也意境寂寥幽怨,道出了作者对于无常尘世的了悟。在李叔同先生出家之后,他虽然没有再专门从事艺术创作,但是他本身也成就了清净自性,体自空灵的艺术。讲经,授正法,本身就是普度众生的艺术。

可以这样解释,艺术品必须承载艺术,但是艺术并不必须由艺术品来寄托。生活可以成为艺术,犹如陶渊明归隐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亦或者像“陋室铭”中描绘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行为本身可以成为艺术,如柳如是“奋身欲沉池水中”,如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一生四海为家,以自己的身体,生命和生活承载艺术。

存在本身都具有艺术性。就像每一个人都有着佛性,只是没有醒悟,误把虚妄当作真实。降伏自己总是太难,其实不如不说。所以可以这样讲,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距离,但并不是不可以逾越。人在世的这场修行中,倘若习得好的修养,勇于尝试体验,并反思体悟的话,自然而然便会有非要做些什么的欲望出来,若是能达到无为无不为的境界,“随便”涂涂改改,创作也好,不创作也罢,怎么摆脱得了艺术。倪瓒说“逸笔草草,聊以自娱”,当然这里的前提是必须要有好的修养,好好的修身养性。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所谈的对象为艺术,而并非艺术品。从古至今的所有艺术品,都与现实生活有着界限,其本身也有明确的边界。即使在当代的艺术世界里,虽然随处可见生活中的物件几乎被直接移用到创作者的作品当中,但我们也不能说它们与现实没有界限。例如博伊斯的“如何向一只死去的兔子解释绘画”,在这个作品中,作者使用的材料都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熟悉的物品,蜂蜜,金箔,铁板,毛毡,兔子的尸体等等。但是这件艺术品却不等同于现实。有两点刻意表明。首先,这些物品在现实生活中基本上都毫不相干,却被作者刻意“不合理”地运用在一起;其次,这些物件已经被作者赋予了新的意义,如右脚铁板象征冷静理性,左脚毛毡象征温暖感性,死去的兔子是人类与动物的连接,手指上天是与神明的对话,蜜蜂代表着勤劳和反暴力等等。通过这两点就可以说明一件艺术品哪怕是全部用现实的物件完成的,但是作者的构思,对物品的选择,重组,以及其所赋予物品的意义与观念,已经使现实中的物件不再简单等同于完全的现实。

博伊斯的艺术作品,其行为本身也就是一种反战和反暴力,呼吁和平,万物平等和谐共存的艺术。而他作品的产生也恰恰是来自于他在二战中坠机后,当地土著人用毛毯油脂帮他取暖的经历。正是博伊斯的这一系列生存体验,进一步明确了他的生活态度,加深他对于生命的体悟,促进他对人类与自然的反思。这一切也造就了其日后的一系列行为的诞生。譬如艺术家送与卡塞尔的7000颗橡树。艺术并没有通过被观赏这一相对被动的途径与观众互动共鸣,而是更加邀请人们做出更加主动的艺术性行为。因而,当代艺术并没有模糊艺术的边界。

那么,艺术的边界在哪里呢。2013年英国泰特美术馆举办的“受到攻击的艺术”,其中一件作品是“钢琴被破坏”(Piano Destruction),英国每日电讯报文艺评论家理查德·多蒙特(Richard Dorment)评论“事情很可能是错误的,当一半的策展核心团队成员不知道‘打破偶像主义’这个词的意思通常是指什么,而另一半认为对艺术品的破坏就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在展厅照片中观众面对一件由被破坏的钢琴骨架拼接而成的作品。先不论作品是否有违主题,首先必须指出的是,很难产生共鸣,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局面?“破坏偶像主义”——通常指对于宗教偶像或其象征物刻意破坏,如8世纪到9世纪之间在罗马帝国的毁坏圣像运动,除去政治经济因素,于宗教方面而言,这一崇拜行为割裂了人性与神性,单纯将象征物作为崇拜对象进而忽视基督教本身真正的精神教化。现如今欧洲并没有出现太多盲目崇拜的现象,创作者本身就没有非常深刻的体会,并且表现方式也过于随意。达达主义之所以可以成为艺术历史中的一部分也是因为其孕育于一战历史以及虚无主义的感召之下。而现如今这种过分的随意就很难说真的是有感而发了。其次,作者好像确实误会了“破坏偶像主义”的含义,本身即是与宗教有感,而钢琴最多之令人联想到巴赫的弥撒曲,那为何不索性选择管风琴。

纵观上述的两个原因。艺术的边界其实就是存在者体悟修养的边界。体验得足够深刻,沉淀得足够凝重,艺术中所隐藏的思想越能够耐得住时间的打磨;大智慧越完善,修养越深厚,虚怀若谷,艺术自然也容得下万境。最后若还是想创作些什么的话,还是得认认真真地好好游戏。

中图分类号:R3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268-01

作者简介:王萌(1989.02-),女,汉族,在职研究生;单位:南京艺术学院;研究方向:美术。

猜你喜欢
个人修养当代艺术艺术
当代艺术概念的确立与有效性
陈文令当代艺术作品选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日本当代艺术的“三剑客” 上
纸的艺术
领导力视域下中学校长担当精神的探讨
浅谈舞蹈演员良好个人修养的养成
浅议如何教好初中历史课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读书目的与方法探析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