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放
体育师范生教育实习的理论溯源与动态评述*
杜 放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24)
采用文献资料法、梳理研究法,回顾与总结了高校教育实习对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发展脉络。研究认为:现有研究对于明确教育实习和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功能、价值具有重要价值,对后续的深入及交叉研究有借鉴作用;不足之处是缺乏对体育学科教育实习的针对性研究,缺乏对体育师范生群体能力发展的过程研究,缺乏新颖、独特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体育师范生;教育实习;教学能力;评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2010-2020)》明确指出:要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完善教师培养体系,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1]。教育实习作为高师院校教育实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师范生提高教学技能、强化学科知识、树立教学观念最重要的教育实践课程之一,对于师范生今后从教生涯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和专家开始关注该问题,并提出了体育教育实习的建设与改革路径,推动了高等师范院校体育实践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1.1 国外大学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特色鲜明
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West Virginia University,WVU)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实习监督与指导机制(杜伟超,2015);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重视学生实践活动和中小学教育实习的经历,提出了课程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助力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岳天虹,2015);爱尔兰利莫瑞克大学(University of Limerick,UL)采取的体育教学模式,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范晓萍,2015)。韩国大学在体育教育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体育教学能力、机智性教学反应能力(高飞,2014);日本注重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注重职前的职业资格考察(欧小锋,2013);而我国由于教育实习的独特性和文化环境的重要性在教学环境、教学指导、指导教师确定等方面与其他国家还存在显著差异(关北光,2009)。
1.2 国外教育实习与教学能力理论研究硕果丰厚
国外学者多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界定教育实习,强调教育实习中的实地体验(field experience)、强调实习中的反思和初步定向于教师职业。例如:教育实习是教师教育职前培养中发展学生的教学能力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Sun-Geun Baek·Eun Hye Ham,2008),是为了实现实习老师的个性自主、实践技能训练、智力或学识检验的目的的过程(Huong Tran Nguyen,2008)。国外学者对教学能力的界定主要是从它的作用、所包含的维度或内容来界定,例如:教学能力是传授知识,组织教学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Ray.H.Simpson,1966);是支持在各种教学环境中满足有效教学绩效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Dineke E.H,2004);而教学能力结构是国外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但教学能力构成各有不同,诸如包括教学基本能力、临床能力、个人能力和批判能力(Nancy.L,1987),课堂组织与管理、清楚解释与生动描述、布置与检查任务(Shulman.L,1996),通过提问与探查、回答与反应、表扬与批评方式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在教学能力评价方面,美国斯坦福大学利用培案袋对教师进行教育评价(James Barton,1989);英国剑桥大学考试中心推出教学能力水平测试,为教师教学理论基础与实际教学能力提供了科学的测评工具(Ronald D,1987)。
1.3 国外教育实习促进师范生教学能力的成果颇丰
教育实习是促进实习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Simin Cwick,Jean Benton,2009),不同的教育实习模式对于促进实习教师形成教学能力的效果不一致(Cheryl Sim,2006),欧美高校在促进实习生教学能力的发展中已建立了以目的为基础的实习体系(Lars Erik Malmberg,2006),实习师范生深入实习基地体验真实场景是激发与促动教学能力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Sharon Feiman-Nemser,2000),教育实习能显著地提高实习教师的教学能力,即教育实习提升了教育的价值(Sun-Geun Baek·Eun Hye Ham,2008);而影响实习生专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来自于教育实习中的指导老师、实习学校、实习老师与学生的合作(Louis Valante,Lorna Earl,2002)。
2.1 教育实习成为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实践的核心环节
教育实习模式已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特征,集中实习、分散实习、委托实习和混合编队实习进一步强化了体育实习生的教学与实践能力(李薇,2005;吴剑明,2013),1+1实习、专项技能实习、推销式实习、总结式实习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步伐逐渐应运而生(郝延省,2013);与中小学校密切合作,贯穿整个大学的全程、双基地教育实践模式(韩鹏伟,2010;陈爱霞,2007),为未来体育教师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均衡发展提供理论支持。通过模拟教学、教学见习、教育实习培养体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已初见成效(张明伟,2009),特别是实习前的培训,促进了体育实习生向教师角色转变的进程,提高了教育实习的质量和效益(徐开春,2008)。此外,体育微格教学实现了对体育师范生课堂教学知识与技能的生成(蒋远松,2013),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体育师范生的教学技能(王媛,2009)。提出的发展策略主要是延长实习时间、改革实习模式、拓展专业视野(黎荣,2013;陈英军,2007),从而提升体育专业学生的综合教学能力。
2.2 教学能力成为体育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
教学能力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综合体,是以认识能力为基础,在具体学科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特殊能力(申继亮,2000),也是培养高质量体育师资所必备的专业核心能力(吴晓红,2013)。体育教师应注重体育教学能力、关注基本教学能力(尹志华,2012),但作为体育教师能力结构之首(肖焕禹,1992),教学能力并非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且在职前期具有不同的教学能力结构体系(于素梅,2009),而教学学能力的结构并不是固定、统一的,根据教学环境的差异,各项子能力具有不同的属性(龚坚,2009)。从微观角度而言,教学能力结构要素包括教学设计、组织、示范、讲解、纠错、管理、创新、评价能力等(杨烨,2009;冯晓辉,2006;胡美兰,2003),其中教学评价能力是检验高校培养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张娜,2016),评价指标与权重体系已得到初步构建(刘根发,2008),并主要体现在考核评定、自我评价方面(王春燕,2008)。
2.3 教育实习成为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发展的初始平台
国内学者对部分院校体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主要集中在广州体育学院(王新华,2002)、苏州大学(邰崇禧,2002)、集美大学(兰自力,2002)、武汉体育学院(张原,2000),普遍认为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提升显著,而教学设计能力无显著提升。由于多重因素的协同制约,通过短时间的教育实习提高教学能力水平的难度相对较大(于素梅,2009),其制约因素是教学实践训练缺乏、有效制度保障匮乏、教育实习形式化等(练碧贞,2014),这与高校缺少一个系统的评价体系、课程结构不够合理和教学实践不足有关(张明伟,2009)。提出的优化路径是在人才培养、制度建设、支前培训、过程指导以及沟通合作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吴剑明,2013);建立以实践为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路径,从教师、学生、实践平台,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张娜,2016);把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渗透和融入到体育实践教学的全过程(陈邦权,2005),从多学科之间的资源互补以及实习生专项技术的全面搭配来优化教育实习(高治,2009)。
3.1 成绩
国内、外学者在教学能力的培养上,提出了调整课程体系和创建创新实验区等观点,有效推动与促进了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的提升;在教学能力的结构上,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划分,形成了多个维度,更加细化了各项子能力;在教育实践课程的设置上,形成了多元化、全程化、反差化的教育实习模式。上述研究成果对于明确教育实习和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功能、价值具有重要价值,为后续的深入及交叉研究起到了借鉴作用。
3.2 不足
首先,缺乏对体育学科教育实习的针对性研究。教育实习中关于师范生教学能力的研究较多,但是对于某一学科师范生教学能力的研究屈指可数,特别是对于体育学科而言,缺乏深入且细致的研究。其次,缺乏对体育师范生群体能力发展的过程研究。对于师范院校体育师范生,特别是对部属师范院校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大样本调查研究还处于现有研究的盲点。最后,缺乏新颖、独特的研究内容与方法。现有研究对象主要以体育院校的师范生为主;研究方法基本都是经验总结或质化研究;研究内容基本都是现状调查、培养对策、影响因素三个方面。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杜放.教育实习前、后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发展的变趋研究——以东北师范大学为例[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5,10:33-38.
The Theory of Resource and Dynamic PE on the Specialty Students’ Practice
DU Fang
(PE College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Jilin, China)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16CTY00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2412016KJ036)。
杜放(1988-),辽宁沈阳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